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群發好心出家年輕人內心的不安和飄蕩

一群發好心出家年輕人內心的不安和飄蕩

一群發好心出家年輕人內心的不安和飄蕩

文:小僧活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話:

一群發好心出家的年輕人,在這充滿僧色,卻缺乏法味的佛教大環境里,其內心的不安與飄蕩是可想而知的。

這段話不知是說者自己內心的體現還是在評論所見。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莫名一動,感覺似有一道閃電擊進心中,有同感更有有痛感。之所以痛是這話里所描述的「年輕人」似乎就是自己;之所以有同感,因為這不僅有自己影子,也是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感知到的外境。每個發好心出家的年輕人,心中都是有極豪邁的氣勢,或成佛做祖,或弘宗演教,或挽法幢於欲頹。當年玄奘法師被問及為何出家,時年少的大師答道:「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大師的願力確宏大,每一個發好心出家的年輕人也均是如此。大師之願偉哉,每一個發好心出家的年輕人亦偉哉!

一群發好心出家年輕人內心的不安和飄蕩

當年玄奘大師所處的環境如何呢?是國力鼎盛的唐朝,是佛教地位相對較高的王朝,是修學風氣大盛的時代,但同時也是經典不全,義理爭端、各成門戶,不乏營苟的時代。當作為青年僧的玄奘大師看到教內由於對義理的理解不一而各自立山頭的時候,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爭論如潮的時候,他是怎麼看待這些現象呢?玄奘大師並沒有因為前輩大德們的爭論而對佛法產生懷疑。大師對佛法的信心從未動搖,他想到的是西行求法,是去動身解決這些問題。

求法面臨的是何等環境呢?一沒錢,二沒人,三沒勢,並且國家限制他的出境。大師擁有的只有一顆想要去求法的心,就只有一個單薄瘦削的肩膀。此等情況放到如今,我們絕大多數人就會打退堂鼓,甚至根本就不會生起要去西行求法的心,更別談遇到那些難以解決的困難,以及後來遇到的重重磨難了。義凈三藏法師曾寫過一首詩求法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遠路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求法的艱辛是如今的我們難以想像的,就好像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難以想像戰爭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就算我們看到那些描寫戰爭的文字,觀看戰爭片,我們看到、感受到的也僅僅只是表面,跟那些切身經歷過的人的感受難能是一樣的。

一群發好心出家年輕人內心的不安和飄蕩

回觀如今的我們,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的不安和飄蕩?是時代的大環境嗎?是。是佛教的小環境嗎?是。是其他的某些大大小小的外境嗎?是,都是!這就像玄奘大師所處唐朝的佛教一樣,有諸多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會面臨的問題,但每個時代也都有每個時代的優越性。沒有最好的時代,也沒有最壞的時代。無論何種時代,也都是做好的時代也都是最壞的時代。玄奘法師的時代,我們如今的時代。我相信,如今我們每個人遇到的境遇再不好,困難再多,也難以和玄奘大師當年隻身西行求法所遇的障難相比。我們沒有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做事,我們沒有一個人兩手空空去完成一項巨艱到無法完成的任務。

面臨同樣一種環境,有的人把自己的不快都推給環境,有的人找尋自己的原因。有的人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有的人只是抱怨生不逢時。其實,所有的生不逢時和伯樂難遇都是對自己先天不足和後天不努力的安慰和借口。每個佛弟子都有自己最初的無上發心,但最終結果的不同根本就在於對最初行願力的堅持。對行願的堅持和堅定,需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需要對佛法充滿信心,唯有有信心的人才能持續前進。

有時自己的不安和飄蕩就是看到別人的不安和飄蕩時,動搖了自己的信心。外在的腐朽侵蝕了自己內心的純凈,逐漸把自己變成了自己之前不屑為伍的人,逐漸和那個曾令自己厭惡的腐朽的環境融為一體。但心內僅存的一點微弱光明又時而提醒著自己的與眾不同,此時心內何止是不安和飄蕩,是恐懼和追悔。如果那一點微弱的光明也被蒙上灰塵,那剩下的就只有得過且過,只有麻木,只有悲哀。

一群發好心出家年輕人內心的不安和飄蕩

也許熱血並不是一個修行人該有的氣質,但是「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的大無畏的勇敢和自信,一定會是這個充斥著萎靡頹廢、精緻利己環境里的一劑強心劑。《普賢行願品》中所言: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才是大乘佛弟子的氣質,這才是每一個有擔當有悲願的佛弟子該有的態度。

這個時代也許充滿僧色卻缺乏法味,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而喪失自己的修道之心,就好像我們不能因為有提婆達多和六群比丘的存在而捨棄對佛陀的虔敬,對僧寶的皈依,對佛法的修持。

無論何時,法恆不變。法在,一切都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如孝法師:人生的苦終會被解決
如孝法師:所有的人與事物,都在讓你成長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