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最後悔殺掉的人,臨終前大哭:他要還在,朕何至如此啊
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時也在商業和科技等領域達到了歷代王朝的頂峰。隨著滿清入主中原,中華文明又到退回來了原始的農業社會,失去了最後一次追趕西方列強的機會。所以對於明帝國的滅亡,大多數人都抱著惋惜的態度。
明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崇禎,一生節儉克己,勤於政事。對於朝政,一日都不曾荒廢。在京城就要被攻破的時候,也不曾忘記先祖「天子守國門」的遺訓,最終以身殉國。對於明朝亡於這樣一位節儉勤政的皇帝手裡,只能更加叫人同情、可惜。
而任何結果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凡是都有它的必然性。明朝之所以滅亡,和崇禎皇帝的自大專權是脫不了干係的,但更多的原因還是下面官員的一味推脫,毫無作為。正如崇禎皇帝自己說的那樣,「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其實,在崇禎繼位初期,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完全可以避免了。可惜他殺掉了一生中最後悔殺掉的一個人—魏忠賢。
在這裡首先要向大家澄清,小編不是要為魏忠賢翻案,他貪贓枉法,獨斷專權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只是想說在那個明帝國大廈將傾,風雨飄搖的時代,崇禎皇帝過早的殺掉了魏忠賢,或者可以說是過早的消滅了由魏忠賢所代表的整個太監集團。
我們可以看一下,魏忠賢倒台後,最終的受益者是誰?是自詡清高的東林黨。而此時的東林黨早已不是從前那個人才輩出,一心為國的精英組織了。他們其中不是沒有人才,但卻幾乎全被魏忠賢除掉了。剩下的不過是一些趨炎附勢,徒有其表的庸才。這些人除了會自詡正人君子外,就只會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到了關鍵時候卻一個個默不出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樣的人主政,只會給崇禎皇帝造成錯誤的判斷。
反觀魏忠賢,雖然也不是什麼好人,但最起碼他看人很准,知道哪些人可用。由他推薦的孫承宗,袁崇煥等人,事實證明都是治國治軍的人才。而且魏忠賢出身社會底層,知道老百姓的底線在哪,又控制東廠,耳目眾多。外面剛有造反的風吹草動,他就能及時派兵鎮壓,不使其做大。這些都是那些士族出身的東林黨人所不具備的。
東林黨這些高門子弟,當國家遇到困難時,往往最先想到的自己的家族利益。在朝廷無人監管的時候,他們才不會捨棄自己的權利來服從國家的安排呢。最直觀的例子莫過於在朝廷已拿不出一點軍餉去發給邊關將士的時候,崇禎皇帝放下姿態,苦口婆心的去懇求文武百官捐款時,所有官員全部哭窮,稱自己「奉公清廉」,就連堂堂一朝首輔才不情不願的捐出了區區500兩銀子,還沒有宮裡的太監宮女捐的多。可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下旨抄他們家的時候,哪一個不是腰纏萬貫,富可敵國。此種惺惺作態,致國家社稷於不顧的行為簡直讓人噁心。這要是魏忠賢還在,憑藉著錦衣衛和東廠的手段,還愁要不到錢嗎?
到了李自成兵臨京城時,崇禎皇帝鳴鐘召集文物群臣儀式時,來的人卻寥寥無幾,大多說都在等待改朝換代,跪迎新主呢!魏忠賢還在,誰敢!
就在北京被攻破的前幾天,幡然悔悟的崇禎皇帝秘密下旨收斂了魏忠賢的屍骨,並為其重新立碑。可惜大勢已去,不久崇禎皇帝就隨著他的大明王朝一起去了。
※老皇帝問寵妃:願意陪朕走嗎,寵妃:妾還年輕,結果比皇帝先死
TAG:臉譜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