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置房尷尬」羞紅了誰的臉?

「安置房尷尬」羞紅了誰的臉?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調查走訪國家級貧困縣——四川達州市宣漢縣部分行政村,發現問題不少:耗費大量國家扶貧資金建設的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雖已基本建成,卻因無法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生產及生活保障等問題,導致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且陸續出現漏水等質量問題。(6月19日,人民日報)

安置房,本來就是為了來安置有需要的困難群眾,扶貧安置房,更是因為其特殊的功能,而被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然而,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部分行政村裡,卻出現了「安置房尷尬」,要麼是安置點太遠,不方便村民種地;要麼是交房不到半年,安置房就遭遇了各種質量問題;又或者是自己的木屋即將倒塌卻沒錢修,又夠不上搬遷條件……

如此種種,「安置房尷尬」,雖然是讓廣大群眾都不同程度因為一套房子而遭遇了尷尬,可筆者卻認為,這些「尷尬」並不該由群眾來買單,而應該讓相關部門的領導幹部羞紅了臉。

安置房,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對於「住有所居」的小康目標來說,讓有困難、有需要的群眾,能夠住上房子是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可是,筆者認為,「住有所居」卻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更應該是用心的考慮和周到的服務,有了這些內涵,才能真正讓群眾安居樂業。

顯然,宣漢縣遭遇的「安置房尷尬」是嚴重背離了這個目標。安置點選擇不科學,不僅是把安置房修在了山勢險峻的地方,還讓入住的老人每天需往返20餘公里去田間,這就是沒有為群眾生產實際考慮,只為完成修建的任務;不少安置房入住不到半年,就出現了漏風漏雨的質量問題,讓群眾不勝其擾,這就是相關部門沒有盡責履職到位,對於安置房的修建監管不到位,導致民生工程變成了「民憂」工程;即將倒塌的木屋,村民沒錢修,又在條條框框的評價標準面前敗下陣來,因為評不上扶貧搬遷名額,讓村民無瓦遮身,這就是形式主義作風在作祟。

筆者認為,扶貧是一項民生工程,那就應該始終圍繞民生、圍繞群眾所需來進行,無論是安置點位的選擇,還是房屋修建質量的監管,還是在評價標準上,相關部門和領導幹部都應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在群眾中間,設身處地為群眾考慮,才能真正化解尷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網評 的精彩文章:

端午粽「香」讓文化情「濃」
個稅起征點上調邁出減負與公平一大步

TAG:南方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