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近期的大銀幕放映,不比上海電影節差

台灣近期的大銀幕放映,不比上海電影節差

近期5月6月的台灣大銀幕,絲毫感受不到無聊!

有朴贊郁「復仇三部曲」重映、《楢山節考》的4K修復版重映、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是枝裕和大型回顧展、《2001太空漫遊》4K重映等。

不過本次小結,我們將不再對上述這些老片進行回顧,而是放眼新片。推薦七部還未出熟肉的院線新片,以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優秀新片。

院線片單元

1.《溫柔女子/殘酷的溫柔》

上映日期:5月4日

私人評分:6.4

關鍵詞:社會、體制、女性

白俄羅斯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作品,提名去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影片有著濃郁的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氣息,主人公穿行於體制之中,卻並不過多展現內心世界,而是依託其視點帶來對這個社會的觀察與思索。社會現實的環境絕對優先於人物塑造,但又以不同的境況來推進、堆疊主人公的情緒,有兩三分《我不是潘金蓮》的意味。

影片的前2/3堪稱老辣,將一些老生常談的社會議題用極其穩健且不過分細碎的方式層層鋪陳開來。洛茲尼察行雲流水的運鏡與場面調度更是讓觀眾在一個接一個的長鏡頭面前壓得喘不過氣。然而最後1/3填入的超現實段落則幾乎摧毀了整部影片,之前所有影像緻密的「現實」流動在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說教面前一潰千里。實在是無法理解導演為何不能沉住氣到最後一秒。

儘管劇作有著斷崖式的崩塌,但洛茲尼察精湛的導演技藝依然能令人大段沉浸其中。順便一提,洛茲尼察新作《頓巴斯》也在剛剛結束的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獲得最佳導演,同樣值得關注。

2.《監護風雲/家戰》

上映日期:5月11日

私人評分:7.6

關鍵詞:家庭、婚姻

法國新銳導演澤維爾·勒格朗長片處女作,獲17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與最佳處女作獎。

雖然不大明白為什麼能夠戰勝柯西胥、海格等諸多強手奪得最佳導演,但作為處女作勒格朗的掌控力確實了得。幾乎每一個鏡頭都簡潔乾脆,冷靜而凝練地直觀人物的心理狀態。敘事的節奏也一直壓抑到結尾。與影像形式特徵相同,影片的劇作也極力內收。假如沒能觀察感受其細節,或許到頭來這不過是一個無比平白的家庭紛爭;一旦察覺其人物描繪上的欺騙性或是從客觀視角明顯偏移的所在,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會顯得幽影層疊——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彷彿就是這樣從遠處窺伺著自己或是別人的家庭。

3.《塔利/厭世媽咪日記》

上映日期:5月11日

私人評分:6.9

關鍵詞:家庭、女性

《朱諾》導演賈森·雷特曼新作,塞隆女王主演。影片聚焦當今美國婦女的育兒問題。查理茲·塞隆飾演的母親撫有一兒一女,又一次懷孕之後,在育兒、工作等不同方面的壓力之下陷入焦慮,最終選擇尋求夜間保姆塔利的幫助。

首先,影片通過塞隆的生活境遇展現了美國婦女依然不得不面對的龐大壓力;其次,影片通過夜間保姆與主角的互動勾勒了社會中陌生女性之間的親密互助關係;第三,最終影片依然將視野放置於已經成年的女性的再成長之中。

全片並無集中的情節設計,主要依靠人物的對話與生活的細節推進,用溫和平靜的方式展開了女性議題的多個面向。但是困境中平淡的「真實感」卻又被一些過分理想化或是模板化的處理所稀釋,使得影片的社會觀察既不夠貼近客觀、又無法挖掘深刻。

4.《死侍2》

上映日期:5月15日

私人評分:6.0

關鍵詞:小賤賤不需要關鍵詞

個人對《死侍1》的印象也並不算好。而當第一部的新鮮感耗盡,第二部在敘事上也沒什麼新花樣的情況下,除了幽默元素能偶爾開懷一笑之外,就沒有任何印象深刻的段落了。

倒是布拉德·皮特真的演得很好(請在看之前牢記這句話)。

5.《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上映日期:6月1日

私人評分:6.3

關鍵詞:紀錄、閱讀、文化、城市、公共服務

紀錄片大師弗雷德里克·懷斯曼17年新作,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影片的一切都非常明確,呈現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工作、服務等各方面的場景,探討這一公共文化設施對社會的意義。

看畢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但是懷斯曼向來飽受讚譽的「牆上蒼蠅」的客觀視角並沒有讓我感受到多大的觸動。影片的一切都太符合我們外人所能想像的「美國」形象了:多元交融、開放討論、尊重知識等等等等……一切都是符合美式精英主義意識形態構建的紐約大都會表層碎片,觀眾幾乎看不到任何深入背後的嘗試。

不做任何深入,只呈現所看到的一切——這或許就是影片需要的效果,但我依然不明白我為什麼要花三個多小時來聆聽這樣一部近似宣傳片的英語聽力練習材料。蒼蠅或許能客觀地觀察人類,但只有以更為人類的視角,才能真正了解人類。

6.《麥昆/時尚鬼才:McQueen》

上映日期:6月15日

私人評分:7.0

關鍵詞:紀錄、時尚、設計

英國著名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紀錄片,依照時間順序將麥昆生前的私人錄影、採訪以及相關人士的講述聯結一體,十分嫻熟。

但這個時代「嫻熟」的人物紀錄片往往流於俗套,影片的前2/3便是如此。麥昆就是一個有天賦、有夢想、抓住機遇、張揚自我、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底層英國年輕人——然而假如觀眾已經明明白白地知道資本主義時尚界是靠怎樣的金錢堆積與體制運營維繫起來,這一套和標準「美國夢」沒什麼區別的意識形態話術就不會有絲毫吸引力。

幸運的是,影片之後逐步嘗試去捕捉已逝的麥昆曾經的內心活動,氛圍也從輕鬆轉向壓抑,我們逐漸看到這個在先前被完全制式化的藝術工作者內心難以言說的痛楚,而它的作品對他來說又是何等重要的宣洩途徑,而他在這個哺育了他的時尚界中又是何等焦慮而無法完全融入的存在。影片最終導向的是一種類似《日落大道》般荒涼的死亡美學,儘管導演的表達也並不透徹。

7.《遺傳厄運/宿怨》

上映日期:6月15日

私人評分:9.0

關鍵詞:又一部北美爆款恐怖片

18年年初聖丹斯恐怖片爆款,也是導演阿里·艾斯特的長片處女作,由A24出品。講述了一個家庭中「遺傳」的不幸故事。

影片做得最為精緻的毫無疑問是視聽,鏡頭的角度、構圖以及剪輯都準確到彷彿一架可觸碰的冰冷機器,偶爾有幾個頗為出挑的運鏡讓人眼前一亮。作為驚悚恐怖向作品的電影語言上與去年的《聖鹿之死》有頗多相似——這也就意味著可能同樣存在對庫布里克的模仿。鏡頭語言的功用除了文本上的信息聯結,更重要的還是氛圍的營造渲染,而非簡單直接的驚嚇效果——起碼對我個人而言這種誘導真的非常成功。

可以預見的是影片在出資源後會有一大批類似「故弄玄虛」的評論,這幾乎是所有文本相對輕質的當代氛圍向恐怖片不得不面對的情況。但實際上影片的文本與前面提到的同有家庭元素的《監護風雲》類似,是內斂、緊縮的。看似雜糅多種類型元素,但答案可能就在眼前。

在此不過多評價劇透,日後有機會可再作深入討論。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單元

本單元帶來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新片評價速遞。

1.《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

私人評分:9.0

關鍵詞:戲劇、社會批判、左翼運動

這是一部風格較為傳統的紀錄片,然而選材的優越以及手法的精當還是征服了我。

影片聚焦於一個當今並不多見的藝術形式:帳篷劇。它迥異於廟堂之上的戲劇:沒有固定的地點,沒有華麗的硬體設施,沒有專業的演員,沒有體制化的組織……

帳篷搭建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虛構的場域——這種虛構並非架空現實的虛構,而是揭示外部世界的虛假的虛構。因此,帳篷內的空間,比帳篷外的更接近真實。它的訴求絕不僅僅在於審美,而在於呼喚現實行動的力量

作為一部紀錄片,《大帳篷》的精妙之處不僅在於以上的精神旨歸,更在於傳遞與描繪的方式。全片並未出現任何特別理論化的描述,而是通過帳篷劇表演的拍攝、劇團成員的生活與劇團活動、以及幾位劇團成員具體詳實的自我感悟來逐步引出大帳篷的社會批判目的所在。另一方面,導演陳芯宜在組織素材的過程中並沒有嘗試抹去團隊內的差異,而是選擇讓不同的聲部都有充足的發揮空間。

《大帳篷》為我們呈現了當今社會極為稀缺的變革激情。它不同於所有狹隘視角下的社會改良與底層關懷,而是突出底層民眾與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所呈現出的前所未有的藝術主體性。

或許我在給予激賞之餘,還是無奈於這樣的影片所不得不面對的境遇。一方面,它需要一個相對自由的社會表達空間;另一方面,即便誕生於所謂「自由」的社會環境之中,它也依然會被這種「自由」的語境所排斥,因為大多數人們總是在對類似立場的影片說不。

2.《沙漠海/荒漠沙海》

私人評分:7.3

關鍵詞:邊境、自然、影像詩

導演史傑鵬同樣是「哈佛感官人類學實驗室」的重要成員。這部作品也的確在形式上有獨特之處。影片聚焦於美墨邊境的索諾拉沙漠——這裡是不少非法移民涉足之地。然而史傑鵬通過去政治化的視聽語言,將沙漠中蔓延的殘酷與恐怖極為詩意地呈現了出來,移民現狀則點到即止。但最終影片也並非徹底走向純美學化的窠臼,而是在詩之中醞釀出浩瀚的悲憫。

3.《聲音凝聚之處》

私人評分:7.5

關鍵詞:聲音

真·寂靜之地,錄音師可能是長時期潛伏地球的神奇動物。聲音是自然本有的,又是可供物理分析與藝術創造的,更是承載著人的社會性記憶的。真正以聲音為主角,通過聲音激發觀眾的想像,安靜的紀錄影像則提供感官的融通。

4.《柬埔寨之春》

私人評分:7.0

關鍵詞:第三世界、人權、社會運動

韓式商業劇情片一般的紀錄片拍法,全片兩個小時幾乎全是膨脹滿溢的表達。而整體採取的又是頗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視角,僅有少量的關於資本主義人權、民主與國際援助的反思;中間又跳過了不少非常重要的過程而直接填充結果,實在是缺乏說服力與深度。但是影片的題材又的確是值得記錄、需要記錄的。

最終,影片獲得本屆影展國際競賽首獎——不知這是否恰恰體現了影片的意識形態特徵。

5.《獨自存在》

私人評分:7.1

關鍵詞:私人記錄、影像詩

導演沙青是一個相對不那麼健談的創作者,影片也呈現出很強的私人化特徵。將內向的表達向外傳遞的確非常需要功力,而詩或許是喚醒觀眾最抽象又最直觀的形式。如此細膩婉轉的詩化影像,沙青做到了。

6.《比愛還深》

私人評分:8.0

關鍵詞:歷史、階級、工人運動

真正有歷史縱深與現實銳度的紀錄片。影片將劇情片、歷史紀錄影像與原創的紀錄等多個部分交錯排布,探討了黎巴嫩工人運動的過往與當下。影片核心部分中採訪的工人運動參與者來自不同的階級,他們關於身臨其中的事件的觀點相互碰撞,既充滿歷史思辨,又滿含對當前社會運動逐漸死寂的氛圍的憂慮。

「愛」是曾經為了國家民族而超越階級的熱情,而如今,吾等何處去?

7.《血琥珀》

私人評分:7.7

關鍵詞:底層工人生活

在《米花之味》中我們彷彿找到了祖國靠近南亞邊境的鄉情詩意,而《血琥珀》將南亞山林中依然無法掩蓋的落後與動蕩揭開。攝影機只是將琥珀工人日復一日的生活木然地呈現,而觀眾卻在冷靜的鏡頭映照下變得愈發壓抑而沉默。沒有剖析、沒有控訴,卻處處皆成批判,令人欷歔不已。

8.《借問阿嬤》

私人評分:7.4

關鍵詞:歷史、政治、代際

三位孫子面對三位奶奶的代際交流,而三位奶奶曾經的身份分別是:英國情報機關成員,德國納粹支持者,匈牙利被囚禁於集中營的猶太人——你已經可以想像三人之間的對話會有怎樣豐富的層次了。而影片更不僅限於二戰,更有關於戰後世界格局與生活經歷的交流。三位年輕人的差異同樣耐人尋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影電影紀 的精彩文章:

TAG:風影電影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