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PB?這7個訓練錯誤不能犯
首先,我們來明確兩個概念,即健康跑和訓練。
顧名思義,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前者是為了鍛煉身體,而後者是為了跑好比賽。但是現在很多跑者對於這兩個概念產生了混淆。
健康跑者追尋無傷和快樂,覺得業餘跑者本身就不應該跑那麼快,也沒有必要非得參加馬拉松或者跑步比賽;但還很多追求成績的跑者覺得速度上去了才能有激情,有比賽才能有動力。
如此,也導致很多跑者陷入了誤區,健康跑者無法理解速度選手,速度選手也不去關注慢跑人群,隨著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種主要矛盾也越來越影響到了馬拉松圈子。
再加上近幾年猝死跑者的增加,這種快慢討論論也成為了跑圈裡熱門的話題。而實際上,這種辯論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跑者的跑步目標不同。有些人為了讓身材變好或者消除三高,那麼慢跑+力量訓練+飲食控制就完全可以。
但是如果想完成一場馬拉松,或者跑得更快,就得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入速度練習,不然就很容易在比賽中出現風險。所以該怎麼做,還要看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不是所有慢跑都安全,也不是所有快跑都危險,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普通跑者備戰馬拉松中的常見錯誤。
1、隨便跑兩天就參賽
如果你是一名實實在在的跑步小白,之前從來不做任何運動,屬於那種小時候看見體育就煩的跑者,如果想參加一場全馬比賽,就要進行系統的訓練。如果體重正常的話,這個備戰周期也至少要有兩到三個月時間。
除此之外,在兩三個月當中訓練還必須要系統,平時每周單次訓練一定要有一次接近比賽的強度和跑量。這就等同於模擬比賽,如果想在比賽中達到相應速度和成績,就必須在平時的訓練中做到或超越,這是最直截了當的訓練方式。
有很多跑者隨便跑兩天,打打球、踢踢球就開始跑全程,這樣是非常容易出危險的,因為這時的心肺能力還不達標。
2、訓練總是快或總是慢
與健康跑和速度跑者的矛盾一樣,同樣是跑得快的選手,也有矛盾,那就是走速度和跑量的極端,有些人追求大跑量,每天30公里;有些人追求速度,一周恨不得練上4、5天間歇跑。
這樣走極端的訓練模式不會給跑步生涯帶來太多益處,我們都知道,物理學科中講求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而我們跑步訓練中也應遵循這樣的道理,那就是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才是絕對的,有快有慢,相互作用才是最科學的訓練。
3、全馬參賽頻率太高
全國馬拉松越來越多之際,基本上每周都會有大小馬拉松賽事,這也導致很多跑友為了追求馬拉松參賽數量而加大參賽頻率,每周都跑全馬,甚至連續兩天參賽。
有一些跑馬大神也利用這樣的模式以賽代練,但是很顯然,這樣跑是很難出成績的,也許會在一個月四場全馬中跑出一場PB,但是之後再想提高如果還是以這種全馬跑方式跑下去,對身體會是不小的損害。
一場全馬過後,肌肉的損傷是非常嚴重的,而且消耗大量的體能。長此下去,會造成很多傷病隱患,對身體非常不利。
4、休息不足
專業選手每天都會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晨跑、上午跑、中午飯、下午跑,晚飯,收拾、娛樂、休息。
但是業餘跑者是不可能有這樣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全天系統訓練的,大部分跑者要麼是抽早期時間跑步,要麼是夜跑,有很多工作忙碌的跑者甚至會抽半夜去跑步。
為了成績,努力是必須的,但是休息也是跑馬者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兩天世界盃正在火熱進行,葡萄牙隊C羅的自律也成為了大家的談資,據稱,C羅每天的休息時間在10小時;而在我們跑馬圈,也有這樣的大神,牟振華稱自己每天睡眠不少於10小時。
雖然我們的時間不能和專業運動員和大眾頂尖跑者相比,但是也不能過度的縮減自己的休息時間。
5、平時訓練不補給
沒有能量的及時補充,跑步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效率。
很多業餘跑者平時跑步從不帶水,一般都覺得喝多了肚子不舒服訓練之後一大瓶的狂飲,這是不對的,中途不補給,能力提升效果會大打折扣。
6、訓練中避開自己的弱項
參加全馬的選手需要有超強耐力的支撐。
有些跑者害怕練強度,總是跑長距離,耐力能力夠了,速度能力卻很差;或者害怕跑長距離,總是練間歇。在哪方面欠缺就要在哪方面去彌補,只有這樣才能準備好一場比賽。
平時要多想想自己該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比如說耐力差,利用乳酸門檻跑提升;速度弱,利用間歇跑來強化。心肺能力差,如果有條件可以去海拔高的地方訓練,力量差,就可以多做些力量訓練,強化自己的肌肉群。
田徑場、草地、山地,場地的選擇也要豐富。
7、訓練時間間隔太長
訓練間隔長,是業餘跑者常犯的錯誤,因為業餘跑者經常因為生活瑣事的原因產生厭跑心理。為了備戰一場馬拉松比賽,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練習,如果跑步間隔時間太長,不僅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原有的機能,而且還有可能產生負面作用,導致受傷。
很多腿傷很可能不是因為跑得太多或者太快造成的,而是因為間隔時間太長不運動,突然再跑而導致的。
TAG:馬拉松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