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
李世民(五九九年——六四九年),即唐太宗,高祖李淵次子。六二六年——六四九年在位。隋末時勸父起兵,推翻隋王朝。曾鎮壓竇建德等農民起義軍和消滅各地割劇勢力。李淵即帝位,封李世民為秦王。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立為太子。即位後,任賢納諫,勵精圖治,史稱「貞觀之治」。兼通文學,在書法上也有一定成就,其所書《晉祠銘》,首創行書勒碑。宋朱長文《?續書斷》列其書為妙品,並云:「翰墨所揮,遒勁研逸,鸞鳳飛翥,虯龍騰躍,妙之最者也」。傳世書跡有《晉祠銘》、《溫泉銘》和《屏風帖》等。 李世民傳世的論書著述有《筆法訣》、《論書》、《指意》和《王羲之傳論》。其中,《王羲之傳論》是李世民為《晉書·?王羲之傳》寫的一篇讚辭,曆數各家書法之短,獨贊王羲之曰:「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為書家親撰傳論,這是十分罕見的。經李世民大力提倡,王羲之書成為書法正宗,造成了有唐一代尊王的書風,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影響甚大。此文亦有題作《書〈王羲之傳〉後》的。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今比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鋩,用鋒鋩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沈靜。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縱放類本,體樣奪真,可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奧室也。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動而手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唐代是書法史上出現的一次大規模探索筆法高潮的時期。書論在唐代大量出現,其中關於筆法的論述很多,如歐陽詢《用筆論》、虞世南《筆髓論》、李世民《筆法訣》、張懷瑾《論用筆十法》、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等。唐代書論中大都涉及「法」的概念,體現了唐代書法的「尚法」傾向,這與魏晉時期崇尚「天然」是不同的。
唐人的執筆以正執筆為主。「腕豎筆正」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李世民的《筆法訣》中。由於坐具和書寫習慣的改變,唐代的執筆從魏晉的斜執筆變為正執筆。執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魏晉筆法中側鋒、絞轉成分減少,更多的是注重中鋒、起收筆的頓挫和提按筆法。
他也善於向當時的書家學習,經常與大臣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切磋書藝。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隨後唐太宗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最似,其餘的均相去甚遠」。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TAG:時髦女裝百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