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浙滬人一上陣就被嚇破膽?一代文豪辛棄疾為何有此地域黑的看法

江浙滬人一上陣就被嚇破膽?一代文豪辛棄疾為何有此地域黑的看法

編者按:辛棄疾作為一個偉大的詞人,與蘇軾並列,並稱蘇辛。但他不僅僅是個偉大的詞人,辛棄疾還有更加豐富的軍事經驗。在北方堅持抗金鬥爭的時候,辛棄疾曾經迅速解決一起叛逃事件,還以五十人的兵力發動對叛徒張安國的擒殺行動。回到南宋後,他還平定了讓南宋朝廷頗為頭疼的茶商叛軍,並組建了「北虜頗知畏憚」的飛虎軍。

但就是這樣一位南歸的北方義軍將領,卻有著容易被現代人認為是地域黑的一面。因為他明確表示,吳人一上戰場就會嚇破膽,因此不能當兵打仗!這是怎麼回事呢?辛棄疾的這段論述,被其好友程珌記載於《洺水集·丙子輪對劄子》(又稱《丙子輪對札子》,著名成語千鈞一髮就是出自其中)。辛棄疾說:招募邊防戰士要會騎馬射箭、操作戰船,並且不能像吳人那樣一上戰場就嚇破膽。就算其被動員起來,也要跟來自其他地區的部隊分開,以免後者也被沾染上不良習氣。總之一句話,辛棄疾認為吳人不是好的兵源。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奇怪,吳越之士過去不是那種以誓死如歸出名的嗎?為何在辛棄疾眼裡變成了這樣?這個先看看辛棄疾說的吳人具體是說誰。他所說的吳地當時指的是吳興、吳郡一帶,主要包括今天的蘇州,環太湖地區,還有今天的杭州一帶,即長三角核心地區——也就是著名的江浙滬包郵區!

吳郡地圖

那麼,辛棄疾為何說吳人不適合當兵呢?真是因為地域黑,還是話出有因呢?因為配合其他的一些記載來看,辛棄疾所提到的吳地人,確實往往對當兵十分抵制。要說清這一切,還得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因為太湖地區在南北朝以後,相對戰亂較少,同時也遠離北方前線。從唐朝到北宋時期,這裡的正規軍一直不多。比如像杭州在方臘起義時,駐紮的宋軍不過上千人。這就使得當地缺少從軍的傳統。

方臘起義

當然,正規軍之外,宋代還有作為地方武裝的鄉兵。而因為一個地區的鄉兵數量和質量,以及待遇非常能體現一個地區的武風。雖然中學歷史教科書上說,是王安石提倡發展保甲,以鄉兵代替部分禁軍。但是在宋朝早期,就有大量的鄉兵義勇存在。不過他們主要分布在北宋和遼西夏的邊境地區。比如在慶曆初年(宋仁宗趙禎年號,1041~1048年),河北路有鄉兵十八萬九千三十一人,河東路有七萬七千七十九人,陝西路有十五萬六千八百七十三人。

太湖之春

而同時期的江南地區,尤其是太湖一帶的吳郡故地,則沒有多少相關的鄉兵記載。南方鄉兵有明確記載時間,則要快到北宋中後期,乃至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了。所以對於當時的江浙滬地區的人們來說,缺乏軍事素養是很常見的事情。

皇帝宋仁宗

此外,北宋時代江南地區缺乏軍事傳統,也有文化和經濟上的原因。首先,宋朝確實有重文輕武的政策與風氣。比如宋真宗時代,進士李光輔為真宗皇帝表演劍術,以證明自己文武雙全,其結果卻觸動了皇帝的敏感神經,被遣送回原籍了。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太湖地區,士人們紛紛開始棄武從文,吳地多文豪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其次在經濟上,三吳錢塘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唐宋的錢糧賦稅多是取自這裡。所以在統治者眼中,東南地區作為經濟中心也就夠了。大規模在當地招兵會影響當地經濟發展明顯划不來。以上諸多因素自然使得北宋時期的吳郡人缺乏軍事經驗與傳統。

南宋時期的差隸

到了南宋時期,情況則有了新的變化。隨著金人侵佔了北方,以杭州為中心的南宋朝廷就不得不在當地招兵。而杭州以及周邊地區人口眾多。比如根據一些考證認為,臨安府人口上百萬,當時蘇杭一帶和周邊地區的兩浙路人口在1200萬以上,而杭州城各類軍隊最多時才13萬,整個兩浙地區各類軍隊最多時也不到20萬人。表面上看,從1200萬人里抽出20萬人當兵,其兵員素質還是可以保證的。

但問題卻出在了野蠻而糟糕的招兵方式上。比如開著大船在漕河無人處,看到強壯少年,直接抓起來;又比如布置帶機關的木柵欄,裡面放些財物,如果有貪財的去拿,就啟動機關,關閉柵欄。(這是招兵呢還是抓鳥呢?)甚至還有吃相更難看的,根據記載,有一次南宋名義上的精銳與禁衛軍殿前司缺額數千人,皇帝詔三衙分月招補,而那些招兵的人為了侵吞募兵用的財物,直接抓老百姓充數而不給錢結果一時間,那些以砍柴賣魚蝦為生的老百姓都不敢去杭州了。

兩浙地圖

說到這裡,有些對歐洲近代歷史比較熟悉的讀者可能會問:大殺四方的英國近代海軍也是抓丁啊!誰說抓丁就沒戰鬥力了?其實,英國海軍雖然抓丁,但還是以抓水手為主,而且當海軍雖然有危險,但商船水手的安全性也沒好哪去。而且加入海軍待遇也相對能得到保證。更別說,英國海軍有嚴格的訓練與紀律體系,更有先進的海軍技術。

但這些南宋都不具備。關於南宋士兵的待遇,冷兵器研究所也發過文章,當時士兵一般也就一天兩百錢二升半米,這些錢還得養家和維護裝備,明顯捉襟見肘。而吳地作為經濟發達的地區,賣魚蝦或者砍個柴,一天整個二三百錢那都是屬於低收入。當轎夫給人抬轎子,一個月甚至能收入兩萬錢!這種收入的對比,大部分老百姓自然是不願從軍的。所以,主動當兵的,基本都是遊手好閒的市井浮浪之人,時刻準備當逃兵,剩下的都是被主動當兵的倒霉蛋。

而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才能歪。南宋政治的腐敗,使得三衙將領也多是溜須拍馬,缺乏能力的紈絝子弟。所以名義上的南宋頂尖精銳殿前軍,被當時人評價為「殿司兵素驕……復負重暑行,不堪其苦,多相泣而就罄,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地多眢井,亦或赴死其間」也就是說,以吳人為主力構成的殿前軍連暑天行軍的能力都沒有,指望他們打仗這事真的是想太多了。而據著名學者範文輝的考證,南宋開禧北伐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兵源問題!

以上種種,在辛棄疾這種在北方跟金人打生打死的猛人眼中,怎麼可能有好印象?簡單一句話,辛棄疾的觀點可能難免偏頗,但南宋由吳郡人所組成的本土部隊缺乏戰鬥力,卻是一個可悲的事實。

參考資料

[1]王曾瑜 《宋朝軍制初探》

[2]程民生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學集刊》 , 2009 (5) :66-74

[3]孔繁敏 《宋代杭州的駐軍》《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4] 范學輝《南宋三衙管軍制度研究》

[5] 范學輝 《南宋三衙管軍素質試探》 - 《史學月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打力不打劍的決鬥專用!出土漢劍揭示漢代制劍水平與劍術有多牛
日本鎧甲真是竹子做的嗎?各國博物館收藏的日式盔甲文物鑒賞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