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膝關節解剖系列——膝關節的運動

膝關節解剖系列——膝關節的運動

今天給大家帶來膝關節解剖系列的最後一期,也是壓軸的一期——膝關節的運動

1、膝關節的單一運動

膝關節主要沿兩個軸進行運動。在額狀軸(橫貫股骨的內、外側髁之間)上可做屈伸運動,其運動範圍約130°;屈膝時,髕韌帶和膝交叉韌帶均緊張,兩側副韌帶則鬆弛,此運動主要受大腿後部的限制;伸膝時,除髕韌帶外,所有的韌帶均緊張,此運動主要受膝交叉韌帶和副韌帶的限制。在垂直軸(通過關節中心的內側)上,小腿可做旋內與旋外的運動,於屈膝呈90°時,其運動範圍最大,旋內約30°,旋外約40°。膝關節的屈伸運動伴隨有小腿的旋轉運動。屈膝時,伴隨小腿旋內,伸膝時則相反。

膝關節運動時,髕骨也隨之移動。於膝關節半屈時,髕骨與股骨的髕面相接,強度屈膝時,則下降而對著髁間窩;伸膝時,髕上移,僅其下部與股骨的髕面相接;旋轉運動時,髕的位置不動。

膝關節的半月板也隨關節的運動而移動,於屈膝時,兩個半月板均後移;伸膝則前移。

a

屈曲

主要運動肌為股後肌群(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輔助肌有股薄肌、縫匠肌、腓腸肌和腘肌。除股二頭肌短頭和腘肌外,均為雙關節肌。股後肌群兼為伸髖肌和屈膝肌,其屈膝作用隨髖的位置而定。髖屈曲時,股後肌群起止距離增大,肌肉變得緊張;屈髖40°時,股後肌群稍增長,只有膝稍屈曲才保持其原有距離;屈膝90°時,股後肌群緊張,即使屈膝90°,仍不能補償肌肉增長的距離。屈髖超過90°時,膝則停留在屈曲位,很難做到充分伸展,只有經訓練的運動員、舞蹈家等借股後肌群的彈性才能將膝保持充分伸直。缺乏鍛煉的人,股後肌群因屈髖而受到牽拉,屈膝效能越為明顯。站立時股後肌群在腓腸肌協同下對抗股四頭肌,一同穩定膝關節,其中股二頭肌和半腱肌電位活動較大。由蹲位起立時,股二頭肌和半腱肌拉小腿上端向後,間接參加膝的伸直。腓腸肌在膝屈伸動作中,如站立、下蹲及由蹲位起立時,均出現電位活動。身體前傾時,電位活動更為明顯。腓腸肌癱瘓可引起膝反弓,但如股後肌群癱瘓而腓腸肌良好時,則可防止膝反弓。

b

伸展

主要運動肌為股四頭肌。股四頭肌橫截總面積約為148cm2,收縮距離為8cm,可產生42kg之力,為屈膝肌力的3倍。跳躍瞬間髕韌帶承受的拉力約為285kg。除股直肌為雙關節肌,兼具屈髖、伸膝功能外,余均只有伸膝作用。由於髂前上棘至股骨髕面的距離在屈髖時比伸髖時為短,因此,屈髖伸膝時,股直肌相對鬆弛,不如其他三肌的伸膝效能,但在行走中,支撐腿將離地時,股直肌可提供動力,當腿向前擺動時,股直肌又迅速使髖屈曲和膝伸直。股內側肌在完成伸膝最後10~15°時在扣鎖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在下肢支撐體重時,股四頭肌與股後肌群共同穩定膝關節,在行走時的擺動中期,雖有小腿的慣力作用,但股四頭肌的伸膝作用也較重要。

當膝關節伸直至最後10~15°時,股骨內側髁發生內旋,脛骨相對外旋,每伸直1°股骨約有0.5°的內旋。膝完全伸直時,這一旋轉活動也停止,共內旋5°~10°。這一過程有如擰緊螺絲釘的作用,稱為扣鎖機制。扣鎖機制完成後,膝關節非常穩定,一切收展、旋轉活動都不可能發生。此時,股骨內、外側髁,半月板與脛骨內、外側髁關節面間接觸最廣,內、外側副韌帶及十字韌帶最緊張,承受壓力也最大。

c

內旋與外旋

內旋與外旋僅能發生於膝屈曲狀態,這是由於:①膝屈曲時,具有較短曲率半徑的股骨髁後部與脛骨平台相貼,從而膝周圍的韌帶稍為鬆弛,賦予膝以活動的餘地。②隨膝的屈曲,脛骨髁間結節恰好與股骨髁間切跡相對,並活動於髁間切跡的間隙中。當膝伸展時,脛骨髁間結節的任何活動將被股骨髁阻止。

膝外旋稍大於內旋,是受交叉韌帶的影響。膝中立位上面觀時,前交叉韌帶居前外方,後交叉韌帶居後內方。小腿外旋時,兩交叉韌帶分開且變得鬆弛,脛骨可稍離開股骨。小腿內旋時,兩交叉韌帶軸緣相貼,互相勾繞、繃緊,脛骨緊壓於股骨上,因之,限制小腿內旋。膝交叉韌帶的損傷將引起小腿旋轉異常。

膝的屈肌同時也是小腿迴旋肌,依位置可分倆群。內旋肌計有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腘肌和腓腸肌外側頭。外旋肌計有股二頭肌、闊筋膜張肌和腓腸肌內側頭。

2、日常活動

a

站立

安靜站立時,髖膝處於伸直位,即0°。身體重力線自膝、踝關節軸稍前方垂直於地面。此時肌肉僅有少量活動,其首要作用是關節的緊密嵌合,這也有賴於骨面的穩定和韌帶的緊張。伸膝肌和屈膝肌隨時調節人體位置並維持伸直位,如身體重心線前移,則腘繩肌收縮,重心線後移,股四頭肌等收縮。

b

行走

行走的步態周期(即從一足跟著地到下一次此足跟著地)包括著地支撐期及著地擺動期。

支撐期:自足跟著地起至足趾離地止,又可分為4個階段:足跟著地至足放平為足跟著地期;足放平到足跟離地為站立中期;全足著地,足跟離地,膝關節屈曲,為推離期;身體向對側傾斜,對側足跟著地,自足跟離地至足趾著地,身體因足蹬地而前進最快為加速期。該期身體重量靠支撐腿來支持,此時伸膝肌、屈膝肌、髖部肌肉和小腿肌肉皆收縮以維持膝關節穩定。腓腸肌則在支撐末期提足蹬地以推動身體前進。

擺動期:自足趾離地到足跟著地止,可分為3期:從膝髖屈曲足上提到膝關節達最大屈曲約70°,為擺動前期;繼續屈髖,膝漸伸直,足跟著地稱擺動後期。在擺動期,擺動腿主要靠髖屈曲帶動下肢向前,屈膝及伸膝主要靠重力及擺動來完成。

在步態周期中,從一側足跟著地到對側足趾離地,兩腿支撐體重為雙支撐期;當一側足趾離地到足跟著地,僅靠對側肢體支撐體重為單支撐期。每個步態周期有兩次雙支撐期和兩次單支撐期,交替前進。

在整個常速步態周期中,膝關節始終未完全伸直,這可減輕震蕩,增加靈活度,故膝周肌肉完整協調尤為重要。如其一膝關節疼痛,則其支撐期縮短;股四頭肌無力則不能主動加速,股四頭肌無力伴膝關節不能伸直者,則需扶大腿而行;屈膝肌無力則擺動末期不能減速。

c

上、下樓梯

要產生體重的升降,雙支撐期長,肌肉收縮力大而參加的肌肉廣泛。上樓主要是膝部伸肌起作用,下樓則伸膝屈膝肌皆起控制屈膝屈髖作用。

d

跑和跳

跑沒有雙支撐期而有雙擺動期(騰空),支撐腿的伸膝和足蹬地同時進行。跳是由髖膝從屈曲位伸直而踝從背伸位跖屈,使身體騰空前進。膝關節在運動中宜平衡穩定,否則易損傷韌帶。

e

下蹲及起立

下蹲時主要支配肌是股四頭肌而不是腘繩肌,因為順重力運動時,股四頭肌收縮抵抗重力,從而維持關節的穩定。同時,腓腸肌亦收縮。

由蹲位起立時,股四頭肌、腘繩肌和腓腸肌皆收縮。

日常活動中,膝關節活動範圍大多在0°~45°,髕股關節壓力主要來自股四頭肌收縮。股四頭肌腱和髕韌帶分別牽拉髕骨上下極,二者力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的矢量和即為髕股關節壓力。站立時,屈膝30°位,髕股間壓力和體重相等;60°時為體重的4倍,90°時等於體重的6倍。行走時,髕股間壓力約為體重的1.5倍。上、下樓梯時,其間壓力約為體重的3.3倍。下蹲站立時,壓力可達體重的8倍。

半月板直接與力跨膝傳遞有關。伸膝時有50%壓力負荷是通過半月板傳遞的,而屈膝時達到85%。半月板具有分散和吸收震蕩的能力。正常時吸收震蕩的能力比切去半月板時高20%。半月板減少了凸的股骨髁與相對平的脛骨平台間的不吻合,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尤其是可防止側移。半月板還具有攪拌作用,使滑液在關節面及半月板上形成一層薄的液膜,對關節起潤滑作用。外側半月板切除之後,股脛關節接觸面積減少30%~50%,內側半月板切除後減少可達50%~70%,易於導致膝關節退行性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復小舟 的精彩文章:

TAG:康復小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