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6天未破億,《廁所英雄》或成印度片熱潮終結者
原標題:上映16天未破億,《廁所英雄》或成印度片熱潮終結者
或許這也預示著,在《廁所英雄》後,印度電影的引進熱潮將逐漸冷卻下來。觀眾想看的是好電影,而非簡單的國家標籤或異域特色。
作者:抽抽涼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
從大篷車、歌舞片、金光閃閃的服飾和大眼睛的印度美女,到女權、教育資源乃至對人性的深層探討,在過去的一年間,印度電影從票房到口碑再到引進量,都迎來了近20年的一個高峰。自2018年開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部印度電影在院線上映。
說到印度電影在內地院線的崛起,自然離不開《摔跤吧!爸爸》的功勞。這部片子以近13億的總票房成功躋身年度前十位,同時憑藉超過53萬人打分、9.1的好成績成為豆瓣口碑總榜TOP250的第50位。加之印度電影的引進成本要遠遠低於好萊塢大片,整個行業迅速從中嗅到了前景和錢景。
於是,印度片的引進在2018年形成規模,總體來看票房成績基本有保障,且口碑也有至少7分打底,算是穩賺不賠的好買賣。但從單一作品來說又不得不承認,印度電影從票房到口碑正在呈逐漸下跌的趨勢,近期在映的《廁所英雄》已經上畫16天,票房卻仍未破億。
或許這也預示著,在《廁所英雄》後,印度電影的引進熱潮將逐漸冷卻下來。觀眾想看的是好電影,而非簡單的國家標籤或異域特色。《摔跤吧!爸爸》的成功有其不可複製性,短期內盲目大量引進,對印度電影在內地院線的長遠發展來說,似乎也有拔苗助長之嫌。
《廁所英雄》上映16天未破億,印度電影受追捧指數呈下跌趨勢
內地院線進入6月檔後,其走勢已稍顯平緩。截至6月22日,當月累積票房總收益照比五月還差了十幾億。進口大片中只有票房突破12億的《侏羅紀世界2》一枝獨秀,但跟《復聯3》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國產片就更是慘淡,像《後來的我們》那麼能打的一部都沒出現。
其中曾被給予厚望的印度電影,同樣未能打破僵局。《廁所英雄》甚至不敵五月上檔的《超時空同居》,上映後第三個周末檔的排片量已經降到0.2%,票房基本穩定在9400萬左右,想破億已經有些後繼乏力了。
如果僅以一部電影就斷言印度片在內地院線的走勢,似乎不大具有說服力,但如果對今年上映的印度片做一個匯總就不難發現,觀眾對於此類電影的熱情正在逐漸冷卻。
自2017《摔跤吧!爸爸》爆火之後,2018年除去春節檔外,印度電影始終保持每月一部的排片量。其中《神秘巨星》的再次成功,似乎證明了印度電影對中國觀眾的巨大影響力。但是從《小神猴的蘿莉大叔》到《巴霍巴利王2:終結》,已經明顯出現了兩次票房斷層。
在票房之外,豆瓣打分人數也非常直觀的反應出,從普通觀眾到電影愛好者兩方面來看,印度電影的關注人數都在下降,再想拿下《摔跤吧!爸爸》的神級口碑更是難上加難。
文化認同感低+明星效應匱乏,印度電影已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
從上述情況來看,印度電影在中國院線的發展前景顯然不容樂觀。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本來都是在印度本土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可為什麼引進國內後的市場反響卻天差地別呢?
客觀來說,影片本身的內容還是決定票房的核心原因。《摔跤吧!爸爸》的主演是中國觀眾認可度最高的電影明星。除電影演員外,阿米爾汗為印度文化、為提高本國女性地位所做的努力也在國內各類媒體形成熱議,不僅演員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電影題材也是最易引起情感共鳴的親情加上最易激發熱情的體育競技比賽,可以無差別地戳中全球觀眾的淚點和笑點。
而在《摔跤吧!爸爸》帶來的紅利期內,內地選擇引進的《神秘巨星》從題材到主演都無限趨近前作,對還沉浸在阿米爾汗帶來的印度式情感大片中的中國觀眾來說,也算是一種補償。可隨之而來的《小神猴的蘿莉大叔》,已經開始讓國內觀眾產生重複感,又是走父女親情這一套路,再感人的作品恐怕也要出現心理上的審美疲勞感了。
引進方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於是嘗試從產量豐富的寶萊塢大片中淘出一些新鮮感。但從目前的嘗試來看,史詩和愛情都沒有達到預期值。被印度本土奉為國寶級的電影作品《巴霍巴利王2:終結》,無論是從口碑還是票房來說,都在國內上映的五部印度片中位列墊底,不難看出印度神話對中國文化來說有多陌生。而這種所謂的印度史詩大片,在國內收到的大部分反饋則是「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水土不服。
史詩不行?那就試試愛情題材吧。《廁所英雄》是一部講述印度女性因為結婚後丈夫家沒有廁所而鬧婚變的喜劇,甚至因此在印度國內引發了一場女權革命,這顯然在無形中深化了影片的社會意義。但對中國觀眾來說,該片依然是露出了既無明星也缺少文化認同感的兩大死穴。雖然口碑還算不錯,但想要引發全民觀影的熱潮,已不大可能。
接下來,即將與中國觀眾見面的印度片《護墊俠》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無論是廁所還是護墊,在中國的文化語境里都不是什麼主流的內容,為女性修廁所或是生產衛生用品甚至還不如催婚、催生、當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女性的討論更能激發話題熱度和情感共鳴。
短期內高密度跟風,發行方過度消耗了國人的觀影熱情
當然,除了「水土不服」外,印度電影在中國的引進也遭遇了「拔苗助長」的情況。相比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巨額引進成本以及電影節獲獎藝術片的票房風險,到歐洲、日韓或是印度、泰國去尋找一些當地製作的高口碑電影,以較低成本引進國內進而實現意想之外的商業收益,顯然才是國內一些發行方打了無數遍的如意算盤。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泰國的《天才槍手》和西班牙的《看不見的客人》都曾以這種劍走偏鋒的路線,取得了令人艷羨的票房成績。
於是,市場上迅速掀起了一股盲目跟風的引進潮。印度片在2018年的高密度引進就是其主要的一種表現。但不得不認清的是,想在其他國家其他文化土壤中挑出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電影作品,對購片「買手」的品味、市場靈敏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短期內高頻引進同類型同題材的電影作品,不僅很難複製經典案例,甚至存在過度消耗市場熱情的風險。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本土市場獲利,對引進片來說也將逐漸失去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票房市場的信任。
事實上,引進片能實現良性發展,對不斷成熟中的中國電影市場是一件好事,也有利於打破國產片與好萊塢大片二分天下的局面。而這些引進片的品質,也將對國產電影形成正面衝擊,進而帶動從作品到市場的又一良性競爭。有能力包容各個國家各種題材的優質電影,才是行業以及觀眾都渴望實現的一個百花齊放的電影市場格局。
※作為全世界最成功的科幻IP,這些恐龍為何能風靡25年?
※同樣角逐戛納,為什麼是枝裕和能拿獎而李滄東只是無冕之王?
TAG:傳媒大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