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灣區建設需資金人才更自由流通」

「大灣區建設需資金人才更自由流通」

縱論「讓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走出去,把境外的長期資金引進來。」「粵港澳大灣區要建立深層互聯互通機制,就要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24日,粵港澳大灣區深層互聯互通問題,成為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主論壇討論的焦點。

在當天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高峰論壇—廣州峰會」等論壇上,與會專家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融資需求、跨境支付需求、跨境貿易需求和資本運作需求將會逐步增加,應該以信用建設基石,促進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進一步互聯互通。

建議搞一個「灣區通」

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高峰論壇—廣州峰會」上,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與國際上的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四大優勢。一是製造業優勢。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灣區製造業佔比最高,升級潛力也是最大的。二是金融中心的優勢。三是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一方面把中國產業的低端部分向東南亞轉移,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中高端的產業鏈的對接服務,這也需要金融服務。四是消費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多,挖掘消費的潛力就可以把我們的優勢發揮出來。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建設的突破口在哪裡?沈明高建議,搞一個「灣區通」,把香港、澳門的資金引導到廣東地區的實體經濟,通過創新的方式建立起良性循環;充分滿足灣區6000萬老百姓財富管理的需要;找到突破口引進長期資金,如像加拿大的養老金、退休金、保險金等。總之,既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走出去,也服務外面的資金走進來。

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副行長蔡興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融資需求、跨境支付需求、跨境貿易需求和資本運作需求將會逐步增加。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一些要素的自由配置上可能會面臨制度瓶頸,比如,金融資源能否在跨境資本上自由配置、科技人員能不能自由流動等。現在廣州到香港一個星期只能去一次,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需要更高層次的設計協調和創新。

「信用論」獲最多掌聲

在「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峰會」上,獲得最多掌聲的演講,當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王忠民的「信用論」。

「我們真正缺的不是財富,而是信用,而信用的邏輯是不能無窮大則必然無窮小。」王忠民認為,信用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建設的基石和血脈,也是深層次互聯互通的基礎。他表示,如果說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基因,信用一定是金融的血脈和基因。信用是一個龐大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無窮小,亦可無窮大。當前,自然人信用價值不盡人意、銀行不良資產和企業的金融信用沒有有效發揮,是三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他舉例說,獨角獸企業在國際成熟市場可以沒有盈利就上市,其證券化是以信用為基礎的;而我們當前主要是以資產證券化、收入流證券化為資產證券化的邏輯。因此,要重視信用建設,並將信用價值化。

朱海斌也認為,金融業要做大沒錯,但前提是要在一個穩健的基礎上做大。2011年以後,「影子銀行」在缺乏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導致金融行業出現了新一輪的風險點,這是我們下一步要避免的。

南方日報記者 張俊

(南方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