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姓氏的始祖曾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忠義信勇成為他們流傳百世的家風

這個姓氏的始祖曾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忠義信勇成為他們流傳百世的家風

原標題:這個姓氏的始祖曾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忠義信勇成為他們流傳百世的家風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蒙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21474人。


蒙氏圖騰


【釋義】蒙,草名,即王女,亦名女蘿、菟絲,旋花科一年生纏繞寄生草本植物。莖很細,呈絲狀,黃白色,隨處生長,有吸盤,附著在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上,葉退化,開白色小花,種子入葯。蒙人以蒙草為氏族原始圖騰,並命名和定為氏族的族徽,蒙人所居之地稱蒙地,所依之水稱蒙水,所近之山稱蒙山,最終出現蒙姓。


血脈始祖


廣西蒙氏是個南移歷史悠久的望族,源遠流長,支系複雜,但都公認秦朝的蒙恬為血脈始祖。


蒙恬像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名將世家,父親蒙武、祖父蒙驁,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一後,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南岸鄂爾多斯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語言習俗


玉林蒙姓語言有二 :一是桂東南粵語方言,二是客家話。

蒙姓淵源


構成當代漢族蒙姓有三大支:姬姓、風姓和羋姓。


01


第一支出自姬姓,即河南蒙氏。高陽氏顓頊之後封於蒙雙,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即莊周所居之地,後以邑為氏:公元前2500年的夏朝時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偉人,就把顓頊的後代封到河南的蒙雙城,其後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字和雙字作為姓氏,分別稱為蒙氏和雙氏,這就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這支河南蒙氏距今4500多年歷史,但到現在為止,還未見有蒙氏族人認可自己的祖源是河南蒙氏。


02


第二支源出風姓,即山東蒙氏。伏羲氏之後封於顓臾,故域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之顓臾村,為魯國的附庸小國:周朝的時候,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把顓頊的後代分封到蒙山地域,現山東省平邑、蒙陰等縣周邊,號為顓臾國,專門負責主持蒙山祭祀,稱為東蒙主。東蒙主的後代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並且以山名為姓,形成蒙姓,這是歷史上蒙姓的一個大發展。由於顓臾國小勢弱,到了春秋初期就變成了魯國附庸。戰國末期,顓臾國為齊所滅。從西周初年起到戰國初年止,歷代顓臾國君世襲東蒙主長達800年之久。到目前為止,全國各地的蒙氏幾乎都認可山東蒙氏是自己的祖源。風姓蒙氏的歷史大約有3000年。


03


第三支系自羋姓。楚大夫食采於蒙,故地在今湖北荊門西之蒙山,因氏。羋姓蒙氏的歷史大約有2500多年。


04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族融入蒙姓中的事件最為重要的發生在西南地區。西南夷,即南蠻人,蒙姓是大族。唐朝時南詔蒙氏,為父子連名,入中國者以蒙為氏,是組成當今南方蒙姓的主要成員。明清時期,雲南永平、貴州都勻等土司中均有蒙姓。在當今壯、彝、侗、毛南、水、布依、瑤、苗、畲、土家等南方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和雲黔桂瓊地區的漢族中已經形成了全國蒙姓中心區。



北流市隆盛鎮龍溪村蒙氏宗祠。


廣西蒙氏是個南移歷史悠久的望族,源遠流長,支系複雜,但都公認蒙恬為血脈始祖。據《廣西蒙氏略述》稱,太祖風嘉生蒙午。蒙午是顓臾國王二十六世孫,生於春秋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2年),亡國之後入鄭國。蒙午原配費氏生二子:長子蒙鶩,次子蒙彀。後蒙鶩入秦,蒙彀南下楚國。蒙鶩為念祖父風嘉,曾改名為蒙嘉。蒙鶩原配姜氏生蒙驁。蒙驁原配呂氏生蒙武。蒙武原配嘉氏生二子:長子蒙恬、次子蒙毅。山東蒙姓支系是以蒙驁支係為主。蒙驁支系又有蒙恬、蒙毅等支系,其中以蒙恬、蒙毅支系最顯著,主要定居在安定郡,今寧夏固原甘肅鎮原一帶。蒙恬、蒙毅被害後,後裔遷回山東和隱居河南,又從河南遷居江西和廣東,後其子孫又散居全國各地。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遷徙路線


玉林的蒙氏支系主要是分布在北流、博白、容縣的蒙三山支系。


蒙三山,字景衡,別號卓霄,舉人,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竹兒村人。蒙三山於元大德元年(1297)丁酉科舉於鄉,選官梧州府同知,挈傢俱隨任所,升授提督潯梧兵馬兼理監軍左僉事。生二子,長子元保,籍居北流;次子元佑,居蒼梧長洲,其後代子孫散居廣西藤縣、桂平、平南、容縣、岑溪和廣東羅定等地。


蒙元保生趙寧(號康樂),康樂生三子佛滿、佛金、佛禮。佛滿住北流。佛金生允貴、金傳,允貴生石鎮,去向不明;金傳生石俊、石傑均遷居博白。佛禮遷居貴縣(今貴港)。


迨明興,蒙三山的六世長孫蒙石傑久居北流,次孫蒙石俊慕白州形勝地,由北流遷居博白三謹堡馬欄村,原配鄧氏,繼配朱氏生二子:長子蒙俊瑜,次子蒙俊參,分為兩房。蒙石傑四世孫蒙南江、蒙南陽兄弟二人與母唐氏至嘉靖年間(1522—1566)從北流始遷博白三謹堡馬欄、大村,授業永寧二圖十排正昌戶,幅處一方。九世蒙兆麟又遷貴縣山東石龍,到蒙科綱再分支到貴縣中里鄉公王村、銀村、東龍馬村、石卡和北流新豐永安村。十五世蒙禮行(又名仲相)由北流市新豐鎮大垌村遷容縣黎村鎮六揚村。武宣農場也有蒙三山後裔。蒙三山支系至今已繁衍至27代人。


北流市蒙三山後裔分布在隆盛、西埌、新圩、松花、民樂、大坡外、新榮、新豐等鄉鎮的17個村落。

博白縣蒙三山後裔分布在亞山、雙旺、三灘、旺茂、大利、頓谷、那林、龍潭等鄉鎮的49個村落。


家族名人



本報記者深入北流市隆盛鎮龍溪村採訪,與蒙姓族人熱烈探討蒙氏家族文化。


蒙三山,湖廣長沙府善化縣竹兒村人,北流、博白、容縣等地蒙姓人的來祖,其父蒙華為潭州府軍務提督總兵,潭州府岳州登仕郎兼善化縣知縣,生二男春景和春衡。蒙三山字景衡,別字卓霄,「景衡」是春景、春衡兩兄弟的合稱,「卓霄」則是公務軍巡撫的名稱。蒙三山就是蒙春景,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選官廣西梧州府同知,因而全家(兩兄弟)搬赴梧州府任,後升授提督潯梧兵馬兼理監軍左僉事,有功建績,時稱景衡兄弟為卓霄公務軍巡撫雙虎。丙午年(公元1306年)地方匪患,蒙三山率兵往剿,操勞軍務病卒軍中。朝廷特誥封蒙三山為忠烈大夫,葬殯於梧。


蒙兆麟,字仁瑞,別字縱尼,北流隆盛鎮龍溪村蒙元保長房長支世系八世祖,廩膳生,以子貴封文林郎。蒙兆麟氣度嚴正、平易近人,經常舉孝悌忠信事諷諭鄉人。鄉人推為長者,宗族鄉黨中有不平事,其以一言剖決無有阿護。其處事明決,教子尤嚴,常訓子曰吾家以儒業相傳,當學蔡虛齊先生以六經為正宗,四書為嫡傳,宋四儒為真派。故其生五子皆能篤志詩書,以文學顯次。晚年杜門不出,其德望尤為士林推重。


蒙克悌,字恭先,號柱流,北流隆盛鎮龍溪村蒙元保長房長支世系九世祖,蒙兆麟之子,敕授文林郎,丙子科副元,特授廣東瓊州府會同縣知縣。父蒙兆麟為諸生,有聲庠序,以家學傳,同胞兄弟五人皆能繼父志。任廣東會同縣令多善政,入名宦歸田後閉門息影,講求周易潛見之理,當世仰其風範每造門請見,有所興革必從而查訪。其於鄉中有窮困者尤加意周恤,鄉人戴其德越,今百餘年流風余韶。蒙克悌卒年83,生二子:長子蒙俊民,歲貢;次子蒙安民,拔貢,孫八人游庠食餼者七人,皆其積厚所貽也。


蒙登真,1949年11月出生於博白縣亞山鎮蒙村。1969年參軍入伍,服役於原四十一軍一二一師三六二團七連,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師教導隊副隊長、軍教導大隊訓練處副處長。其在任連長期間,於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帶領一個加強連為師主力向縱深穿插,在總攻發起前,在敵陣地正面寬2公里、縱深2.5公里地段撕開口子,開闢通路。經一夜浴血奮戰,全殲守敵,為師主力部隊向縱深穿插打開了通路,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戰鬥任務。戰後蒙登真所在連隊被廣州軍區授予「夜老虎連」的光榮稱號,並榮立集體一等功,其本人也分別榮立廣州軍區和軍委總部一等功各一次。


忠義信勇:蒙恬精神世代相傳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是蒙恬將軍的故里。沂水之畔,蒙山之陰,蒙恬的「忠義信勇」精神一直啟發世人,激勵後人。



蒙恬的忠義與信勇


「『忠、義、信、勇』是蒙恬公精神的高度概括,而這四個字,正是中國精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蒙氏裔孫、蒙恬書畫院院長蒙漢良說道。


秦始皇兼并六國,形成大一統的中原格局,自稱為始皇帝。自此宏偉龐大的秦國就此形成,史書上說:「始皇華夏第一人,並六國,合天下,自此百姓安定。」而這個龐大國家的成立,嬴政的成功少不了一個人的竭力襄助,這個人就是蒙恬,被司馬光稱讚為「明於為人臣之義」的一代大將,廣西蒙氏的血脈始祖。


秦統一後,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南岸鄂爾多斯一帶),在戰場上成長為「中華第一勇士」。漢代著名政論家賈誼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見蒙恬軍隊的戰力之強。在塞外,他一呆就是十年,這期間,他北逐匈奴700里、連接起萬里長城、修建千里直道(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雛形),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因為秦國的法律嚴苛,如果反叛,30萬將士的親屬必然受到牽連。夷三族,甚至是誅九族在當時都是很平常的事,這樣的起兵成本是蒙恬公不可能不考慮的,畢竟『一人死』與『九族誅』的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於蒙恬為何赴死而不反,蒙氏後人如是說。蒙氏的「忠信義」在他們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可惜,直道未竟,拓疆未止,始皇崩於沙丘,蒙恬最終選擇盡忠守義而死。


「蒙恬公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更在於他『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的捨生取義精神。這種精神,已成為激勵我們蒙氏後人不斷前行的重要精神財富,成為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世界東方的精神脊樑。」蒙恬書畫研究院院長蒙漢良說。



蒙恬精神世代傳承

蒙氏族風、家風的形成,來自於蒙恬精神的基因。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姓族人都非常注重傳承「忠義信勇」家風,教育子弟。


「我們蒙氏族人非常注重教育子弟,在我們村留存的清康熙十七年修撰的《蒙氏族譜》中,專門有一篇章是有關蒙姓族人的勵學賞給說明,從入學、補廩賞花紅銀多少兩,赴科給水腳銀多少兩,進京給公車銀多少元的舊例,到赴考高等學校及與高等學校同等者每名給水腳銀多少大元,考入高等學校及與高等同等學校肄業者每名每年給膏火銀多少大元,赴考分科大學及與分科大學同等者無論本國外國每名給水腳銀多少大元的新例,都有詳細的說明,且這些助學循例傳承至今。」龍溪村蒙氏後人蒙國豪告訴記者。


「從蒙恬公改良毛筆、發明古箏可以看出,蒙恬公對文化很感興趣,而且很有研究。」蒙漢良說。為了更好地弘揚蒙恬精神,宣傳祖宗厚德,廣泛聯絡國內外熱衷於翰墨丹青的文人雅士、名流政要,積極傳播蒙恬忠義思想與書畫藝術。2005年,蒙漢良在廣州天河創立了蒙恬書畫院,圍繞蒙恬文化這一永恆主題,以挖掘和培養有潛質的優秀書畫家,特別是蒙氏青少年書畫家為主要方向,開展學術探討,舉辦展覽、比賽,展示蒙氏文化,通過書畫的形式讓更多的人走近蒙恬,了解蒙恬精神,弘揚國粹藝術。


蒙恬是顓臾後人,據《平邑縣誌》載,「顓臾王,君長斯民,善政善教,民愛戴之如父母。」意思是說:顓臾王擅長和這裡的百姓打交道,很懂得管理和教化,老百姓也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愛戴他。這說明,蒙氏的祖上就是大仁大愛之人,是「愛民」的仁者,愛惜自己的名聲超過生命,身後千年仍然受蒙山周圍民眾的祭拜,所以蒙氏宗族有著良好的品質遺傳基因。


「我們常在祠堂中看到這樣的對聯: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在這裡,品質和德行是最當緊的,比什麼都重要。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我們必須謹遵的家訓、家風和深刻領會的要義。」蒙國豪告訴記者。


「自一世祖元保公從梧州沿江而上卜居北流,數百年間,我龍溪蒙氏祖功宗德無限。據1929年版北流《蒙氏族載譜》(不含博白),至十七世,我們宗族先後有21位祖公為朝廷命官,其中三位知縣(縣長),有209位祖公取得文武科考功名,有15位祖母獲皇封節孝建坊崇祀,譜中記載的『北流城為饑民施粥半年』『縣官敬三分』『北流半城蒙』可見我們宗族列祖德業非凡之一斑。」龍溪村蒙氏宗祠理事會常務副會長蒙國潼對其宗支的祖功宗德如數家珍。


「這條從亞山鎮國道岔路口到我們蒙村村委的村道,共有7.1公里,原來是整個亞山鎮路況最差的一條路。2011年,在我們博白蒙氏宗親會會長蒙科振一手一腳投資投勞親自參與下,硬化成了水泥路,解決了我們蒙村5000多蒙氏族人和其他姓氏百姓的出行難問題。」走在博白縣亞山鎮蒙村寬敞平整的村道上,蒙村老支書蒙志強告訴記者。


近幾年,在蒙科振的帶領和倡議下,蒙村蒙氏族人團結一致,積極捐資捐物、投資投勞,修橋補路、修繕宗祠、助學興教、回報社會。該村蒙業偉、蒙業明兩兄弟經營著廣西南寧明源木業有限公司,在經營過程中,誠實守信,注重共贏發展,嚴控產品及服務質量關,堅持走質量興業之路,以優質有特色的服務和薄利多銷的原則,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任。為了更好地在祠堂祭祖,匯聚血脈、增進感情,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他們捐資30萬元用於修繕蒙村蒙氏宗祠。廣西保利建材裝飾家居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蒙武明也為蒙村蒙氏宗祠的修繕捐款18萬元,並承諾不足部分再由他補足。


家風家訓


修撰於清康熙十七年的北流市隆盛鎮龍溪村蒙氏族譜共有12卷,是廣西現存最完整齊全的《蒙氏族譜》。為了更好地保存這套族譜,龍溪村蒙氏族人固定於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日晒族譜,防止蟲咬霉變。


家風家訓


子弟有拜盟結黨充賊搶劫者,此為逆謀大惡,禍害宗族,一經察覺,首官治罪,斥逐出族。


子弟不準忤逆父母,犯者一經投訴,即嚴行杖責,若怙終不悛,首官治罪,斥逐出族。


子弟不準欺凌伯叔,毆打兄嫂,犯者一經投訴,即嚴行杖責,怙終不悛,首官治罪,斥逐出族。


子弟不準亂倫敗紀,貽羞幃薄,犯者嚴行杖責,斥逐出族。


子弟不準充娼優隸卒,並與此輩論婚,犯者斥逐出族。


子弟有身為竊盜窩拐左道惑眾鑄局騙人,恃酒行兇放爛輾派,累及父兄宗族者,初犯革祠墓三年,再犯者首官治罪,斥逐出族。


子弟有仇敵宗族生端構訟者,合族攻擊,革祠墓三年。


子弟有強橫無理毆辱鄰親者,一經到祠投訴,嚴行杖責以杜刁風。

子弟有過犯復敢抗傳不恤者,於本罪外加等懲治。


子弟有過不自改悔,反敢仇怨他人,甚至生端尋害者,加等懲治。


公眾所請所留之客,不得以與己意氣不合,從旁垢言當面議彈,以至賓主失雅,犯者罰跪杖責。


子弟不得故將女孩溺斃,致乖人道並不得典賣與人為婢,玷辱家風。果系家貧難養,則託人撫育成人,如有此情,即以故殺子孫例治罪。


子弟必要守本分、務正業、營謀生計,方可樹立,不得遊手好閒,與下流社會為伍,致干法紀。倘有此等不肖子弟除責究父兄家長外,其本人暫革祠墓三年,若怙終不悛,斥逐出族。


(摘自修撰於清康熙十七年的北流龍溪《蒙氏族譜》)


(撰稿記者:陸小青 胡富光)


責編:李媚

主編:宋建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林日報微報 的精彩文章:

TAG:玉林日報微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