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遭遇職業耗竭了嗎?

你遭遇職業耗竭了嗎?

日前,媒體相繼曝出兩起醫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安徽省蚌埠市一衛生院醫生,突發心肌梗死猝死,年僅38歲;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三甲醫院心血管醫生,患有抑鬱症,從高樓墜下。兩起事件引發輿論關注,也讓「職業耗竭」這個新名詞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近半數醫生遭遇「職業耗竭」?

職業耗竭包括情感耗竭、失去自我及低個人成就感。它是由於職業強度過大、持續時間較長,導致個體出現的情緒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的狀態,常見於「助人」行業,比如教師、警察、醫護人員。國外的一項研究提示,普外科、放射科、外科二級學科、麻醉科及大內科的職業耗竭率較高。

近年來,醫生抑鬱症患病率、自殺率升高的問題受到關注,與之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2010年針對美國13家醫院740名住院醫師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在實習三個月後,這些住院醫師抑鬱的發生率從3.9%上升到了27.1%。類似的研究結果在針對中國醫生的研究中也得到體現。

2014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2641名醫生中,有25.67%有焦慮癥狀,28.13%有抑鬱癥狀,超過10%的醫生經常遇到工作場所暴力事件。

鄉村醫生也沒能擺脫抑鬱的影響。2017年7月,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對616名鄉村醫生的調查後發現,27.4%的鄉村醫生有抑鬱癥狀。

這些數據背後,是職業耗竭。2018年1月,美國醫學網站Medscape發布的《美國醫師職業耗竭與抑鬱症報告(2018)》顯示,有42%的受訪醫生表示自己感到了職業耗竭,已經接近半數。

在國內,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以下簡稱華山醫院)關於《上海市三甲醫院臨床醫務人員職業壓力與倦怠狀況及心理健康援助對策研究》顯示,有76%的醫生在情感衰竭方面存在中重度倦怠,78.8%的醫生在面對服務對象和環境時存在倦怠,54.2%的醫生欠缺個人成就感。

五大癥狀提示職業耗竭

據介紹,職業耗竭職業衰竭症有五大常見心理癥狀:郁、急、躁、煩、乏。具體表現為:發病者深感自己現在心情低落,腦子反應變得比從前慢;和人共事、交流顯得沒有耐心、很急躁;心急火燎有暴力傾向,容易罵人和打孩子等;精神總是很緊張,但又無法集中注意力,終日在恍恍惚惚中痛苦但無法自拔;總是感覺很累,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精力。

職業耗竭的感覺從哪裡來?一位醫療器械從業者告訴記者,醫生這項職業面臨諸多壓力,高負荷的門診臨床工作、敏感的醫患關係、個人晉陞壓力等,這些都是其他職業感受不到的。一項國外的調查顯示,缺乏鍛煉、照顧自己和參與業餘娛樂活動的時間;工作、家庭及家人職責之間存在衝突;花費在電子記錄及文案的時間過長是醫生職業耗竭的前三大因素。

此次,上海華山醫院的調查發現排在前三位的壓力主要是外部環境、工作負荷、職業發展,醫患關係位列第四。醫務人員羅列了具體「壓力源」:感到目前醫療保障制度亟需完善、法律法規難以保護醫務人員合法權益、媒體負面報道過多、工作承擔風險過大、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節假日或雙休日經常需要加班、醫院職稱晉陞困難……

身為一線醫務人員,華山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陳勤奮認為,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於醫生職業的屬性。例如,工作時間長,醫教研「三位一體」要求高,到了家也難有閑暇時間,常常吃了晚飯後繼續看病歷、查文獻等。這些是執業壓力的主要來源。

與其迴避不如尋求專業幫助支持

北京市第六醫院王忠告訴記者,職業耗竭並非一種疾病,目前臨床上尚無職業耗竭的診斷標準,職業耗竭更像一個心理名詞,醫生群體不必過分擔憂緊張。

「沒有醫生會主動說自己過勞,但是醫生的勞累確是常態,」中國醫學科學院麻醉科副主任鄭暉說,「麻醉醫生在手術中心率起伏大,一場手術下來大汗淋漓很尋常。」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外科主任許建屏表示,職業本身的壓力往往令人抽身乏術、身不由己,但勞累對身體的傷害,遠沒有陰霾籠罩的心理狀態傷害大。年輕醫生面臨學習成長,睡眠、鍛煉不足,壓力更大。醫生自身要熱愛這項工作,作為管理者要創造輕鬆愉快的工作環境,心理調節是關鍵,調節關鍵靠自己。

業內人士擔心,不少醫務人員選擇的「鴕鳥式」迴避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將情緒方面的壓力掩藏起來,甚至導致更嚴重的結果。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關於醫務人員職業耗竭的研究發現,職業耗竭顯著降低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水平,並增加了他們的離職傾向。

此外,也有國外專家表示,醫生自殺這種現象還沒有被大眾熟知,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如果有更多人討論這個話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醫生們的壓力,並鼓勵有心理問題的醫生及時接受所需治療。

業內人士呼籲,職業耗竭的及時干預需儘快提上日程。醫療機構應主動為醫務人員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全方位員工心理關愛,切實為醫生減壓。國外的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認為,有更多的假期、支持、在線兒童保育及鍛煉設施可能有助於緩解職業耗竭。同時,研究者認為更早地將治療技術納入精神科培訓項目或許同樣有幫助。

同時,醫生遇到問題難以排解,也應積極主動尋求專業支持,定期參與職業壓力團體活動。

「過來人」:職業耗竭不是醫生「倦怠」的借口

面對職業耗竭這個話題,幾位業內大咖以「過來人」的身份談了自己的看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副主任董建增表示,人群中確有可導致猝死的心臟病,當有誘因時可觸發猝死,但醫生過勞、猝死的現象並不普遍,其他行業的壓力並不比醫生群體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表示,勞累、身體缺乏鍛煉,以及自身身體狀態、遺傳因素等或是導致醫生心理問題,甚至猝死的原因,但將職業耗竭與醫生身體、心理問題畫上等號有失科學性。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也認為,職業耗竭是每個行業都有的現象,「做好自己,感恩社會」是醫生應該做的。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馬飛認為,當醫生對自己的職業抱有興趣,充滿熱情,擁有職業榮譽感、成就感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擁有輕鬆、健康的身心狀態。

聲音

▲自我治療

除了規律鍛煉、睡眠、飲食習慣外,醫生還應學習放鬆技巧或者練習冥想。在接診患者的空隙里,花幾分鐘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凝神於呼吸及其帶來的感受,若感覺良好再進行一系列緩慢的深呼吸,吸入對我們自己的同情,呼出對患者的同情。

▲自我同情

當我們因犯錯而自我批評、被傷害時,自我同情是一種正常健康的反應。自我同情的三個步驟:意識到自我批評,並感受到痛苦;意識到人人都可能犯錯,並有體驗痛苦的時刻;像對待我們的好朋友一樣,善待自己。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為了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醫生要學會設定界線。物理邊界:設定一些地點,不允許工作進入。心理邊界:當超負荷運轉時,醫生要學會拒絕,將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交給他人。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醫學科學報》6月25日第165期。

轉載僅供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感謝您的支持!感謝原作者!

來源:《醫學科學報》

『醫問醫答』由醫學科學報社運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問醫答1 的精彩文章:

TAG:醫問醫答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