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夷山馬頭岩論道

武夷山馬頭岩論道

游馬頭岩有感

馬頭岩駐玄門碧,

古觀吐影白如霜。

荒域一木意清高,

瘠處幽竹節愈剛。

獨守清風孤月明,

靜看落紅一片雲。

固守清貧淡名利,

窮究無極渺大蒼。

這是本人在大三時由於課程安排到武夷山進行專業考察,時過多年,文章陳在角落,已然遺忘,今日不經意間再次看到文章,特拿出來分享給讀者。

前三日四處遊山玩水甚是愉快,第四日在早晨8,9點,吃完早餐不知要去何處,在旅社甚是無聊,程老師便談及旅社後面的幾座山頭之外有一馬頭岩,岩上住一道長,老師對於道教這一中國傳統的宗教甚是好奇,乃未遇真正道中之人,便產生了要登門拜訪的想法。老師與我及另一位同學,三人便找旅社老闆借來三輛自行車,興緻所致也不覺得三四公里盤山公路遠,

有幸

您怎麼看待儒教。

古儒之由來,是孔子之子子思據孔子之教書,亦能益人,亦能「益」己。故以人之所需而成儒。是以,古儒謂真儒,管窺宋皆因儒之誤而亡。今儒,不僅不及古儒之學見,且多含西學混融,甚有者以儒兼含敵國之刀。

儒教乃教人為人處世,儒家學說所談的皆在人生日用之間,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在中國古代,儒教雖始終居於社會或國家的統治地位。從漢代開始皇帝或國家官吏,一直是把儒教作為國家宗教。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在儒教經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稱號是上帝,或稱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稱來自《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論語·堯曰》:「敢詔告於皇皇后帝」。中國古代的上帝,就是當時中國人的祖宗神。其中最優秀者,是黃帝和炎帝。而所謂「炎黃子孫」,首先是說,天子們的家族,乃是黃帝或炎帝的後代,後來就成為中國一般人祖宗的代稱。也就是說,秦漢及其以前,中國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們統治者的祖宗,卻將千千萬萬生活在這塊古老神舟之地的人完全抹滅了他們的存在。

因此首先來說儒教是為政權服務的,統治者只是用儒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推崇的這一套理念,強調的是萬事萬物要嚴格分級分等,其秩序神聖不可侵犯用,用等級森嚴的制度來約束臣民,從而達到統治者利於統治的目的。兩千餘年來,那些所謂的儒教發展,只不過是怎樣有利於統治便怎樣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來看儒教並非一個真正的宗教,只是被冠以教之名。從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理學繼承的儒家思想"存天理,滅人慾"的發揚光大。暫不論這背後到底有多少被統治者刻意篡改扭曲,僅就這思想本身而言就是一個倒退。

而道教關注的不僅有人本身,還有將宇宙,自然,山川,河流,人類,動物,等作為一個整體統一在一個道之中思考,既宇宙的本源乃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道家的觀點看,萬物都是從一而來,這一觀點與現代的物種起源於單細胞生物是多麼的一致。那麼怎麼可以將人作為高高在上的一體,用蔑視的眼光對萬物抱以,無視,或憐憫,而這正是道教的「昆蟲草木尤不可傷」所推崇的萬物平等。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複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您怎麼看現代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而這正是「無為」「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順其自然,從心所欲,不逾矩」。

您怎麼看待現在人們的信仰,求神仙,拜菩薩的。可以說現在的人們是有宗教而無信仰的,怎麼理解呢?

本來信仰二字的本意是:信字代表忠孝二字,仰,是仰目看天,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敬畏才叫仰。且拜神仙,神仙本來是中國人的祖宗,是以感恩報孝而傳世之脈。你看現在人們過廟拜佛,遇觀求神。他到底信那一個,他自己都不知道,也許他那個都不信呢。但為什麼他們又那麼虔誠呢?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有求於神。因此他是哪個有用,能給他所求,能圓他所願,便是他所信仰,因此他並不是從心中認可他所信的宗教的宗旨,所以導致無敬畏不信仰。

陳道長『持信仰而獨行』註定是孤獨的,為了他的信仰獨處青山深處,堅守清貧,或許世人不能理解他「一心活在他用道為自己建築起的一個遠離所謂的世俗世界之中」任憑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熱鬧,他都不為其所動。

或許在別人眼中陳道長是孤獨的,但他自己的眼中又為什麼不是幸福的呢?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追求,明白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的東西——道之所處,心之所向。世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輩子,恍恍惚惚幾十載,當人生結束之時,還不知自己想要的,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與他們相比,陳道長難道不是幸福的嗎?

也正是陳道長對他心目中『道』的固執,執著,甚至是頑固,才讓我們值得尊敬,和欽佩,因為當這個社會的人們都處在得失欲和功利心的狂躁之中時,如孔孟用來研究帝王之術和社會法則的時間,必須一些安靜自處如孤獨的人,清醒的看透世界,獨守一份清凈。一如一個莊子他總是用飛禽走獸來隱喻人的境界,鯤啊、鵬啊、蝸牛啊、細菌啊,要講的是什麼,是視角,是境界。而正是他獨守住了一個先秦的清凈,也達到他自己逍遙遊的小境界。

因此拋開陳道長的見識,學識等東西或許還有待商榷,但其窮究道法之精神卻是我輩之楷模。

此次與陳道長交談甚歡,為其精神所感乃作詩一首,以記此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陋室銘人 的精彩文章:

社會國家之道

TAG:陋室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