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隱者不遇 悟道者未明

尋隱者不遇 悟道者未明

天下讀經

「回歸心靈家園 走向清明人生

國學經典 | 兒童讀經|教育理念| 家長園地

《尋隱者不遇 》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松竹梅乃歲寒三友,寓君子之品質,高潔芳雅。鬱郁青松,悠悠白雲,居處有松,又在雲深之處,可見山高林密,古樹蒼虯,盤曲森森,一派世外仙境。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松下」營造了一個有道之場,有仙童侍立,似乎在等待尋道者而來。

老子言,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終於有尋道者來問道,這是屬於剛剛踏入門檻。對於尋道者,童子回曰:師父採藥去了。暗示其師道法高明,能採藥者,必黯醫法,明心悟道。自古醫道同源,葯者其表醫病,法者其里調心,天下熙熙,眾生皆苦,人心迷失,顛倒夢想,大醫治病,大道濟世,童子其師寓意乃大道真理之化身,尋道者未遇其師,亦還未得見真道也。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道不遠人,道勿外尋,只在此山中,道在自身求。道若隱若現,彷彿可琢磨,恍然又朦朧,雲深不知處,藏在深山無人識,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老子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道講的即使再淺顯明白,看上去還是雲山霧罩般迷濛,所以自古以來,修道者都要靠至誠之心去領悟,要用生命的全部去踐行證道。為師者表面只述其理,修者背後要心悟其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那些覺悟的大師們,窮盡語言文字比擬,去無限接近與描述道之面目。方便善巧,智慧般若,道法只是指月指,朗月當空照今古。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講,孔夫子的文章我們可以聽聞到,但孔夫子文章背後所承載的萬物之性與天道,是不能夠聽聞到的,因為天道不是靠說的,而是要踐行的,「不離日用行常外,直到先天未化前」。

在這首《尋隱者不遇》的詩中,松下問童子,修行欲入道門,必須心性要達到孩童般純凈質樸與自然,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又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耶穌說,只有像小孩子那樣才能進天國,天國是給像孩子樣的人準備的。故而在中國的文化典籍之中,那些仙師身邊總有道童侍立,菩薩身邊總有童子陪伴,暗示欲入吾道門者,皆以童子心可見。

童子亦可比喻為經典之書,經典乃文以載道,其師乃道也,其真道就隱藏在經典文章的背後,雖朴朔迷離,然,既得其子,以知其母,我們成人讀經,只有把自己的心態降低到孩子般那樣,才能感而遂通,心有靈犀。唯有真修實修,至誠無息乃可悟道,才可品真道之味。

——古義隨筆2018.6.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新系統客戶賬號誕生記
52式 7.65x17mm SR 手槍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