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股票要不要買?
兩周後小米就要在香港上市了,現在肯定有不少人在思考要不要參與6月25日到28日的打新,今天來聊一下小米的股票值不值得買,買不買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問題:
1、當前價格是否合理?對應指標市盈率或估值
2、短期業績是否會向上?主要受主營業務影響(手機業務)
3、長期業績是否有想像空間?想像空間主要來自小米智能家居生態
一、當前價格是否合理?
偏貴了
小米最新的估值550億美金左右,每股定價17~22港幣,計劃融資約60億美金,要知道一開始小米號稱是要千億市值的,自從5月3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以來,估值過高、虧損巨大、強行定位成互聯網公司、撤出CDR等消息頻出,到6月底估值幾乎打了對摺,雷軍在香港做小米IPO路演時甚至說:「總不至於連550億美金都不值吧!」,其實550億美金還是偏貴了,為什麼?
儘管小米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於手機銷售,但是小米堅持稱自己為互聯網公司,雷軍認為小米的估值應當是「蘋果乘以騰訊」,之所以想把小米定位成互聯網公司,媒體都說與股票市場上硬體企業市盈率低互聯網企業市盈率高有關係,主營硬體銷售為主營業務的蘋果公司市盈率為20倍,主營互聯網業務的騰訊的市盈率為38倍。小米對應550億美金的估值市盈率大約是65倍,比蘋果和騰訊都要高,直奔278倍市盈率的亞馬遜去了。而亞馬遜的高市值是建立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贏家通吃的業績之上的,小米在其主營業務手機戰場上,甚至沒有做到前三的位置,顯然跟亞馬遜不是一個級別的。
2017年中國賣出了14.7億部手機,小米賣出了9000萬部,佔比是6%,小米主要收入來自1300元以下的低端手機,小米提交給證監會的材料中顯示,在過去三年中,小米手機銷售收入佔到了主營業務收入的80.40%、71.26%和70.28%,而互聯網業務的營收佔比最高的年份也不過9.6%。
二、短期業績是否會向上?
取決於小米手機的海外業務表現,向上概率超過50%
短期可以理解成最近1~4次財報發布,也就是3個月到一年,財報將披露公司在該季度或該財年的業績表現情況,通常情況下,如果財報中出現了長期利好的信息,比如銷量的增速在快速增加,會給潛在交易者一種「這家公司還能賺更多錢」的預期,從而買入股票,股價上漲。小米在短期內的財報表現,主要會體現在手機業務上,那麼小米手機業務的表現如何,最近又會如何變化呢?
當前:全球第五、中國第四的手機品牌,2017年增速第一,表現尚可
2017年小米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約6.4%,排在第五名,一改兩年前的頹勢,增速排名第一。,米在這一年賣出了9000萬部手機,主要得益於不斷新增的小米商店將線下渠道逐漸打開,以及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市場的的拓展,2017年有4000萬台銷量都是海外市場貢獻的。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中國2017年最暢銷智能手機前十名(銷量均在100萬以上)中,小米的紅米Note4手機入選,排在第九位。
未來:國內存量市場爭奪難,海外市場的成敗會影響股價
中國的手機市場還會擴大嗎?基本不會了,經歷了2010~2014年的移動互聯網大發展,該用上智能手機的都已經用上了,未來只是在存量市場裡面爭奪,也就是看中國消費者們在換手機的時候會換哪個品牌的手機。存量市場的爭奪,就是比拼產能、營銷和渠道能力的時候,在這三點上華為、VIVO、OPPO目前至少在產能和渠道上都比小米要好,營銷大家基本打平,小米在國內的對手都很強,但是在海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勝負還未成定數,不信我們看一下國產手機2018年1季度的手機出貨量,小米已經衝進前三,排在第二的傳音是波導手機的子品牌,非洲市場的王者。
小米在其招股書中也寫明了募集資金的用途,其中40%的資金將用於全球擴張,如果2018年小米能堅定又高效的使用這筆資金,出貨量突破1.5億台,財報就會很漂亮。
三、長期業績是否會向上?
取決於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的故事能否講好,難度較大
人們購買股票是為了等股票增值然後變現,即買入時看的都是將來,所以上市公司的市值,是需要一些美好的故事來支撐的,這個美好的故事的模式一般是「我們公司正在做某個業務隨著技術的突破/人口的增加/市場的開闢等等,將來一定會賺很多錢」,對小米來說,智能硬體生態鏈就是這個故事。
小米生態鏈其實是雷軍通過自身天使投資、旗下順為基金以及小米風投投資的一系列做智能硬體的公司組成的陣營,這些公司共用小米品牌,採用相同的設計理念、生產模式和銷售渠道,生態鏈內的智能設備可使用統一的米家APP或語音交互AI進行控制。小米生態鏈的200多家公司主要聚焦三個方向:
1、手機周邊,比如說手機的耳機、移動電源、藍牙音箱
2、智能可穿戴設備和科技玩具,比如小米手環、平衡車、機器人
3、生活方式類,比如小米插線板、空氣凈化器、電飯煲
小米官方的說法是打算用小米模式切入100個細分領域,帶動整個智能硬體的發展,把小米從一個大船變成整個艦隊,而小米自身只聚焦三類產品:手機(包括平板)、路由(包括盒子)、電視。
在商業模式上,小米生態鏈中的企業可以通過售賣自身的智能硬體獲得收入(小米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2017年12月29日,米家官方宣布小米生態鏈全年銷售額突破200億,同比2016年增幅100%,同期小米手機銷售額1146億,相對2016年增幅為67.5%。這樣的增長市場在未來能持續保持嗎?如果能,小米的市值就能拖住甚至漲的更高。增長與否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智能硬體(主要是家居)行業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嗎?
2、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那麼引領行業發展、收割行業最大紅利的那個公司會是小米嗎?
先說宏觀的行業發展狀況,智能家居是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水平的嚮往的,十八年前的美國科幻電影《第六日》就已經暢想了冰箱能夠自動檢測家裡是否需要訂購牛奶,主人按下指紋就能完成預定。然而,這一切到今天為止還停留在願望階段,中國家庭的冰箱主要功能還是放剩菜,智能家居技術還沒有革命性的突破,而技術積累的耗時是不可預期的,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另一方面,一個行業是否能良好發展與該行業的目標消費者基數是否在持續擴大是正相關的,智能家居的消費群體收入狀況明顯是要高於小米低端機的消費群體的,至少是家庭可支配收入在30W左右的中產家庭,才會考慮在裝修中花上4萬元以上的預算去購買一套智能家居產品。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五年內我對中產階級數量和消費能力都是持悲觀態度的,全面去槓桿的背景下,從政府到老百姓,人人都缺現金,全民都勒緊褲腰帶活著。
在競爭對手方面,智能家居行業也有不少名字響亮的玩家,比如傳統的家電企業海爾,想要連接萬物的百度(DuerOS),也有專攻智能家居的公司歐瑞博和安居寶,目前看來大家的水平都在一條線上,誰都沒有推出過像iPhone 4 一樣的劃時代產品,並未出現誰遠遠甩開誰的情況。那麼小米有可能成為矮子裡面的將軍嗎?我認為有難度,這是由產品理念決定的。縱觀2014~2017這三年,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主要的突破都在外觀和功能設計等易用性層面,沒有技術門檻,很容易被人複製,比如小米推出的有USB介面的插座,不久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插座都增加了USB介面。從公開的報導中,鮮少看到有關小米在智能產品上重金投入研發的消息,這種經營理念決定了小米只會成為一家設計和零售導向的公司,而非科技公司,這也是小米目前還未能推出讓生活方式大改變,生活質量大大提升的智能家居產品的根本原因。
到底是「年輕人的第一支股票」還是「年輕人的第一次被套牢」,今年就能見分曉。
TAG:木木子人生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