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月養生法!
最近,大家吃飯有胃口嗎?是不是沒吃什麼卻也不餓?到飯點卻不想吃東西?正因為我們已經進入「毒五月」啦!毒五月到底是啥?究竟毒在哪裡?我們趁著節日的氣氛,好好來了解一下吧!
什 么 是 毒 五 月 ?
毒五月指的是農曆五月,也叫午月。因為此時屬於五行的火(午屬火),此時的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外界氣溫越來越熱,再加上此時雨季漸漸到來,與高溫相合,熱蒸水散,因此空氣非常濕熱,導致人體也容易感受濕熱之邪。
一旦濕熱阻滯氣血經絡,身體會出現津液代謝受阻、氣血不暢、濁邪停滯的情況。所以從五月開始,大部分人會覺得身體很困重,四肢沉重無力,面腫眼腫手腫,胃口差,睡眠也差一點,大便粘膩不爽。
而這時的氣候環境,溫度和濕度也為自然界毒蟲所喜,所以各種毒蟲、蚊蠅幼卵等進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躍期,進一步加重疾病的傳播。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生活環境簡陋,難以改變居住環境及醫療條件。因此在農曆五月因蟲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煩躁等生病、死亡的人徒然增加。長此以往,引起古人對這個月的恐懼,故將這個月稱之為「毒月」、「惡月」。
從端午節開始,更有「九毒日」之說。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更是惡中之惡。
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農曆五月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
古人在這十天內,尤其有明確的禁忌與攝生大法,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君子應節制嗜欲,食物清淡,減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補腎,且應靜養,平定心氣。
一些修行人會在五月進行辟穀修行,這樣一個月辟穀可以修身養性,清腸排毒、減重瘦身、調節陰陽,而且順便禁慾一個月,避免古人所說的「第五月厄未盡,遇逼合者傷脾,脾傷則顏色痿黃矣」。
很多人聽到這些,可能一笑而過,說是迷信。當然啦,這肯定是有時代背景的,現代人是否還適用,是值得考究的。我們今天暫且了解一下而已。
毒五月究竟「毒」在哪裡?
《傷寒論》中說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毒五月,人體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所以陽氣外散時,內里虛弱,不適合進行泄耗的活動。
五月也是心臟病容易發作的時候,此月濕熱加重,易濕熱內積,心脾即熱,心火盛。
小腸積熱還可引起口舌生瘡,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脾虛濕困、濕熱下注,女性易得婦科疾病,男性易出現精氣活動受阻等。
所以,面對這些容易發生的病證,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有四毒。
第一毒:陰津耗傷,疲乏無力
解毒之道: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農曆五月常常包含夏至和小暑,可以說是非常酷熱的一個月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概就在這個階段。
這樣的季節,有的人可以躲在空調房,但是,有的工作卻需要我們奔走於酷熱之中,比如環衛工人和交警等。所以,室外工作的人尤其要注意保養身體。
中醫理論認為,在這種暑熱的天氣里,我們身體的「氣」和「陰」最容易受到傷害,導致耗氣傷陰的情況。
一方面,很多人在酷熱的天氣里會變得渾身無力,睏倦不堪,這些是氣虛的表現。
另一方面,在酷熱的天氣里,人們很容易出大汗,非常容易導致體內津液的損傷。傷陰之後,表現為口乾舌燥,心煩易怒,手心熱,舌質紅等。
在暑熱的天氣,若我們常感到這些癥狀:
胃脹滿,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心煩,或有噁心嘔吐,口乾咽燥,眼睛乾澀,神疲乏力,頭暈,四肢酸懶無力,小便淡黃、短少,大便乾燥等。
最好的方法,首先肯定是不要在酷熱的環境裡面停留太長的時間,而且要及時補充水分,補益氣陰。
在生活作息上,我們還要注意不要熬夜,早睡早起。在飲食上,均衡飲食,可稍微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同時避免辛辣燒烤類的食物。
切記保持心態平穩,切忌大喜大悲,焦慮鬱悶。否則,氣血運行就可能受情志的影響,誘發疾病。
第二毒:脾胃虛弱導致腹瀉
解毒之道:吃溫熱,不碰涼
脾胃虛弱是人們在毒五月里的普遍狀態。這是因為夏至前後陽氣外達,氣血更多地運行在體表,造成人體內里的虛寒。其次,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加重了脾胃虛弱,例如飲食常吃寒涼之品、空調開太低、常年喝冷飲等。
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是飲食物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兩個臟器,因此它們受損了,對身體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脾胃虛弱最主要的表現是腹瀉和消化不良。
脾虛腹瀉的癥狀,往往伴有肚子里有水流動的聲音,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淡白等一派濕盛癥狀。而且,最糟糕的是,濕盛又可加重脾虛。
在毒五月,脾胃尤其脆弱,這時候看似跟平常相似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在這個時候都有可能導致疾病。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謹小慎微,對脾胃多加照顧。
我們要鍛煉身體,要曬太陽,要出汗。現代人運動的機會太少了,長期坐在辦公室裡面吹空調,下班後在車裡、在家裡也都吹空調,很少有戶外活動的機會。
其實出汗正是身體氣血運行,排出濕氣的一個途徑,濕氣重的時候不妨做做戶外活動、出出汗,利於水濕的排出。這一點對孩子尤為重要。
除了上面說的三點傷脾陽的因素,其實平常喝水太多也會導致身體水濕增多。
這並不是說夏天出汗多也不能多喝水,而是說天氣冷的時候,應該適當減少喝水量,這時候不太出汗,脾肺腎的功能還不好的話,水就很難排出去,存留在體內成為多餘的水,就會損傷脾腎,甚至損傷心陽。
第三毒:胃腸積熱導致便秘
解毒之道: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對於現代人來說,毒五月引發的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胃腸積熱型便秘,可表現為大便次數減少,可一周才解一次大便,大便乾結,臉上起疙瘩,口氣難聞,腹脹腹痛、心煩、小便黃等癥狀。
中醫認為胃腸積熱型的便秘患者,多是陰虛陽盛的人,平常喜歡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在毒五月這種酷熱的天氣,火熱之邪聚集在肺胃、大腸,耗傷津液,導致腸燥便秘。
尤其是在夏天還喜歡吃燒烤喝酒的人,更加容易出現便秘了。
第四毒:縱慾無度耗傷精元
解毒之道:節慾望,免消耗
正如古人說的毒五月應該禁慾,其實說的就是此時人體應該避免過多傷精耗氣的活動,房事也不例外。
對於現代人來說,脾腎陽虛的人其實不少,如果在毒五月進行適當的禁慾,補益肝腎,未嘗不是一個養生大法。這一點是否遵循,還是要看個人了。所以在這裡也不多說了。
毒 五 月 解 毒 妙 招
《呂氏春秋》里說:「是月(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儼然將農曆五月視為多事之秋。
歷代下來,各地區也積累了很多消解「毒五月」養生之法,比如採摘艾葉以辟邪氣,佩戴香囊以清污濁等,下面我們來學習下各地區常見的習俗。
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認為,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糯米具有補虛健脾、暖胃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通利小便、健脾暖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但因糯米粘滯,不可食用過多,避免引起消化不良。
懸掛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艾葉(也叫艾蒿)我們都很熟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是艾灸百病的要葯。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還可以安胎。臨床上常用來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而且五月艾的藥效最佳。
菖蒲為宣竅泄熱,健胃行滯要葯。可以開心孔通九竅,聰耳明目,祛濕解毒,殺諸蟲。可以跟艾葉一同煮水洗澡,芳香辟穢。
把艾葉和菖蒲懸掛在門口、窗口等地方,可以驅毒除瘟、驅蚊蟲。
雄黃酒:殺蟲解毒
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正好可以讓害蟲聞之食之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
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必須謹慎服用,或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服用。
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
掛香囊——散風驅寒,芳香辟穢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自製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窗口、室內或車內。
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當然,更專業的做法是要把這些藥材炮製過,進行適合的配伍,這樣才更適合每一個人。
艾灸穴位
1 艾灸大椎、命門、至陽可以振奮全身陽氣排寒毒;
2 艾灸陰陵泉、豐隆、三陰交、復溜可以排水毒、濕毒、痰毒;
3 艾灸血海、委中、膈俞可以排血毒,瘀毒。
4 艾灸常用保健穴位: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延年益壽。
※陽氣足百病消,道家九個方法
※淺述:下蠱、降頭、中邪的癥狀及防範措施!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