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時,中英兩國的武器差距其實並不大,大清輸在了這上面

鴉片戰爭時,中英兩國的武器差距其實並不大,大清輸在了這上面

文 | 張鳴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了,從武器裝備上來看,其實雙方當時的差距並不算太大。

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尚未完成,派來中國的軍艦都是一些三桅、四桅的大帆船,輪船也有,但主要還是作為輔助船隻來用的。而英國人的槍炮基本上也還是前裝式的,是比大清的精度要稍微好那麼些,但基本上還是處在一個檔次上的。大清的火炮也是從前面裝葯,在後面點火,無非他們比我們裝葯速度快些,射速高些,靈活些罷了。

另外,大清的艦船上也安置有大炮,只是船不行。英國人的船都是好幾層,每一層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炮眼,船艙裡頭的炮架自帶輪子,可以活動,裝填好炮彈之後,就把炮推到炮眼處,轟的一下就把炮彈發射出去了,之後炮架會因為后座力退回到船艙。船艙後面都會放有巨大的棉花包,防止后座力對船體的破壞。

當時每一尊火炮都是利用繩子來牽引的,繩子要是斷了或是亂了,那火炮就很有可能亂撞,甚至把船撞沉。歷史上這種事故曾出現過很多次,因此發射火炮的時候必須要嚴格操作。

這樣的火炮和當時大清所裝備的火炮相比,儘管火力很猛,但基本上也還是處在同一個等量級的。當時中國沿海的很多要塞都裝備了火炮,但都沒有瞄準器,而且還不能移動,後來林則徐到廣東整頓海防時發現了這些問題,隨後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即便如此,還是沒起到多大作用。

英國人後來攻打虎門炮台,那些炮台都曾被林則徐加固過,而且還往上面增了很多兵,但沒用啊,為何呢?你想啊,炮台就那麼大點地兒,平時幾十個人就足夠了,無非就是搬搬炮彈,放放炮,往上面增一堆的兵有啥用?只能是給人家當活靶子嘛。而且這炮台還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沒蓋兒,露天的。

那時候的火炮威力並不算太大,裝有火藥和爆炸物的炮彈並不多,多的是實心炮彈,威力有限。如果說大清的炮台上再加築個頂蓋兒的話,防護再堅固一點的話,那炮彈一般還真射不進去,只會說砸個坑,多頂一陣完全是沒問題的。所以說,虎門一戰,關天培和他手下三千將士幾乎全部戰死,而英軍只有幾人受傷。這打的是什麼窩囊仗?

還有火槍也是如此。英國人當時裝備的是前裝燧發滑膛槍不假,可清軍也有三分之一的部隊都裝備了火銃,單從人數上來看,裝備火槍的清軍就要遠比英軍的多,可人家會玩戰術啊。他們作戰時組成方陣,士兵們會排成三到四排,前排放槍,後排裝葯,前排射擊後立即後退,後排立馬頂上,層層輪換,有條不紊,這樣方陣就能夠保證不斷地發射。

可清軍就不會了,在面對這種方陣時,不一會兒就被打散了或是被嚇散了。

所以說,大清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其實是敗在了戰爭技術和戰略境界上。清廷不知道炮台還要修築頂蓋,而且增兵也不是那麼個增法。唯一給英軍造成較大損失的就是鎮江,在這裡,八旗兵最後一次捍衛了他們祖先的榮耀,副都統郭絡羅·海齡率領他的1000青州兵卻是打得很不錯。

當然了,這其中也有英軍大意的成分在裡面。此前由於沿途的戰役贏得實在是太順了,所以在攻打鎮江時,他們並沒有按照之前先用密集的炮火將清軍的防禦體系砸爛,然後再派步兵登陸的做法,而是直接就沖了上岸,跟八旗兵玩起了肉搏,結果栽了大跟頭,傷亡了一百多人。

我們的軍隊其實很早就已經用上了火器,明朝時就建有專門執火器的神機營,可在軍事組織上卻從來沒想過革新,依舊沿用的還是冷兵器時代的肉搏戰法。到了滿清時期,他們依舊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像英國這樣的對手,所以碰撞之後,他們就會覺得非常不適應。

如此多的能戰之士,全全國各地徵調到沿海前線,卻是打一仗敗一仗,從關天培、定海三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到陳化成,這些英雄們的戰績都非常差,他們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死得比較壯烈。其實郭絡羅·海齡是打得最好的,但我們卻從來沒把他當做過英雄。

最終,英國人一路打到了南京,大清朝被迫與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佛教故事:東晉奠基人之一,舉家奉佛,三代為相,世間罕見
南宋末年起義軍首領,還是個女人,所創的梨花槍號稱天下無敵手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