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出於哪件事,對儒生產生看法而決定焚書?

秦始皇出於哪件事,對儒生產生看法而決定焚書?

原標題:秦始皇出於哪件事,對儒生產生看法而決定焚書?


「焚書坑儒」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身上最大的」污點」。其實這個」污點」,是李斯給秦始皇濺上的,不過,秦始皇也難辭其咎,這個「污點」,更是法家冶國所必須承受的。


「焚書」的原緣是,一統六國後,國制自貴族分封,嬗變為皇帝專制。公元前213年,秦皇於咸陽設宴招待眾臣,眾臣皆頌秦始皇不世功德,齊國博士淳于越勸諫道,「陛下雖一統六國,但宗室子弟未封,萬一誰篡權謀國,您何以應對呢?冶國不師習古制,且眾臣都在阿諛奉承您,這隻能加重您的錯誤。」殷殷忠忱、溢於言表。


此言遭丞相李相嚴斥,貶之「愚儒之論」,並提出廢諸子百論、以吏為師、禁擅辦私學、禁以古誹今、禁以私學謗朝政,經始皇帝批准,施以「焚書」之舉,來保證上述目的地達成。


淳于越是忠臣么?是,不為一己之私,為國冒死諫議者,皆歸為忠臣。然忠臣非必為智臣、或為愚臣亦是。形勢很明顯,分封制被集權制幹掉了,孰優孰劣,雖不是涇渭分明、但至少大勢初呈,不知時勢易予、逆勢而論,是為「愚」;冒死進諫不合時宜之議,是為「直」,「愚直」之議理當棄之,卻未斬之,說明秦始皇,雖執法學行暴政,對賢士飽學還是有好生之德的。


再深入分析,秦朝起於六國之上,深知分封制是戰國之爭的源頭,世代分封,難免各有強弱,各有強弱,必會凌弱壯強,故一統六國後,也只有傻子才會將好不容易一統的國土,又分拆開來,復投曠日持久的戰國之爭。可見淳于越迂儒之議、禍國殃民。李斯是法家的狂熱的擁躉者、和堅定的實踐者。李斯自小吏而拜相,很清楚地告訴世人,始皇帝對法家冶國頗為欣賞的態度。


特別是法學之「人避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觀點,既顛覆了貴族血統,對上升渠道的卡位;又給平民以墾荒地、立軍功為手段,得到晉陞的機會。


這無疑對新生的一統帝國很是有利,併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國家凝聚力。應該看到,法家管理起國家來,遠比儒家要殘忍血腥,這是法家不如儒家文明的地方。然裂土方聚、大冶方始,以始皇帝之雄韜偉略、格局宏暉,一統中國,僅僅是他戰略的起步,豈會容忍淳于越的儒學來攪局。



統一度量衡、貨幣制,為帝國的一體經濟奠培元基;統一文字、一統倫理、焚書坑儒,為帝國的同聲共思,打下文化思想的基礎;開鑿靈渠、鋪設馳道、束約車制,為帝國的強國壯郡埋下伏筆;創三公九卿、開三十六郡,北築長城、擊匈奴,南征百越、囊括閩浙、兩廣,開拓西南、屯戍北疆,華夏一統浩浩蕩蕩,千古一帝熠熠生輝。其功業千秋之雄渾奇絕、大捭大闔。雖噴子秦黑,惟獨以其暴政為抓手,顫顫巍巍噴他,舍其無他。

「焚書」到底焚些什麼書呢?慎列如下, 希望方家不吝指正,1、除《秦紀》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滅其史、斷其念; 2、詩、書之百家理論除官藏外,私藏之書皆焚之,焚其文、毀其理; 3、私論詩、書百家論者棄市,以古誹今者棄市,令下不遵、藏禁書者,罰為苦役,藏禁入法,狙殺妄論; 4、醫藥、卜筮、植樹等眾書不予禁制,葯醫卜植,寬縱冶世; 5、若學法令,須以吏為師,不準私相授受,學理知行,統一官授,鋤絕私學,以絕後患。



歷史充滿了假設、偽飾、圈套、陷阱。俗語云,歷史人物的風評,須待五百年後,方可蓋棺論定。實際上,即便是久逾二千多年的始皇帝,史學界的認知,和民間的認知也殊為不同;這個史家,與那個史家的結論相瑕迥異。小編認為,「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實行諸多暴政統治的體現,但嬴政卻並不必然就是暴君的代表。看歷史問題最忌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刻舟求劍、緣木求魚。


首先,就」焚書」來說,確實體現一種一統專制的強硬和蠻橫,可裂土分封,連年戰亂,是不是更有利於統一的國家和民族呢?皇帝專制本來就是,杜絕雞一聲、鴨一聲議而難決的拖沓和遷延,否則萬里長城、秦皇陵、靈渠等彪炳千古的浩大工程如何能起來呢?如果分封+民主至今,留給華夏民眾的,會不會是巨多的錙銖小國,而不是泱泱萬里的大國呢?大亂重典,法家冶國,遠比惺惺作態的儒家冶國有效率。


秦始皇垂青於法學,就是看到,法家對民眾離心的遏制力,遠甚於儒家禮制,對民眾的教化力。就是看到,更有利於保證廣袤國土的穩定和不分裂;即便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其所採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也是以法家的遏制力為核心背書的。


封建社會的中國,始終是一個「外儒內法」的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外儒內法」是以溫和的禮制,完美配合強硬的法令來冶國,以文質彬彬的禮制示人,並順便包裹尖銳法令的血腥殘忍。以為儒學至尊自漢武帝起,便包打天下至今,不過是部份人玄幻美麗的錯覺和誤會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趙高是怎樣把持秦朝的國政的?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