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縱橫】豈能「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

【文史縱橫】豈能「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

原標題:【文史縱橫】豈能「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



在用人的問題上,常常面對兩大難題:一是,看中一個人很有才能時,卻發現有這缺點那不足,那麼到底用不用?二是,把人才千辛萬苦引進來了,但他卻想走,怎麼辦?

不妨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選用人才:不因小過而棄大用


古代有能為的君主用人,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拘一格,不因小過而棄大用。的確,要想開創大業,成就卓越,在用人上就要有超越一般人的眼界、魄力、氣度。如果因循守舊,盯著小過不放,想尋求完美的人才,自古又哪有這樣的賢才呢?畢竟人無完人,德上達聖境、才上臻化境,這樣的大才高賢,恐怕都只存在於傳說中。


漢武帝用衛青,就是不拘一格的範例。當時,衛青出身奴僕,從奴僕中擢拔人才,在古代還是很需要一番膽識的,常會面臨亂了法度、成何體統之類的世俗詰問。當時武帝用衛青,世人也是議論紛紛。但衛青「善騎射,材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直到衛青屢立戰功,人們才從心底佩服武帝知人善用,即所謂「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晉武帝用馬隆,同樣也見膽識。當時,鮮卑族首領樹機能攻陷涼州,甚為囂張。軍情危急之際,司馬督馬隆毛遂自薦,承諾只以三千勇士就可幹掉樹機能。在平時,根本就沒有這麼個六品官說話的份兒。而且公卿們都認為他的話太託大,根本是在吹牛,一個幾任大將都搞不定的對手,憑你一小將之能、三千將士的微末之力,就能滅了?


但是晉武帝就敢大膽起用馬隆,任他挑選勇士與兵器,供他3年的軍用物資,就派他出發。馬隆這一走,大半年杳無音訊,大家都說他死了。直到後來馬隆的使者連夜趕到,彙報了前線的大捷。晉武帝非常開心,第二天在朝堂上對群臣說:如果聽從你們的建議,就會失去秦、涼之地。然後賜給馬隆符節,授給他官爵。到12月的時候,馬隆大戰而擊殺樹機能,平定涼州。


唐太宗用馬周,更是千古佳話。當時,唐太宗讓文武百官都要暢言得失,有位中郎將常何只是一介武夫,不知道說點什麼好,估計是急得一頭汗。正好這時馬周遊歷長安,正住在他家,便代他上呈建議二十多條,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太宗一看這些建議很有見地,便大為驚奇,心想這哪裡是常何所能提出的?


唐太宗便問常何怎麼回事,常何老實回答說:這是我的客人馬周代我起草的。太宗一聽,立即就召見馬周。等見到馬周,太宗和他有一番深談,非常高興,便讓他暫且在門下省做事,不久又任命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巡很合旨意。後來馬周官至宰相。當時,因常何而發現了馬周這個人才,太宗還賜給他三百匹絹帛,認為常何知人善任。


用人不僅要善於不拘一格,打破常規,破除陳規陋矩,更要善於用人所長,不求全責備。歷史上,不因小過而棄大用的用人案例相當多。

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在用人上胸襟開闊,氣度不凡。當時,在討伐宋國的途中,遇見了正在放牛的寧戚。但寧戚有意譏刺時政、直言犯上,氣得桓公還想斬了他。不過賢臣隰朋一勸,便立改怒容而變得平心靜氣。及至寧戚拿出管仲的薦用之書,桓公更是大悅,當即決定要用寧戚。這時有臣子說,衛國離齊國不遠,派人去打聽一下他的口碑如何?果真為賢才,再用也不晚啊。


桓公說:「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這話道出了桓公在用人上的謀略,他認為因小過而棄大用,是得不到大才的根本原因。所以,他連打聽都不打聽,只要是大才,就用了,根本不在乎有沒有小惡。正是這樣的用人謀略,吸引了管仲、寧戚等一批大才輔佐,成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業。


當然,歷史上也還有不少君主,是把眼睛只盯著人才的細過小惡看的。當時,子思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說他的才能足以統率五百輛戰車的軍隊。衛侯說:我也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人才,正是齊桓公說的「失天下之士」的原因。


子思就對衛侯說了一番發人深思的話。他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用人,和木匠用木頭的道理是一樣的,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一根合抱的木材,有數尺腐朽了,良工是不會把整根木頭棄用的。現在處於戰國爭雄的時代,都在選拔得力幹將,你卻因為兩個雞蛋就棄用了破城拔寨的大將,真不是個好主意,這事千萬別讓鄰國知道了,知道了就麻煩了。還好這一次衛侯聽了他的話。


留住人才:用雅量與事業留人

把人才攬來了,怎麼留住人才,又是個問題。


留住人才,首先就要有容才的雅量。在一定程度上,人才往往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毛病,有的恃才放曠,有的脾氣暴躁,有的尖酸刻薄,有的不善逢迎反而常出言不遜。作為領導幹部,如果不能包容人才的如許特性,就很難籠絡凝聚人才。


歷史上,晉襄公的肚量,就很不一般。當時,秦國趁晉文公新喪,晉襄公剛即位,便想潛師襲鄭,但被鄭國警覺,只好作罷,卻順手牽羊,滅了晉國邊上的小城滑邑。晉襄公大怒,在崤山設伏滅了秦軍,俘了孟明視等三將。但他的母親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便為三人求情,襄公只好答應放歸。


晉國名將先軫聽說這件事,便立即怒氣沖沖入見。唾襄公之面說,將士們千辛萬苦抓住三人,怎麼能聽婦人的隻言片語就放了?放虎歸山,將來後悔就晚了。所謂唾面,就是朝人家臉吐唾沫之類的。襄公對唾面之事沒感覺,卻立時醒悟過來,拭面而謝,立即派人去追,不過沒有追上。人們常以唾面自乾,形容容忍功夫了得。襄公拭面而謝,其肚量可謂更勝一籌。

魏文侯的兒子魏擊出行,遇到國師田子方,連忙下車伏拜行禮。田子方卻不回禮,顯然有點傲慢無禮,魏擊就生氣了,質問對方:「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田子方說,當然是我們貧賤者傲驕了,你們富貴者哪裡敢呢?「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我們貧賤者如果感覺自己言不用、行不合,穿起鞋抬起腳就走了。大有「你若不留爺,自有留爺人」的傲氣。魏擊一聽,嚇得再三作揖感謝指教。


西晉時期的皇甫陶更憨直,和晉武帝議事,說著說著就爭論起來了,但是晉武帝不以為意。散騎常侍鄭徽就想大做文章,請求給皇甫陶判罪。晉武帝說:「忠讜之言,唯患不聞,徽越職妄奏,豈朕之意。」直接把鄭徽給免職了。給下屬創造寬鬆容人的環境,盡最大努力包容人才的個性乃至缺點、不足,才能把人才都聚攏在身邊。


當然,光尊重人才、包容人才是遠遠不夠的。袁紹對人才也很禮遇,但結果一些大才都離他而去,原因就在於他不會用人。才不得其用,不能充分施展才幹,缺乏平台和空間,人才就只好另尋他路了。


比如荀彧,當初在投奔韓馥時,袁紹已經奪取了韓馥的地盤,他對待荀彧,用的是上賓之禮。但荀彧卻看不上袁紹,認為他「終不能定大業」,「聞曹操有雄略,乃去紹從操」。而曹操和荀彧面談後,高興地說「吾子房也」!並任命他為奮武司馬。


最初,郭嘉見的也是袁紹,而袁紹對他也十分禮敬。但觀察一段之後,在郭嘉眼裡,袁紹為庸主。郭嘉不僅自己想走,還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曹操見了郭嘉,與他談論天下大事,大喜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在三國之中,曹操實力最強,與一大批賢才輔佐不無干係。


楚漢爭霸時,項羽麾下也還是有不少人才的。可惜他不識才,更未能給人才以平台。比如陳平、韓信,原先投奔的都是項羽,最後都改投劉邦而建立了不世奇功。陳平在投奔劉邦後不久,便遭遇流言攻擊,連劉邦的重臣絳侯、灌嬰等都對劉邦說他的壞話,說他和嫂嫂通姦,又收受賄賂。劉邦先是把陳平的引薦者魏無知叫來責備一番,又把陳平叫來責問。


陳平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意思是項羽任人唯親,劉邦任人唯賢,如果自己的計謀不可用,請劉邦把自己收受的錢財沒收歸公,請求辭職還鄉。劉邦一聽,趕緊賠禮道歉,還厚厚賞賜並拜為護軍都尉,最終陳平成為劉邦的得力謀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陳平「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


怎樣留住人才,這個問題更為關鍵,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人才終究是留不住的。而用雅量與事業留人,給人才提供大展宏圖的機會和平台,才是留住人才的上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導幹部學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領導幹部學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