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名校錄取歧視亞裔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孩子還能靠什麼「爬藤」?

美國名校錄取歧視亞裔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孩子還能靠什麼「爬藤」?

引言

最近,哈佛大學被告了。

非營利組織「大學生公平錄取」起訴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籍申請者,招生時更傾向於白人、黑人以及拉丁裔學生,而這些學生的考試成績並不如亞裔學生。

作者:靜思,坐標美國,專欄作者,育有一子。

1

錄取歧視具體表現為:在同等條件下:「一名亞裔學生有25%的錄取機率,但如果他是白人,錄取機率就會是35%,如果他是西班牙裔,錄取機率就會變成75%,但如果他是非裔,就有95%的可能性被錄取。」按照一個班級排名來說,這相當於亞裔要考進前10才有可能進哈佛,而非裔只要排名30可能就能進。

在美國,名校(主要指HYPMS: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斯坦福這「超級五強」以及剩下的藤校)錄取的種族「鄙視鏈」從高級到低級的順序是:白人、歐裔>非裔>拉丁裔>亞裔。諸多名校對亞裔申請者的喜愛程度一直都是最低的,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身在美國,時不時就會聽當地的華人家長曝出類似的新聞:一個華裔學生GPA4.0、大學先修課(AdvancedPlacement)10門沒落下、SAT考出接近2400分的完美成績、鋼琴10級、體育比賽拿過獎、獲得過英特爾大獎、有不少志願者和義工經歷,可最終還是沒能被HYPMS錄取。

絕對妥妥的歧視啊!

「歧視」肯定是存在的,但不是沒來由和無解的。

2

我問過身邊的一些華人家長,大家對錄取歧視這件事看得還是挺客觀的,知道這種現象有著一言難盡的原因。

首先,錄取政策照顧非裔和拉丁裔,大家表示,沒辦法,這兩個種族是白人的「親戚」啊,在美洲這片土地上你來我往、相愛相殺歷時已久,雖然這倆親戚不夠厲害強大,但「窮親戚」怎麼說都是自己人,亞裔再優秀對美國白人來說也是外人,根本沒有可比性。

另外,美國名校的錄取制度除了個別高校傾向靠分數錄取學生(比如加州理工),大部分名校都是打出「多元化的旗子搞」配額制錄取。100個人的池子里,只給你亞裔20個名額,你們多優秀也只能是找自己人拼的你死我活,遊戲規則就是這麼設置的,沒有能力改變規則前所有人只能遵守。

而無論是第一代移民的亞裔、還是想從國內「爬藤」的家長來說,自身受到的教育就是唯分數論,偏偏美國名校不流行這套,家長們沒有本土化的育兒經驗,也只能照貓畫虎讓孩子「全面發展」,但最終能否進入藤校真的就是「一命二運三風水」的事了。

另外,不少華人家長對錄取歧視這件事能夠保持相對客觀的看法,也是因為自己不是藤校出身,孩子沒爹可拼,所以想想也服氣。

在美國有「一代藤校、代代藤校」的說法,幾年前猶太商人羅恩·昂茨(RonUnz,作者本人也是從哈佛和斯坦福畢業的)撰寫的一篇長達38頁的長文《美國任人唯賢的神話》(The Myth ofAmerican Meritocracy)裡面用翔實的資料(有120處引文)和嚴密的邏輯揭露了藤校錄取的「黑幕」。

名校的錄取系統分為3種,一個是對本校教職員工、一個是對本校有重大貢獻的人、最後一個系統是普通申請者(在這個池子里還要和特招生去搶名額)。這3個系統甚至連審理申請材料的工作人員都不是同一批。一般來說,如果父母是校友,子女被錄取的幾率會比普通申請者高45%;如果你不是校友,但為學校捐了巨款,你的子女被錄取的幾率也會高25.4%,留給普通申請者的名額其實少之友少。

普利策獎得主、《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丹尼爾·金(DanielGolden )曾歷時3年,通過對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杜克、康奈爾等美國100多所高校的深入調查和追蹤報道,寫成《大學潛規則:誰能優先進入美國頂尖大學》(ThePrice ofAdmission)一書。書中講述了美國多名政要的孩子如何憑藉顯赫的家世,從排名最後的申請者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優先錄取的故事。

佛大學前任校長、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倒是講過一句大實話:「錄取校友的孩子是私立大學建立自己社區的一部分」。

換言之,精英的圈子想要維護自己身的純粹性,他們絕對不希望貧困家庭和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進來稀釋這個圈子。而著名私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校友捐贈和無償服務來維持日常開銷、發展,因此它也希望校友的圈子是一個精英的而非平民的圈子,如此,捐贈才會越來越多,校友對學校的發展也就更加關心。在學校看來,維持圈子質量的最佳方式,是把圈內人的下一代也納入到圈子裡來。

所以,「拼爹」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規則。

3

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歧視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家世背景的孩子最好斷了讀美國名校的念頭?

作為父母,如果孩子有申請名校的能力和決心,即便公平不在,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著名計算機專家、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這套書里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和方法,對亞裔這個作為申請中的弱勢群體確實頗有助益:

首先,亞裔學生需要從單純追求工程和商科等專業,轉變成對各種專業都抱有興趣。

在美國,各大學的工學院、醫學院的預科、法學院的預科和商學院里擠滿了亞裔學生,亞洲人喜歡從事信息技術、金融、醫療保健和教育(大學教授、中學老師)這些行業,因為賺錢快,但這隻佔美國就業人口的1/3不到。如果所有學生都往這幾個專業里扎堆,申請難度可想而知。

吳軍博士曾經向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討教進入斯坦福是否有些技巧。他給出了兩個觀點,第一,錄取在很大程度上看運氣;第二,如果明確表示願意學習一些冷門專業(申請斯坦福並不需要指明專業),比如心理學、歷史,則錄取可能相對容易一些,等進了大學再換專業。

我曾認識一個朋友對商科很感興趣,但對自身條件沒把握,於是躲開了熱門專業,參加了很多國內志願者活動,暑期還跑去印尼做了關愛貧困與飢餓兒童的義工,積累了諸多與貧困人口打交道的經歷,最後被一所藤校的公共服務專業順利錄取。進入大學後她輔修了商科作為二專,畢業後也從事了自己一心喜歡的商科類工作,而她的本專業公共服務與她所從事的領域有相關性,在她找工作時反而了加分不少。

其次,放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習慣,積极參与甚至組織各種活動、競選各種職位。

美國的頂尖名校雖然術業有專攻,但有一點很相似,都想培養未來的領袖,無論是政界、商界還是工業界,只著眼自身、把目標放在好成績上的學生肯定不符合名校的培養目標。作為亞裔學生,如果你能在高中(尤其是頂尖高中、國際高中)期間競選成功學生會主席,或者在重要活動中擔任領導者,這遠比SAT考到滿分有用,要知道每年申請哈佛的學生每年有一半SAT都是滿分。

還有,減少一些無謂的競賽,多花點時間學習如何展示自己。

2015年,一位獲得國際奧林匹克計算機競賽金牌、品學兼優的亞裔學生未能進入斯坦福大學,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亞裔家長非常喜歡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希望以此來獲得名校青睞,10年前這招也許管用,但如今這些比賽的成績對於錄取的作用遠比申請者想像的要低。

相比其他族裔的學生,亞裔學生的學業成績已經足夠好了,成績單再漂亮一點,對大學錄取巳經影響不大,亞裔學生反而需要強化的是能夠把自己的經歷編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來打動大學招生人員。與其花時間去參加那些得不償失的競賽,不如通過各種活動塑造自己的獨特形象,以便從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吳軍博士說,在成績優秀的基礎上,甚至把時間放在訓練自己的面試能力上都是好的,至少一個好的面試結果會實實在在地為錄取加分。

4

最後是給亞裔家長的建議:一定多關注、投資教育。

這裡所說的關注、投資教育不僅僅是把精力盯在自己孩子的成績單上,把錢花在自己孩子的輔導課上,而是多參與學校活動、多捐款給一些大學。

說來有些慚愧,亞裔在美國的整體收入絕對屬於中上等,但與其他族裔相比給學校捐款的金額卻是乏善可陳,亞裔的捐款人數比例在受過良好教育的各族群中是最低的。在斯坦福,亞裔學生(連同研究生)在斯坦福的比例接近3成,但亞裔捐款的比例也遠達不到斯坦福捐款的10%。儘管各大學都表示錄取和捐贈無關,但是實際上大學對於捐贈的個人和族群都會給予適當的回報。

2014年,香港慈善家陳樂宗(GeraldChan)向哈佛大學捐贈了3.5億美元(該校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捐款),第二年,矽谷地區被哈佛錄取的華裔學生人數比前一年幾乎翻了一番,而亞裔也佔到了這一年被哈佛錄取人數的22%。這當中的聯繫不言自明。

作為普通家長,我們無法像那些大企業家一樣給學校捐贈巨額資產,但如果擯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想法多參與學校的家長活動、做義工、少買幾個名牌包、少去幾次歐洲游,把錢攢下來投資學校,從功利角度來說對孩子的錄取有利無害;從長遠來看,更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曾經「爬藤」之路上那些好用的「技巧」現在已經越來越失靈了,進入名校想要走得容易些絕非憑一己或一家之力。只有當大量的亞裔都能進入到美國私立名校,並且日後成為美國各個領域(而不僅僅是工程和醫學等少數幾個領域)的精英和領袖之後,才能改變目前錄取歧視的現象。

希望那時,我們原本就優秀的孩子能夠不必再受那麼多委屈和無謂的「犧牲」。

點擊下列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全知道 的精彩文章:

留學在外,多少人吃虧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上

TAG:留學全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