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墓碑為何無一字描述?她究竟做了什麼?
原標題:一代女皇墓碑為何無一字描述?她究竟做了什麼?
墓碑,可謂是中國一種特殊的文化寶庫。樹碑立傳,自古以來已成慣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生前唯我獨尊,治國安邦,死後在她的碑上卻一個字都沒有留下,耐人尋味。
位於陝西的乾陵,埋葬著唐高宗李治(628~683)與女皇武則天(624~705)。它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唯一的一座夫婦兩帝合葬墓,也是唐和周兩個王朝皇帝的合葬墓。在陵園內城南面朱雀門外司馬道的西側,樹立著頌揚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聖記碑」,在東側與它比肩而立著一座碑,這便是著名的武則天的「無字碑」。
它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4噸。碑頭刻有8條互相纏繞的蝙龍,東、西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龍的身軀矯健,神態飄逸若仙。陽面有一幅獅馬圖,獅子昂首怒目,威嚴挺立;馬則屈蹄俯首,悠遊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細,處處體現著皇帝的威嚴。如今人們可以看到,碑的陽面和陰面均刻有文字,既然如此,它又為什麼叫「無字碑」呢?
據這裡的地方志記載,這座碑本來沒有刻一字,到了宋金元時期,碑上才有了筆力險峻、字體俱備的題刻。所以它被稱為「無字碑」。無字碑上的題刻共有42段文字(碑陽31段、碑陰11段),這些文字起於宋朝,終於明朝,卻沒有唐代刻上去的。最早的一段文字刻於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刻在碑的陰面;最晚的一段文字刻於明崇被六年(1633)。刻字的人大都是當時身居要職的朝廷命言。這些碑刻前後歷時530年,大都是寫實之作,分記事、抒懷和記游三大類。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曠古未有的一位女皇,對於她的傳奇故事,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濃墨重彩的刻畫描述,可是為什麼唯獨她自己陵墓前的這座本應用來「記功德」的石碑上卻如此惜字如金呢?
有人認為,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不寫碑文正是她內心不安的寫照。那麼,武則天究竟犯下了哪些過錯,連她自己也不敢言說呢?
武則天幼年進言,被唐太宗封為才人。那時起,她就受到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治的喜愛。太宗去世後,她進了尼姑庵削髮為尼。沒過多久,高宗李治便把她接回了宮裡,封為昭儀。後言中儘管風光無限,花團錦簇,但暗地裡充滿了爭鬥。高宗儘管對她恩寵有加,但游移不定的情感又讓她深深地感到君王恩愛的脆弱易斷。強烈進取的性格和內心的不安全感,使武則天產生了奪後的想法,她要為自己爭取正室的名分,為兒子爭取嫡子的地位。
幾年後,武則天終於利用王皇后和蕭淑妃之間的鬥爭,先後除掉了這兩位娘娘。這場鬥爭是殘酷的,但卻為武則天贏得了新皇后的地位。
後來,武則天還在全國範圍內培植黨羽,組建自己的情報網,大開告密之風。她利用酷吏政治和濫刑除掉了政敵和異己,也造成了人心的恐慌。唐弘道元年(683),李治去世,中宗李顯繼位,但卻由武后臨朝稱制。從此開始了武則天真正獨斷朝綱的時代,史稱「則天朝""。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她囚禁了皇帝,逼殺廢太子李賢,繼而追尊武氏先人,改革各種名號,她的做法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巨大震動,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甚至引發了叛亂。於是,她用恐怖政策打壓支持李唐的士族勢力,最後把李唐皇室的近支子孫幾乎一網打盡。此外,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統一。
鑒於以上種種情由,武則天感到無法為自己立傳,還是不寫碑文為好,而只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立「無字碑」,是在誇耀自己的德高望重和功高德大是不能用文字表達的。
唐天授元年(690),發生了三次萬民請願的事情,百姓請求武則天即皇帝位。就連唐春宗李旦也上表勸進,請求武則天登基稱帝。於是武則天改國號為大周,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登基之後的武則天,在政治上開始施行破格用人的科舉制度,提高了進士科的地位,充分發揮了制舉的作用並開創了武舉,對中國科舉制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通過這種制度,朝廷打擊了豪門士族,發現並籠絡了大量人才,為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民戶數不斷增長。她加強國家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她在統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的「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武則天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五十年之久。而她對自己建立的大周朝,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前代所未有的女皇帝身份想必也是十分自豪。她在皇帝位16年,卻先後13次更改年號,其中一些不乏好大喜功的味道,比如「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此外,武則天即位後,曾於延載元年(694)耗巨資鑄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上面刻著自己的功德和頌周貶唐的話;證聖元年(695),她又下令鑄九州銅鼎和十二生肖,置於通天宮。所以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立「無字碑」,是在誇耀自己的德高望重和功高德大是不能用文字表達的。
武則天晚年,寵信男寵,尤其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深受她的喜愛。可他們二人仗著武則天的寵信不僅為所欲為,還干預朝政,致使朝局混亂,君臣關係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策劃通過宮廷政變,處死二張兄弟,同時也讓武則天提前退位。於是,神龍元年(705)正月,趁82歲的武則天病重之際,宰相張束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二月,復國號為唐。這場政變史稱「神龍政變」。隨後,武則天遜位給自己的兒子李顯,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大周政權結束了。
叱吒政壇半個世紀的武則天退出了政治舞台,唐中宗李顯即位。李顯,原名李哲,是武則天的第三子。他本是在高宗駕崩之後就繼位了的,可是只做了兩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均縣)、房州(今湖北房縣)長達14年。這期間,他與妃子韋氏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唐武周聖歷二年(699),武則天召李顯回長安,重新立為太子,直到神龍政變爆發,他才重新登基。那麼,這位曾經飽經風霜、受盡苦難的中宗會怎麼對待已經退位的母親呢?
武則天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了,但她對李顯依然有著相當的威懾力。所以,當李顯登基之後,依然讓武則天享受著皇帝的待遇,對武則天的家族也很尊重,並給武家人加言晉爵。
神龍元年(705)十一月,82歲的武則天病死在東都洛陽上陽言的仙居殿,死前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706)五月,中宗安排武則天與高宗合葬在了乾陵。
高宗的「述聖記碑」上長達8000餘字的碑文是武則天撰,中宗李顯書寫的。另一塊碑自然是武則天預先為自己準備的「功德碑」。今天人們如果仔細觀察「無字碑」,就會在它的陽面看見3000多個4.5厘米見方的細線刻格子。有些線刻格子雖經1300多年風雨剝蝕至今仍比較清晰,可見,當初是擬好了碑文的,大約有3000餘字。可是,唐中宗李顯為什麼不把碑文刻上去呢?如果刻了,該怎樣為武則天歌功頌德呢?不妨揣測一下中宗當時的心情:如果按母親遺詔,稱「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又明明做過16年的「大周」皇帝;如果刻上「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作為李唐子孫,感情上有些不情願。而且,武則天對自己以及李氏家族的濫施暴行,中宗李顯早已懷恨在心,他的心中已「無言」相對已撰寫好的碑文。所以有人推測,中宗左右為難的結果是乾脆「一字不銘""。
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也許武則天知道後人對自己的一生會有褒貶不一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留下一塊無字碑將自己的功過留待後人評說吧。
※大清滅亡後, 皇宮出來的2種人, 不但衣食無憂, 在民間而且很吃香
※戚夫人被砍掉四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網友: 你要是呂后你也會這麼做!
TAG:看點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