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輿論綁架?古人早就有方法
前些天有個新聞引起了無數網友的憤慨:一個來自河南的叫王鳳雅的小女孩因視網膜母細胞瘤住院,其母親眾籌15萬後,卻沒有給女兒治病,而是給他的小兒子治療兔唇。王鳳雅最終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去世,引發了全國人民的震驚和憤怒,所有的矛頭都指向這個重男輕女的母親,一時間指責的聲音鋪天蓋地。
可是,事情過了幾天,真相又變了,原來這位母親給兒子治療兔唇發生在募捐之前,而且是得到公益的幫助免費治療的,真正眾籌來的錢也只有3萬。
事情的反轉超乎所有人的預料,原來的憤怒變成了後來的無奈、懷疑,如果當初沒有因為一個這樣新聞就對此事確信無疑,又何來對這個家庭的傷害?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懂得疑問,才能真正懂得思考,真正學會學習,而沒有思考和學習,我們與動物有何區別?而疑問只是開始,有了疑問,我們還要「察傳」,仔細地審查傳言。
古人也是無數次地為我們證實了發疑且審查會成功,以及不發問、不審查易敗。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遵循了闔閭去世時的遺言,憑著勇氣和智慧打敗越國,吳國越來越強大。可是在這之後,吳王開始變得傲慢、驕縱,不聽諫言。
伍子胥勸他說勾踐的存在是極大的禍患,應該乘勝一舉殲滅越國。越國岌岌可危,這時,越王派大臣文種用美女和財寶賄賂吳國的太宰伯嚭,請他勸吳王准許越國附屬於吳國,太宰嚭這一點做得「很好」,他和吳王說:「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吳王聽到這樣的說法,沒有懷疑,也沒有進一步核查,把軍隊撤回,去攻打其他的國家。最後大家都知道了,勾踐勵精圖治,越國圍困了吳國,吳王夫差自刎而死。這就是沒有發問、沒有詳查所聽到的話的後果。
而另一個人物,也就是我們今天一些地方在端午節所紀念的人物伍子胥,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沒有得以善終。
當初,伯嚭投奔伍子胥的時候,伍子胥因為其與自己的經歷相似,像是遇到了知己,就要把他推薦給吳王。這個時候有人提醒過他:「你只看到了表面,卻看不到他的內心。我看這個人本性貪婪,如果你重用他,以後定會受他的連累。」
伍子胥沒有任何疑問,也沒有去審查,在他的大力舉薦下,吳王任伯嚭為大夫。最後,因為太宰嚭傳出的伍子胥陰謀依託齊國反吳的謠言,伍子胥被吳王刺死。
這就是不疑、不察所帶來的惡果。相反,當初鮑叔牙給齊桓公推薦管仲的時候,齊桓公發問且考察,相信了鮑叔牙,任用了管仲,兩個人一起幫助齊桓公走向了巔峰。
楚莊王當時有沈尹筮推薦孫叔敖,他沒有馬上任用,而是考察了這個人,然後才任用他,最後得以稱霸諸侯。這就是面對諫言,不偏聽偏信,而是去發問、去考察的正面例子。
荀子說:「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在標題為上、媒體信息鋪天蓋地的今天,我們要善於發問,仔細考察,做辨清事實的智者。
※今日夏至:荷氣夜來雨 百鳥清晝遲
※跟孔子學種菜?聰明人有不為之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