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導 讀

書友來信

從封建帝制被推翻後,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初期,這一時期內,中國中醫藥界湧現出了大批的名醫,秦伯未、施今墨、岳美中、蒲輔周等等,這些在中醫界內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的就是現代著名中醫學家蒲輔周老中醫的書籍——《蒲輔周醫療經驗》。

以前向大家推薦過一些名醫的書籍,如陳伯壇、何紹奇、馮先波等,一般情況下,名醫在學成後開始掛牌行醫,半日臨證半日讀書,蒲輔周老先生與這些名醫有一處很不一樣的經歷,那就是他曾經自感醫術不精,醫理不明,遂停診三載,閉門苦讀,再次坐診時候臨床效果與醫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蒲輔周老先生的兒子蒲志孝在《憶先父蒲輔周先生的治學經驗》一文中這樣敘述道「先父對《傷寒》、《金匱》二書推崇備至。他曾回憶到,在剛開始應診時,由於家傳的緣故,求診的人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為此決心停診,閉門讀書三年,把《內》、《難》、《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熟讀、精思、反覆揣摩,深有領悟,以後在臨床上就比較得心應手。他說『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閉戶停診是高其身價』,實際是不懂得經典的價值所在」。

蒲輔周老中醫在發現自身不足後,下了停診苦讀的決定,這一決定,需要巨大的勇氣,也反映了他對古聖的尊重與對生命的敬畏。在其他一些事情上,亦反應的他的這一治學態度。在他八十高齡身體明顯衰老的情況下,只要精神稍好一點,就把書拿上手,家裡除了當時組織上發的學習資料外,全部都是醫書,從沒看見其他書籍。蒲志孝曾因此問過蒲輔周,蒲老回答說:「學業貴專,人的精力有限,我的智力也僅中人而已。如果忽而學這,忽而看那,分散精力,終竟一事無成」。名醫何紹奇是蒲志孝的師弟,他曾這樣評價蒲老—— 蒲伯的學習精神真是感人至深,左眼患白內障,就用右眼看書,眼和書的距離僅一寸左右,不是看書,簡直像在吃書啊!相比之下,我們太慚愧了!

有一次,周總理患癃閉症,許多醫生一籌莫展,後經蒲輔周治療而愈。周總理問他:「你給我開的葯為什麼特別靈?」蒲輔周答:「別人把你當總理醫,我把你當病人醫。總理的病非醫生可醫,病人的病自是醫生可醫的」,周總理稱蒲輔周是「高明中醫,又懂辯證法」。

周總理曾指示蒲輔周的弟子高輝遠,一定要把蒲老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經驗整理出來,繼承下去。高輝遠等人幾經寒暑,整理出一部經驗手稿交給有關部門。時值「文革」前夕,這部手稿竟被扔進廢紙堆。高輝遠費盡周折才把手稿找回並收藏起來。一次,周總理又問高輝遠,蒲老有沒有總結經驗的書,高輝遠如實做了彙報。周總理讓他把手稿拿過來,深夜親自翻閱,批示予以出版。這才有了後來的《蒲輔周醫案》,才有了我給大家推薦的這本《蒲輔周醫療經驗》。

這本書包括論述、醫話、方葯雜談、醫案四個部分,論述里談到了低燒、麻疹、支氣管炎、腎炎等等常見病的治療經驗,洋洋洒洒,佔據了本書的八十多頁紙,都是蒲老相當寶貴的理論與經驗,對於臨床有很大的幫助。醫話部分篇幅雖然不大,卻也包括了痰飲、百日咳、肝炎、遺尿、破傷風等三十多種疾病的治療理論與經驗,可謂言簡意賅。方葯雜談部分在論述中藥與方劑的同時,又附上了蒲老運用某方某葯治療某病的真實案例,語言質樸,通俗易懂。醫案部分佔據了本書的極大篇幅,都是蒲老診療的案例記錄,編者還附上了簡明的按語,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蒲老的診療思維。

蒲輔周先生一生痴於中醫學,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蒲輔周醫療經驗》一書是蒲老畢生醫學精華所在,故向大家極力推薦此書,共分享之。

西洲子作於沙丘古城

戊午年丁巳月癸丑日雨夜

書香君按:非常高興收到書友西洲子的來信推薦。蒲輔周先生是現代中醫大家,在中醫界享有極高聲譽,在文革的特殊時期,周恩來總理臨去世的一年之內,還特意詢問相關工作人員蒲輔周先生的醫療經驗有沒有得到有效的整理。正因為有總理的特別關心,才有了後面《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的順利出版。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關於《蒲輔周醫案》,之前已經為大家推薦過(點擊查看《每周一縷書香 | 可師可法醫案錄 常中求變辨證精》),今日借書友西洲子的來信,為大家推薦另外的這本《蒲輔周醫療經驗》。本書收載了蒲老關於辨證論治、四診八綱、方葯應用的心得體會,以及經治的內婦兒危急重症、疑難雜病的治療經驗,雖系統性不足,但亦可窺見蒲老豐富學術思想、診療經驗之一斑。網上一書友評論說,「蒲老的醫案、思路、用藥,對正處於迷途的中醫學子無疑是一盞明燈,王道之至。可惜蒲老的經驗未能系統整理以傳後世,但兩書足以啟後學。」誠是!

蒲輔周小傳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蒲輔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三世精匡,祖父尤知名。十五歲始繼承家學,三年後獨立應診於鄉,後懸壺於成都,聲譽日隆。解放後,於一九五五年調中醫研究院工作。傾心中醫事業凡七十餘午,醫理精深,經驗宏富,長於內,婦、兒科,尤擅治溫病,在中醫學術的許多領域內皆有獨到見解,為當代傑出的中醫學家和臨床家。

一生忙於診務,未暇從事著作,晚年由其門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等。

附:蒲輔周早年學醫二三事

匹夫不可奪志

蒲老父親蒲顯聰,號仲思,是一位忠厚誠實秉性倔強的中醫,行醫不計報酬,赤貧病者非但不收診金,尚常周濟葯錢。一家九口生計僅靠他一人行醫維持,其家庭經濟拮据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長子,蒲老少年時期就不得不在讀書的同時學習中醫。18歲就開業行醫以減輕家庭的經濟的壓力。

但蒲老之所以學醫,卻不單純是出自經濟方面的原因。他父親強調說:「人生在世,不能作行屍走肉,要活的有志氣,醫乃仁術,父學之不易,不能失傳,若純為生計,不如經商」。原來在舊社會,如果沒有地位,沒有金錢,沒有一技之長,是會受人岐視,這種關係在親屬之間也仍然存在。蒲顯聰老先生的父親是一個鄉村醫生,有很強的務實精神,在飽經世態炎涼後,他想將自己的後代培養成醫學世家。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然而蒲顯聰老先生在開始隨父學醫時就有個至親說:「蒲顯聰能把醫學成,我手板心上給他煎個魚吃。看他那個窮酸樣子還想學醫!」蒲顯聰老先生聽到這話後,痛苦良久,喟然長嘆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人窮何以志短。」至此後更加勤奮好學,終於成了當地頗負盛名的醫生。正因為有這樣一段生活歷程,所以他對蒲老說:「我無錢無勢,沒有什麼留給你,只有我一生甘苦所得一薄技耳。人說望子成龍,我只望你立志濟世,貧賤不移。」

初學醫時,蒲顯聰老先生要蒲老研讀的啟蒙書不僅是《醫學三字經》和《醫學五則》,特彆強調的是唐·孫思邀《大醫精誠》中所提出關於醫德修養的七個方面的文章。蒲老亦將此事多次無限感慨的對蒲志孝醫師講過,可見望其家風代傳,其用心可謂良苦。蒲老一生行醫,其醫德正派為醫界同人有目共睹,與其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由此可見,古今一理,要想成為一個很好的醫生,學醫的志向、醫療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盡信書不如無書

蒲老的祖父、父親在醫療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使蒲老能以捷足先登。這裡舉兩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件是從陝西來的一位行人,剛過秦嶺後就感到腹脹不適,延挨至梓潼時,腹脹痛難忍,延醫治療無效,就請蒲老祖父治療,診其脈沉而緩,舌苔雖然黃而粘膩,渴不思飲,小便微黃,大便未解已七日,腹中時有灼熱感,時而腸鳴。索前服藥方看後,皆系行氣導滯,甚至有用大承氣者。蒲老的祖父再結合病程已半月之久,又數攻下,但攻而不下,神疲懶言,認為不能再用常法攻下。此系正虛水熱互結於下焦,行水則傷正,扶正則水愈結。祖父思考良久,決定藉助「十八反」的力量,他令患者用甘草15克煎湯內服,外用甘遂末30克加麵粉適量用水調稀為糊狀,乘熱敷在肚臍上。葯喝下去一個時辰,一陣腹痛,矢氣頻轉,大便泄下臭水半盆,腹脹痛頓消。

蒲老在回顧這例治案時對蒲志孝醫師說:「您祖爺這種靈巧的治法確實別開生面,使我終身難忘。這些都是書里所沒有的,如不是在臨床上練到爐火純青,決不能用這樣的方法使用這一對反葯。」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另一件是一個姓鄧的農民,5天沒解小便,各種利尿葯都使用了,小便仍然解不出來。蒲老的父親去診斷時,見病者半蹲在床上,呻吟不止,自言少腹脹痛難當,上至心下。就在敘述病情的這段時間,病者忽而站起,忽而蹲下,痛苦萬狀。蒲老的父親結合病者脈弱,舌白厚中陽不足現象,毅然採用了補中益氣湯。一服後腹中鳴響,以患者脘腹皆脹滿,極令其少量頻服,嘔出清水一碗,腸鳴加劇,一小時後進二服,腹中響為雷鳴,噯氣連聲,隨之矢氣轉,小便如水決堤,少半天之內陸續竟解出盆許(約3000毫升左右)。解後胸腹脹痛若失。

64年蒲志孝醫師在京時,蒲老曾回顧了這兩例病案。蒲老認為,在他剛剛走入醫學的大門時,就耳聞目睹了這樣的疑難症,這樣別開生面的治療法,對他後來的臨床,有很大的啟發,而在學習上力求知其所以然,力求師古不泥古。如果墨守成規,不從實踐中探索提高,醫學是不能發展的。蒲老說:「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的確是真理。讀書就是要敢於提出疑問,善於舉一反三。」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病者愈信仰,愈怕問心有愧

儘管蒲老青壯年時期,在梓潼中醫藥界蜚聲一時,應門求醫絡繹不絕,頌揚之聲不絕於耳,可是他突然閉門停診三年。他回顧說:「當時雖然頗具名聲,但仔細回憶所診病者,有些治療仍不甚合,使病情遷延流連,然而病家毫無怨言,始終信任我。病家愈是信任,我在良心上愈益難過。曾治一病者感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為求急救,大劑使用麻桂,病者汗出如洗,立見身輕。誰知第二日復又頭痛,身痛周身酸軟無力,胃納大減,前後調理半月才好轉。事後再看《傷寒論》深感『不可令如水淋漓』,真為要言妙道,有感於此遂將《內經》、《難經》、《傷寒》、《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有代表性的著作,反覆細讀、揣摩,深有所悟。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當時的心情而頗有怨言,甚至有人說我閉門停診是為了抬高身價,凡此種種我皆不以為意,最感欣慰的是學術上大有進益,不致誤人誤己。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蒲老在學術上取得成就,絕非偶然。在青壯年時期,他那種嚴謹的學風,正派的道德,靈巧的治法,就這樣逐漸形成了。

來源:《遼寧中醫雜誌》1981年第09期

作者:張斯特 和雙林 王彥生 趙恆緣


篇章摘錄入

辨證求本(兼談八綱)

治病必須求本。本,就是疾病的本質。正確認識人體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是辨證求本的前提。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內經》云:「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十二官指臟腑,其中包括心臟。因此,我認為「主」就是指大腦,「腦為髓之海」,說明古人對腦早有認識。「主」和臟腑的關係,就是現代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和臟腑組織的關係。中醫認為,「主」與臟腑、五官、皮、肉、脈、筋、骨等的有機聯繫,是通過經絡、氣血的作用而實現的。

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戰勝疾病。任何疾病或局部的癥狀,都和整體密切相關,因此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觀察疾病和局部癥狀。如我治療一尿閉和一尿失禁的患者,綜合分析都是年老中氣虛,一為中虛不攝,一為中虛不能健運引起,皆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而效。俗語說: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要從整體觀點去分析認識疾病。總之,樹立從整體出發是辨證求本的關鍵。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辨證是以四診作為依據,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治病求本。

辨證求本,在正邪關係上,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祖國醫學發病學說,重視人體的正氣,即正氣為本。「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虛不僅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發展、變化,也多決定於正氣的盛衰存亡。與此相應,在預防上重視無病先防,參加體力勞動,堅持體育鍛煉,講究衛生。我在工作中,注意有關經驗的介紹,無病勸其不服藥。在治療上重視元氣為本,強調人體自身抵抗力、修復力的內在因素的作用,不可見病不見人。主張驅邪勿傷正,扶正亦能逐邪,虛實互見,攻補兼施。同時特別注意治病勿傷胃氣,胃為後天之本,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現在尚有個別醫生忽視這些最基本的概念,不根據人體抗病機能,因勢利導,不講究驅邪勿傷正,往往見發燒,不分表裡、寒熱、虛實,就用苦寒解毒藥,苦寒太過首傷胃氣,《傷寒論》三陽病輕,三陰病重,陽明為三陰之屏障,脾胃功能一傷,營養供應不上,正氣必然衰退,病就陷入三陰,難治或貽誤病機,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掌握邪正相爭情況,重視正氣為本。

辨證求本,研究病因是主要內容之一。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病因也要從四診綜合分析,並要結合季節氣候。我在某醫院會診一女孩,15歲,高燒,關節痛,已半年余,3次住院,多種抗生素、激素皆用上,也服了一些中藥,一直沒有解決問題。我細問得知:初春淋雨,衣服濕透,而後起病。結合關節疼痛、白?、經閉、舌苔白膩,求知病因為寒濕鬱閉潛伏,有化熱外透之勢,從寒濕論治,通陽宣痹除濕而愈。暑痢,我通過數十年臨床實踐,治暑而痢自愈。乙型腦炎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中醫從發病情況,結合季節氣候,有屬「暑溫」、「濕溫」之不同。如1956年「乙腦」患者病情偏熱,屬「暑溫」,用白虎湯療效好;1957年再用之療效不高,我看了一些病人,據病情偏濕,屬「濕溫」病,改為通陽利濕法,提高了療效。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此外,碰到發熱的病人,不能單純去退燒,要分清是「內傷」還是「外感」。「內傷」的發熱初用手試不覺熱,但放久後就覺愈來愈熱,病人手掌的溫度高,頭痛時作時止;而「外感」的發熱惡寒、得衣被不減,起病不久,發熱在表,用手初試覺體溫很高,放久了反不覺熱,手背溫度高,頭痛表不解則不止,並有鼻塞聲重等。但也不能一見久熱就認為是「內傷」。外感病初期治療不得法,苦寒用得過早或誤補,使表邪郁滯,邪熱揮發不了,形成了火郁證候,纏綿發燒不退,我用昇陽散火湯或火郁湯來治療,其效較好。

神經衰弱這個病,多與用腦不當,情感失調有關,要著重於做思想工作,若損傷致虛的,我也用調補之方。但不能一見「衰弱」就用補心丹、歸脾丸、參茸之劑。「神衰」青壯年者不少,患此病者,調和肝膽,理氣解郁,可選用越鞠丸、溫膽湯、酸棗仁湯等加減。

以上說明外感病辨證求本,必須綜合分析病因,內傷病亦要具體分析。

辨證求本,重視中醫的病名甚為必要,不能說中醫只辨證不辨病,辨病亦是祖國醫學治病求本的重要環節。病名的提出,實際總結了前人對該病辨證求本的認識,在後來的醫療實踐中不斷豐富其經驗。所以要認識到祖國醫學辨證和辨病也是結合的,現代醫學的病名和中醫病名不一致是客觀存在的。《傷寒論》有太陽病、陽明病等;「溫病」有風溫、春溫病等,也有痢疾、瘧疾、痄腮、爛喉丹痧、麻疹等病名,雜病有腸癰、肺癰等。但歷史條件及學術理論之不同,中醫的多數病名不是以解剖、病理和現代醫學的病因為依據的,目前用現代醫學的病名來整理研究發揚祖國醫學是必要的。病名的統一,是中西醫結合的需要。

治病求本,是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共同目標。八綱是辨證的總綱,為各種辨證的核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傷寒六經辨證,三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主、三陰病證以五臟病變為主,腑病輕、臟病重;三陽病重在祛邪,三陰病重在扶正。傷寒六經是相互依存的,既有順傳,亦有越經傳;既有合病,也有並病;既有正虛邪盛,從陽入陰的內陷,又有正復邪負,從陰出陽的外達。故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等說。所以邪正相爭演變情況,既有多樣性,但也有規律性,這也和八綱錯綜複雜是一致的。

溫病中辨「衛氣營血」的原則,與傷寒同。溫病為溫邪,初起宜辛涼,防其傷陰為溫病第一要義。一般熱病在初期和中期當祛邪散熱以存陰,不投養陰之品而寓養陰之義。邪熱尚盛,而陰液已傷,清熱之中,佐以養陰,如白虎加人蔘湯、竹葉石膏湯;若邪熱已微,津液耗傷,法以生津益胃,如益胃湯、麥門冬湯、生脈散等;若邪去八九,真陰欲竭,神倦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時時欲脫,宜大定風珠之類。

總之,外感熱病一般主要從「六經」、「衛氣營血」辨證中,治病求本,了解正邪相爭盛衰情況,病位的深淺,病情之寒熱,指導臨床治療。

八綱在雜病中運用,同樣是綱舉目張,進一步具體分析就要聯繫臟腑,即臟腑辨證。通過我數十年臨床體會,急性病,外感六淫之病,重點是抓表裡寒熱。太陽主表,衛分主表,《傷寒論》指出:「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葉天士論溫病,「在衛汗之,到氣才可清氣」。這就是說「傷寒」、「溫病」皆首先要分清表裡。傷寒在表宜辛溫;溫病初起宜辛涼。另外,急性熱病都要少吃或不吃油膩,多喝開水,腸胃無滯,邪氣無依附用武之地,病就好得快。但熱病後期,亦要注意到虛實。我會診一患者患肝炎半年後,體溫38℃到39℃多,已半月余,汗出如洗,內衣常濕,能擰出汗水。前醫用白虎湯、大柴胡湯未見效。病人不煩不渴,身倦語微,舌質艷紅,脈大按之無力。我分析為氣液兩傷,用玉屏風散、甘麥大棗湯加減治療而愈。

慢性雜病,重點是抓虛實寒熱。虛實很重要,不要認虛為實,虛證當實證治叫「虛虛」,若實證當虛證治叫「實實」,七情內傷多虛,但虛虛實實,錯綜複雜,不能概作虛論。郁之為病,朱丹溪創五郁之治,六郁之治,越鞠丸可作臨床規範,調肝和脾,逍遙散為好。新病為實,久病為虛,新病亦有虛,久病亦有實,臨床必須具體分析,治病求本。

每周一縷書香|畢生經驗王道之至 總理關懷學術得傳

理論來自於實踐,反過來,則又去指導實踐。在臨床必須掌握年齡的長幼,形體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四時季節的氣候之常變,地域有五方之異,生活的情況,意志之苦樂,四損四不足(即大勞、大欲、大病、久病、失血,氣血兩傷,陰陽並竭)。所以,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這是辨證論治,掌握常變的重點。把理論搞明白,臨床就不至於出現倉皇失措,陰陽混淆,表裡不分,寒熱顛倒,虛實莫辨等盲目施治,而能做到處常應變,治病求本。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把治病求本不斷引向深入。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發現中醫|黃波:規範化辨證論治,做一名現代中醫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第二然谷穴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