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文丨《那些年》梁晨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全唐詩》中有個罕見的現象:收錄了兩首幾乎相同的詩——《代悲白頭翁》《有所思》,除了標題,全篇僅有兩字之差。其中,這句流傳千古的詩句尤為出名。不僅如此,這句詩還引發了一個至今都是謎的命案。

而兩首詩的作者其實是一家人,其中一位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大名鼎鼎的唐代詩人宋之問


武則天為他奪錦袍

宋之問祖上世代為農,父親宋令文非常努力,是個全才,練了一手好書法,寫得一手好文章,還有一身好武藝,世稱「三絕」。文武兼修的宋令文從底層一步步干起,唐高宗時曾任左驍衛郎將。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自幼勤奮好學,尤其擅長五言詩,年少時就因此出名。公元675年,年僅19歲的他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走上仕途,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被召入崇文館擔任學士。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宋之問的詩寫得有多好呢?在武則天眼裡,好到可以親自為他改變遊戲規則。一次,武則天帶群臣游洛陽龍門,一時興起,命大家即興作詩,並規定「誰先寫完,就賜誰一件錦袍」。左史東方虯第一個交卷,武則天很欣賞他的詩,當即就把錦袍賞給了他。

身披錦袍的東方虯還沒坐穩,宋之問的詩也寫好了。「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這首《龍門應制》長達42行,一氣呵成,完整記敘了武則天訪問龍門一事,盛讚其治理下的王朝萬象更新。武則天龍顏大悅,眾人也都交口稱讚,覺得此詩「文理兼美」。可錦袍只有一件,該怎麼辦呢?武則天才不管這些,命人從東方虯身上奪回錦袍、披在了宋之問身上。

唐中宗時期,宋之問還參加了一次皇家詩歌比賽,這次的評委是才女上官婉兒,她站在一座彩樓上給上百篇詩稿打分。沒一會兒,紙落紛飛,落選作品都被拋了下來,大家紛紛上前辨認,唯有沈佺期和宋之問的詩還在評委手中。又過了一會兒,沈佺期的答卷也被拋下,宋之問再次奪冠。上官婉兒評價說:「你們這兩首詩功力相當,但沈詩最後一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詞氣已竭,就不如宋詩『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的意境好。」本不服氣的沈佺期聽罷只好嘆服。

宋之問因詩屢次奪冠,與沈佺期並稱「沈宋」,還被後人尊稱為「仙宗十友」之一。作為初唐文壇的掌門人,從起跑線就開始領先的宋之問本可以擁有「開掛」的人生,但他不僅仕途坎坷,還留下了千古罵名。

「一首詩引發的血案」

這罵名,關乎人品。

宋之問有個比自己年紀稍長的外甥——劉希夷,這個人也很有才華,與宋之問是同年進士,但因為作品與時不合,當時沒什麼名氣。

據《唐才子傳》記載,一次,劉希夷創作了首詩,名為《代悲白頭翁》,宋之問讀後愛不釋手,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知道這首詩還沒公開發表,宋之問就想佔為己有,懇求外甥把詩讓給他。劉希夷起初答應了,但不久又反悔,不願給他。宋之問覺得自己被騙了,大怒,就讓手下人用土袋悶死了劉希夷。才華橫溢的劉希夷死時還不滿30歲,大家都覺得非常可惜。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所以,在《全唐詩》中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標題改成了《有所思》,文中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

當然,也有不少人懷疑此事的真偽。認為宋之問奪詩殺人的證據不足,尤其還是殺了自己的親外甥實在匪夷所思,況且《唐才子傳》只不過是筆記性質的作品,不能「以正史視之」。但《大唐新語》《劉賓客嘉話錄》等唐代筆記還是將矛頭指向了宋之問,覺得他完全做得出這樣的事情。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史料中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記載,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宋之問向來口碑不好。


為升職「爭當男寵」

職場上的宋之問很會討領(溜)導(須)歡(拍)心(馬),武則天喜歡什麼風格的詩,他就投其所好,也因此得以任用。宋之問曾被召進奉宸府,任左奉宸內供奉,他的頂頭上司就是武則天面前的紅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宋之問經常巴結張氏兄弟,不僅為他們捉刀代筆,給武則天寫詩,還為張易之捧過溺器。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不過,與張氏兄弟不同,宋之問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特別關照」。武則天曾召一些文學之士作為自己的參謀,即「北門學士」,這是文人晉陞的大好時機。宋之問也非常想加入這個團隊,但武則天不同意。於是,他就寫了首《明河篇》給武則天看,文中寫道「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這件事記載於《本事詩》,有人說這只是宋之問在不得志時發發牢騷;也有人認為他這是在改變策略、給武則天寫情詩——帥氣的宋之問也想拼一下顏值、走男寵路線。不過,武則天看到此詩後,曾對著作郎、右史內供奉崔融說:「宋之問的確很有才華,但他有口臭呀,我實在受不了。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口臭之說雖然存疑,但宋之問終究是沒能博得武則天的寵愛,只好掉頭去投靠張氏兄弟。


為當官「不惜賣友」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逼退位,張氏兄弟被誅殺,宋之問作為他們的黨羽也被貶到廣東。沒過多長時間,宋之問就因無法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在朋友張仲之家中

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驕橫專權,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準備殺掉武三思。不料隔牆有耳,宋之問知道此事後,讓自己的侄子去告密,導致張仲之等人被殺。因告密有功,宋之問擅自逃回洛陽一事不但沒被追究,反而還升了官。

宋之問:有才無德能活幾集?

如果說趨炎附勢是宋之問身在職場的不得已之舉,那恩將仇報、賣友求榮可就突破做人的底線了。其所作所為,為人不齒。

武三思死後,宋之問攀附太平公主;韋後與安樂公主得勢時,他又去巴結安樂公主,結果誰也不待見他這棵「牆頭草」。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宋之問被流放廣西。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李隆基繼位後,他再無翻身機會,被下詔賜死在流放之地。

「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宋之問當年寫下這句描寫松樹的詩時,不知道有沒有用它「照」過自己的人生。

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像他這種有才無德的人又能在職場中活到第幾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是誰造就了一個這樣的杜甫?
「詩魔」白居易:你見過這麼拼的天才嗎?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