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禁止,對孩子越具有誘惑力!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景,越是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越想去做,明著不行,孩子就會瞞著父母暗地裡去做。
前天去朋友家,她家孩子比我家兒子大一歲。朋友平時在孩子喝飲料這個事情上要求較嚴格,孩子如果渴的話只能喝白開水或者牛奶,其它都是禁止的,哪怕是孩子特別想喝媽媽也不會同意,她觀點是孩子腸胃不好,飲料對孩子身體不好。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們要了酸梅湯,朋友給兒子要了一杯牛奶。可是小傢伙一直眼巴巴的瞅著倒有酸梅湯的杯子,並不時的趁媽媽不注意把手指伸進媽媽的杯子里,蘸一下,然後放進嘴巴里舔一下,很饞的樣子,而他的牛奶卻一直安靜的在桌子上。趁朋友去衛生間的空隙,我給小傢伙倒了半杯酸梅湯,孩子一口氣喝完說「很爽」,然後開始給我吐槽「媽媽只讓喝牛奶,喝的我都煩死了,為啥她可以喝飲料我就不行?少喝一點也不允許,可小氣了。」
想想自己,是否也多少有點和朋友一樣的通病,兒子說想吃泡麵,跟我念叨了將近三周了,覺得吃泡麵不好,我一直都沒有理會他。晚上兒子再一次提起說「媽媽,可不可以給我買一桶泡麵?」
雖然剛剛吃過晚飯,想起兒子這段時間一直都在念叨泡麵,就答應了他。面好之後他迫不及待的就開始吃起來,完全忘記了剛剛已經吃過晚飯。整整一桶泡麵被他吃的一點兒都不剩,完了之後拍著小肚皮很滿足地對我說「媽媽好過癮呀!」
問他泡麵很美味嗎?怎麼就那麼饞?
孩子說也不是很美味,主要是長時間不吃了就特別想。
我告訴他以後想吃泡麵的話,媽媽就會盡量的去滿足他,但最好不要經常吃。
結果他說就是長時間不吃了才想吃,如果天天吃的話,自己也會煩的。
每個周末我都會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兒遊戲,投幣的那種,玩幾塊錢他就覺得開心的要飛起來。有些遊戲是需要雙人玩的,我就陪他一起玩,有些我不是特別懂,他就告訴我怎麼玩。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談遊戲色變」覺得遊戲應當是禁止的,孩子是不能夠碰觸的。因為害怕孩子一旦接觸之後,就會上癮,那麼就會帶來很多的麻煩。家長不想讓孩子上癮,於是就堅決的禁止孩子玩遊戲。
以前在一篇文章當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說,家長和孩子對遊戲的抗衡與遊戲開發者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遊戲的開發者就是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實踐如何做能夠讓孩子更加著迷遊戲,而家長的對抗力量顯然是薄弱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味地禁止,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在禁止的時候。勢必就會與孩子關係緊張,免不了要啰嗦抱怨甚至批評,而遊戲帶給孩子的都是獎勵和升級的成就感。家長的批評指責,遊戲里的獎勵成就感;孩子會倒向哪一邊不言而喻。
其實不管是前面提到的朋友禁止兒子喝飲料,我不讓孩子吃泡麵,還是家長都非常擔心的遊戲問題。都是越禁止,它們對孩子就越有誘惑力,孩子就越想去嘗試。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個人覺得,與其禁止不如有一個開放的態度。當孩子表達出他的觀點或者說出他想做一件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急於否定急於靜止。
而是和他去探討做這些事情,他可以得到什麼?需不需要家長的幫忙?他要怎麼樣做才是合適的、有度的而不是放肆的泛濫?
對特別小的孩子,家長不妨開放一些,適時的允許孩子的一些要求。和孩子一起去體會,和他一起體驗遊戲升級的快樂,在體驗中就會有共同的交流,合適的時候予於引導,人都是在經歷中才能明白一些東西的,當他參與的越來越多時,事情本身對它的吸引力也會相對減少很多。
正確看待,適時參與,孩子反而會有一個度的把握。
而如果一味只是禁止的話,孩子會想方設法的去嘗試。為了不讓家長發現他會更隱蔽的嘗試,而每一次作戰式的嘗試,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刺激,反而容易使其沉迷,上癮。
越是不允許,就越想談個究竟。
不被允許的,才具有挑戰性,才總想去挑戰一下。
這是大眾的心理。
越禁止,越誘惑!
※家長餵養不當,孩子發育慢、智能倒退!
※父母的陪伴,做「會說」的家長,避免孩子性格缺陷!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