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的夏天》:A new family.A new world
歌曲:《Summertime》
聽著Janis Joplin那嘶啞的聲音,吼出來的迷幻而悲傷的夏日時光,彷彿這才是夏日時光的真正模樣,迷茫、孤獨、幻滅,帶著濃得化不開的悲傷。不得不承認,我想死在這樣的歌聲里。
我喜歡的夏天,不僅僅因為陽光下的狗尾巴草叢,草叢裡的白襯衫,以及白襯衫里那散發著淡淡的少男荷爾蒙的清香氣息,更是因為在1993年的夏天,小說《白鹿原》攜帶著巨大能量在王小波、梁曉聲、賈平凹的作品中噴薄而出,認識了作者筆下的白嘉軒、田小娥、鹿子霖等渺小而又故作強大的人。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我看書的半徑從汪國真的青春詩、三毛的流浪散文體、羅蘭的心靈雞湯小語擴大到一些以平視的角度,敘述普通人「一地雞毛」式的甜酸苦辣的文學作品。所以當我看到西班牙影片《Summer 1993》時,毫不猶豫地打開了播放鍵。
這部電影屬於導演的私人影像,根據導演的童年經歷改編,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超高的口碑,成功拿下了67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以及89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的五佳外語片獎。
導演卡拉·西蒙·皮坡
1993年的夏天對於女孩弗里達與她的舅舅一家來說都充滿了挑戰,當死亡、疾病、偏見、寄養等問題出現在這個陽光燦爛的季節里時,清新的畫面中彷彿也摻雜了一絲沉悶和壓抑。
夏天是故事的多發期,弗里達失去了母親,她試圖在這個大汗淋漓的季節里融入新的家庭。她的倔強、疏離、渴望和成長,就像夏天的蚊子一樣嗡嗡作響。影片沒有悲傷的戲份,只是散文詩般零散地提攜著故事,卻夾雜著這個夏季無限的心事。弗里達終歸是要走過這個內心無限掙扎的夏季,在平淡無奇的酷熱下迎接一種新的親密。
其實,每個夏天都一如既往,但每個夏天都不會再重來了。
六歲的弗里達生性敏感,小小年紀失去雙親,寄人籬下。
她一邊小心翼翼,一邊又渴望被人關注。
於是,這個「熊孩子」頻頻作妖,好在她是寄養在自己的親舅舅家。
舅舅、舅媽待她視如己出,尤其妹妹安娜對這個新來的姐姐喜歡的不得了,立馬成了弗里達的跟屁蟲。但就算新家庭再好,也不能緩解弗里達的脆弱神經以及那種控制不住的被遺棄感。
影片自始至終,都能讓我們感受得到弗里達心中的孤獨感,以及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疏離氣質。片中有許多處捕捉她神態的鏡頭,顯然她是在思考著自己同凝視對象之間的關係。同時,這些鏡頭也營造出弗里達的落寞、困惑和孤獨,暗示著她在這些時刻里作為旁觀者的身份。
在樹林里無意發現的聖母像成為了她和媽媽溝通的方式,甚至在和妹妹玩過家家時,她都會打扮成媽媽的樣子,並且學著媽媽的語氣說話。這也是導致她遲遲不能融入新家庭生活的原因。
媽媽雖然離開了她,卻從未離開她的生活。
全片最感人的一幕可能就是安娜對試圖離家出走的弗里達說出「我愛你」的時候了,即使她們或許都尚未真正理解愛是什麼。
愛是什麼呢?或許就是你需要的時候,我就在身邊。
影片的最後,她變得開朗平和。不再跟妹妹爭搶粉色的睡衣,很自然地穿上了那件藍色的。也不再沉默地旁觀安娜和舅舅打鬧,而是三個人一起玩得氣喘吁吁。只是,玩著玩著,她突然大哭了起來,她只顧放聲大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那是長久壓抑的一種發泄。
失去至親,成為孤兒,自尊心和孤獨感一直折磨著這個年幼的女孩。
經過那麼久的試探和掙扎,九三年的那個夏天,她終於確定自己生活在滿滿的愛裡面。
也終於,敢放聲大哭了。
最後,影片在弗里達的哭聲中戛然而止。
成長雖有陣痛,但有明亮的夏天。
在這個夏天,弗里達跟母親艱難的告別。
這何嘗不是導演也在向母親的一種告別呢?
※夏天吃完的西瓜皮千萬不要扔,漚肥養花,呼呼長爆盆!
※夏天穿闊腿褲,最適合搭配的4種上衣!特別是第1種,耐看又時髦!
TAG: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