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教育也須「走、轉、改」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目前,中國內地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是新聞院系教學點不斷增多和大規模擴招與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質量下降等現象之間的巨大反差。根據2013年10月的統計,中國內地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學點共1080個,在校本科生達23萬之巨,現有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質量等能否實現培養目標,不容樂觀。二是上述既有問題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新聞傳播教育又遇到網路時代的挑戰。新聞傳播技術的應用和媒介融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傳播效率,但另一方面卻模糊、改變甚至顛覆了原有的傳受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新聞學、傳播學理論失去了解釋力,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愈加擴大,而現有的教學教法、教材、實訓等都暴露出嚴重不足和短板。
不可否認,社會變遷與技術變遷令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新傳播學研究者和教育者,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新聞傳播教育的出路問題。如何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路時代把握信息傳播正在發生的顛覆性改變,進而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需要我們樹立一個新的取向、尋找一條新的道路。也就是說,新聞傳播教育也須「走、轉、改」。
「走」,是指切實走進當下新聞傳播和新聞傳播教育的現實,認識到今天的新聞傳播教育要從教授「小新聞」走向服務「大傳播」。
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近幾年,社會化媒體、移動終端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改變了大眾傳播時代的新聞樣式、媒體形式、傳播形式、新聞生產以及傳受關係,傳媒業的整個生態隨之改變,如今新聞業的中心是互聯網新聞業。而且,新傳播技術也改變了人們的結群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生態,國家、社會、個人均處於信息傳播的全球化、碎片化和精細化當中,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更強,更需要分工協作和溝通。這是一個「大傳播」的時代。
因此,今天的新聞傳播教育應當突破以教授采寫編評、媒介經營管理等新聞業務和媒體內部業務為主的「小新聞」即傳統新聞學學科框架,也應當突破以「受眾為重點、效果為目的」的大眾傳播學領域,而應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培養學生如何去適應以互聯網、新媒體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業和人們全新的交往方式,樹立以溝通、交往、互動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即服務「大傳播」。
新聞傳播教育走向「大傳播」,就是在新傳播革命的背景下,將新聞傳播教育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即超越媒體內部,面向整個社會。在以溝通、交流、互動為目標的「大傳播」理念下,新聞傳播專業的培養方向,不應僅服務於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而應培養能從事諸如健康傳播、商務傳播、社區傳播、政務傳播、國際傳播等工作的各種人才。
因此,我們必須走進信息傳播的現實,正視新聞傳播教育的問題,才能真正樹立從教授「小新聞」走向服務「大傳播」的理念,繼而走進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與教育的新領域。從「小新聞」走向「大傳播」,是學科建設的一個新取向,是在新傳播革命的形勢下對新聞傳播教育和學科建設未來路徑的探索。「大傳播」的理念有助於思考和實現新聞傳播教育的模式轉變。
「轉」,是指新聞傳播教育從「以業界為中心」轉向「以公眾為中心」,這是教育理念、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轉變。
新聞傳播教育改革,首先是理念的轉變。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以服務業界為中心,新聞院系以為媒體培養合格的畢業生為目標。而在網路時代,新聞和信息傳播已不再是新聞傳播學領域內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因此新聞傳播教育必須以社會、公眾為中心,重點是服務公眾而非服務業界。
在「以公眾為中心」的理念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思維和模式就需要改變。首先是轉變既存的「邊界」思維,打破學科間、專業間的「壁壘」。新聞傳播教育已不能囿於原有的專業、學科劃分,新聞學、傳播學必須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法學、經濟學、哲學,甚至一些自然科學學科實現跨學科的融合。
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現實下,掌握社會化媒體從事信息傳播已不再是新聞傳播學專業人士的獨家優勢。在新聞界的邊界逐漸坍塌的情況下,如何體現專業傳播者的專業性?深入思考、深度解讀、深層分析,是專業新聞傳播人士的核心競爭力。正如李良榮教授所指出的,當代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是思想,畢竟互聯網時代,信息過剩而思想稀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聞傳播教育的根本,是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在「大傳播」時代,新聞傳播教育者必須具備的「大傳播」的思維和視野,必須鼓勵學生超越自己的專業、學科、地域甚至國家的邊界看問題,因為各種界限正在被打破。只有具備了「大傳播」的思維,才能投身到上文提到的各類傳播實踐當中去。
「改」,是指改變課程設計,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師資結構,明晰培養方向。
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就是解決新聞教育與新聞實踐脫節、與媒介融合脫節的現實問題。決定什麼是新聞教育合適課程的標準,就是看其能否解決今天媒體面臨的經濟、技術和社會的挑戰。傳統新聞教育的課程設計已不符合網路時代的需要,要改變目前課程設計過於細碎的狀況,並且壓縮概論性質課程的課時,加大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框架應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工具三大方面,培養學生在這三方面的基本運用能力。具體來說,基礎知識包括新聞傳播學學科和其它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指口頭、書面、視覺表達能力,數據挖掘和整合能力,以及發現新聞的能力;基本工具包括社會調查工具、計算機工具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為發展、塑造學生的新聞專業精神和倫理價值觀念,抵制經濟、政治等各種力量對新聞傳播從業者的侵蝕,新聞學院要設置一些既強調專業價值也強調公民價值的課程。
在專業設置方面,應淡化專業、條框限制,推進課程融合、專業融合、知識融合。應站在學科建設的高度,以開闊的學術視野,融合各學科、各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大傳播」所用。
在加強師資方面,教師個人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知識體系,教學團隊不應僅限於新聞傳播學科背景,應吸納、匯聚多學科背景和雙師型的專業人員。
新聞學教育的奠基人W.G.布萊爾曾經認為,新聞記者不僅要被培養得知道如何寫新聞,而且能夠理解他們所報道的那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會。在今天的「大傳播」時代,當傳播成為人人之事,且人人可為,那麼,新聞傳播教育更應以思想為核心,而不是以掌握技術、提高效率為核心。
註:該論文發表於《現代閱讀》2014年第6期。
作者:張華
編輯:陳百策
TAG:艦隊街1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