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拿破崙為什麼輸給了「愚蠢粗魯」的威靈頓?

拿破崙為什麼輸給了「愚蠢粗魯」的威靈頓?

文 | 郭曄旻

「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是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一戰抹去了這一切的記憶。」

——拿破崙·波拿巴

復辟之後的拿破崙立刻面臨嚴峻的處境。雖然皇帝表示承認早先波旁王朝簽署的巴黎和約,接受1792年的法國疆界,還向沙皇和奧皇派出了使節,這些努力都成為徒勞。他的再度統治帶來的不是橄欖枝而是刀劍。立即組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國宣布拿破崙不受法律保護——這意味著若在戰場被俘獲可以立即槍斃——決心徹底打垮在他們眼裡成為大革命象徵的這個人:「拿破崙正高舉著大革命的火炬向巴黎挺近。跟隨他的是人民的渣滓……列強必須趁早在罪惡萌芽時加以徹底撲滅,否則它將又一次動搖社會秩序的一切基礎……」。

對於拿破崙來說,能否湊足軍隊以對付反法同盟準備壓向法國的上百萬兵力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被稱為「什麼也沒有忘記,什麼也沒有學會」的波旁王朝復辟後統治了10個月,路易十八為了籠絡人心,廢除了大革命時代延續至今的徵兵制;出於同樣的考慮,拿破崙也不敢貿然恢復這一制度,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號召業已退伍的士兵、軍士以及被遣返的戰俘儘快重回軍營,這些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是部隊中急需的骨幹。好在皇帝的號召力尚在,法軍很快就集結了28萬人,最令拿破崙頭疼的是優秀指揮官的缺乏,大部分元帥已向路易十八宣誓效忠。最優秀的參謀長貝爾蒂埃也在巴伐利亞神秘墜樓身亡;忠誠而又有能力的達武又被拿破崙留守巴黎。於是,在出征的法軍中輔佐拿破崙的只有元帥中的二流之輩,包括以發布晦澀難懂命令著稱的蹩腳參謀長蘇爾特,以及剛愎自用的內伊和庸碌無能的格魯希等人。

拿破崙統率法軍迅速北進,首戰擊潰普魯士軍隊,順勢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英軍已在前方嚴陣以待。英軍的統帥是陸軍中將阿瑟·韋爾斯利爵士。此公日後受封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以下皆以此稱呼),人送外號「鐵公爵」,在 1852 年威靈頓的葬禮上,維多利亞女王曾稱他為「19 世紀以來最偉大的人」。

威靈頓與拿破崙同齡,都出生於1769年(威靈頓年長3個月),但除此之外,二人幾乎沒有共同點。拿破崙出生在科西嘉島的一個破落戶家庭,小時候還因為說不好法語受到同學的嘲笑;威靈頓卻是個貨真價實的官二代,作為都柏林的豪門,威靈頓從小念的是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拿破崙從小志在軍伍,投筆從戎;威靈頓卻是讀書讀不下去才去吃糧當兵,用其母的話說,威靈頓「愚笨、說話緩慢、舉止粗魯,只配當兵聞火藥味」。在軍旅生涯中,拿破崙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步步晉陞,而威靈頓卻是一路靠著令人不齒的捐官才當上了中校。對待手下的士兵,拿破崙主張「不用皮鞭而用榮譽進行管理」,廢除了中世紀的野蠻體罰制度;威靈頓在這方面卻是個反面典型,他以貴族的傲慢無比地蔑視那些來自平民的士兵,稱他們是「地上的唾沫」,「一群流氓」,「一群混吃喝而來的只能用鞭子管教的人」。 而對於戰爭的理解,拿破崙崇尚進攻,「一個人總是應該先動手攻擊的。如果允許別人進攻自己,那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威靈頓的軍事思想卻是「先抗擊敵人的猛攻」!如此迥異的兩個人卻成了命運之敵,迎來宿命的對決。

威靈頓策馬登上山頂,取下帽子揮了三下,發出了全面進軍的信號。他手下的軍隊幾乎都已筋疲力盡,但士氣高漲的他們還是發起了最後一擊,一時間,4萬人衝下了山坡!這是一個彪炳史冊的光榮時刻,英國人的歡呼聲宣布這一天是屬於他們的了。

英軍攻到法軍陣地面前,暫時停了下來,準備整頓隊伍再行攻擊。威靈頓見此情景,當即大聲喝道:「上,上,他們是頂不住的!」法軍當然是頂不住了,在法軍慘敗的退潮中,像磐石一樣巋然不動的只有三個營,他們就是先前被擊敗,隨後又重新集結在拿破崙周圍的近衛軍。法軍的殘兵敗卒拔足狂奔,在近衛軍最後幾個方陣周圍亂竄。軍帽脫落的內伊元帥則在方陣外面一群群敗兵中跑來跑去,揮舞著一把破刀,向落荒而逃者破口大罵「怕死鬼,你們來看看一個法國元帥是怎麼死的吧!」(戰後內伊被波旁王朝逮捕並槍決,為了元帥的尊嚴,允許由他自己下令開火,時年46歲。)

拿破崙本人先是躲在一個方陣中看到整個局勢,在確認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向南逃去。當夜,法軍七次紮營,七次都被普軍追擊,武器輜重全部喪失。拿破崙臉色蒼白,淚流滿面,帶了1萬名殘兵敗將退回巴黎。而他的近衛軍在滑鐵盧戰場上堅持到底,為法軍贏得了最後的尊嚴。當法軍近衛軍的一個方陣被英軍包圍後,英軍向法軍勸降,法軍軍官高呼「近衛軍寧死不降!」另外一句更簡單的回答是「屎」(Merde!)。最後這些近衛軍將士在英軍炮火下壯烈犧牲。惡戰過後的滑鐵盧戰場一片狼藉,屍橫遍野。英軍死傷1.7萬人,失蹤1萬人。拿破崙的法軍傷亡人數達到4萬,損失大炮220門。

慘烈的滑鐵盧戰役結束了!獲勝的威靈頓並不感到輕鬆,當晚他就寫道,「我從來不曾打過這樣一個會戰,而且相信以後也永遠不會再有了。在我有生以來,我都不曾經歷過如此焦急不安的生活。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從來沒有如此地接近失敗!」而失敗的拿破崙知道他的星辰已經隕落,鬥志衰竭的他不願率領一支烏合之眾與敵人死拼,被迫宣布第二次退位,一個時代終於結束了。7月7日,普魯士和英國的軍隊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巴黎;第二天,路易十八也結束了惶惶不可終日的流亡生活,波旁王朝得以再次復辟。

1815年11月20日,反法同盟各國與戰敗的法國簽署了第二次巴黎和約,歐洲地圖再一次被重新畫過,法國受到更為苛刻的處置,退回到1790年的邊界並賠償7億法郎巨款。和約以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等為指導思想,在拿破崙帝國瓦解後的歐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勢——所謂的「維也納體系」,並暫時維持了歐洲列強間的和平與協調。俄國撈到了好處,但沒有過分強大;處置了戰敗的法國,但沒有過分削弱;德意志成立了邦聯,但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普魯士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邦國;義大利仍舊四分五裂,奧地利實際控制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歐洲大小君主各得其所,其中英國分得的贓物包括馬爾他、好望角等海外屬地,不過最重要的是,戰後的英國變成了海洋上的絕對控制者。對於大英帝國而言,特拉法加之戰是最初的一塊奠基石,滑鐵盧之戰則是最後的一塊牆頂石。前者使英國獲得了制海權,而後者則為它打開了通往世界市場的門戶。在此後兩代人的時間裡,英國一直是全世界的工廠和銀行。「不列顛帝國的建立,實為拿破崙事業的最重要後果。」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收復騰衝遠征軍必須先征服這座山,傷亡程度不亞於圍城戰
中世紀歐洲盛行公共浴室,但是來這些地方的可不都是為了洗澡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