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60年漲了500倍!清末上海的地價為何像吃了興奮劑一樣躥升?

60年漲了500倍!清末上海的地價為何像吃了興奮劑一樣躥升?

作者:金滿樓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及電訊、船舶等方面技術的突飛猛進,中西方貿易也隨之日漸擴大。

作為其中的商業樞紐,上海的工商業也日趨繁榮,租界內外的常住人口不斷攀升,至清末已經突破百萬大關。

對此現象,1898年4月22日的《申報》曾報道說:

「英、美、法三國租界創自道光之季,而房屋則盛於咸豐、同治間。……自是以後,房屋日多,昔日之衰草白楊變成平沙大道,未幾而平沙大道之旁即成列肆市集。」

人口膨脹,地價也跟著暴漲。據統計,在1865年至1866年間,租界人口佔全上海人口的22%,而當時的租界面積不到全上海的1%,其地價也由最初的每畝20兩漲價到500兩,之後又迅速攀升到1318兩。

1875年,工部局重估地價為平均每畝銀1459兩,比十年前翻了近3倍;到1881年,並非租界中心的楊樹浦一帶由每畝七八十兩漲到二三百兩,新閘一帶由銀百兩漲到五百兩。

1890年,租界內地價攀升到每畝均價3871兩,1903年至4603兩,到1907年更是達到9606兩,較最初翻了數百倍不止。

以租界中心的跑馬場為例。1848年時,以麟瑞洋行大班霍格為首的5名英國商人成立上海跑馬總會,其以每畝10兩銀子的價格在現南京路、河南路處永租土地81畝修建了上海第一個跑馬場。

6年後,該跑馬總會將這一跑馬場以每畝超200兩的價格出售,隨後在浙江中路、南京路兩側以9700兩銀子的代價圈地170餘畝。

1861年,第二個跑馬場以10萬兩銀的價格出售,最後在現南京西路、西藏中路一帶圈建了號稱「遠東第一」的跑馬場(即現在的人民公園、廣場一帶)。

租界開闢之前,當地官府在房地產方面的收入微薄。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上海縣房地產交易稅銀不過600兩,嘉慶十六年(1811年)也僅為1354兩。

租界開闢之後,房捐和地稅成為租界當局收入的主要支柱,通常要佔到半數甚至七成。由此,房地產商也成了租界當局最受關照的「財神爺」。

開埠之初,上海的房地產業務大多由從事貿易的洋行如沙遜、怡和、仁記等兼營,而這些洋行很多是靠販賣鴉片起家;

另外一些則是憑藉租界管理上的特權,每逢有市政建設的計划出台,這些洋行往往聞風而動、搶先圈地,由此聚斂了驚人的財富。

民國年間最著名的上海大地產商哈同即為其中一例。1873年,猶太人哈同來到上海,其最初不過是沙遜洋行的看門人,之後又做過跑街、倉庫管理員、收租員等。

因為工作勤勉、頭腦靈活,哈同後來被提升為地產部經理。1885年中法戰爭後期,法軍在鎮南關等地慘敗,茹費理內閣隨即轟然倒台。

消息傳到上海,法租界內人心大震,一向趾高氣揚的法國領事館甚至掛起了俄國旗幟。因擔心清廷收回法租界,法租界內地價迅速下跌,沙遜洋行管理層也做好了撤離的準備。

此時,唯有哈同力排眾議,其認為中法必將以議和而告終,這一非常時期非但不能撤離,而且應趁低價時多多收購土地。

一番思慮後,沙遜洋行接受了哈同的意見並收購了茂名路、淮海中路至長樂路一帶土地,之後的國泰電影院、錦江飯店、蘭馨大戲院等知名建築即興建於此。

果不其然,清廷很快與法國簽訂和約,法租界也仍如往昔一樣熙熙攘攘。經此一役,沙遜洋行獲得了巨額的利潤,而哈同本人也在上海地產界贏得了盛譽。

1901年,哈同脫離沙遜洋行自立門戶,其開設的哈同洋行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後,最終將半條南京路收入囊中。

當時,南京路兩旁的大樓、里弄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樓、慈裕里、慈慶里、慈順里等,都是哈同洋行的產業。

由此,哈同一舉超過老東家沙遜家族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地皮大王」,一首童謠也不脛而走:

「哈同、哈同,與眾不同;看守門戶,省吃儉用;攢錢鋪路,造福大眾;築路、築路,財源亨通!」

童謠里說的「攢錢鋪路」,指的是哈同斥資六十餘萬兩白銀在南京路上鋪設鐵黎木,以改善交通並迅速提升其在南京路一帶的房產價格。

至於「築路」,則是哈同利用政界關係,其預知了租界當局制定的「越界築路」計劃,由此搶先用低價大量購入「越界築路」兩側土地並建造大量房屋。

等到越界馬路開通,人口湧入,地價暴漲,,財源自然滾滾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五子登科」:我印象中的端午節和江西民俗
徐悲鴻登報聲明:解除與蔣碧薇的同居關係!蔣碧薇看後怒罵:喪盡天良!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