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隱去「神話」光環的諸葛亮到底是這麼樣的?

隱去「神話」光環的諸葛亮到底是這麼樣的?

原標題:隱去「神話」光環的諸葛亮到底是這麼樣的?


前言: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重恩重義,鞠躬盡瘁,然一位集智慧與道義於一身的「完人」。但小說畢竟有太多點構成分,魯迅就曾有「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的評論。那麼,作為「凡人」的諸葛亮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讓我們隱去他的「神話」光環,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首先要從他的出山——「三顧茅廬」說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被對手貶損地稱作「諸葛村夫」,是說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漢代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裔。他的父親諸葛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東漢末年的豫章太守。諸葛亮年幼時父母雙亡,他和弟弟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諸葛玄門下。諸葛玄素來與荊州牧(荊州的最高官員)劉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諸葛亮於是又隨之來到了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過著與世無爭的閑適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時的名相管伸、樂毅,在荊州一帶的文人中小有名氣。當時,劉備屯住在新野。由於事業的坎坷不順,劉備很想找一位能為自己謀劃方略的賢士,謀士徐庶便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立即親自前往請教,於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



根據《三國演義》,劉備先後三次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無功而返,卻從多個側面了解了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賢的劉備不辭辛苦第三次登門造訪,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他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諸葛亮於是道出了後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謀划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地,繼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劉備聽後大為讚歎,便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


小說中,「三顧茅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卻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這裡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我們只能確定歷史上劉備曾「多次」造訪了諸葛亮。其實,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可見其中並沒有什麼值得一寫的曲折情節。在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居和清談,推脫出仕是一種風尚,並不見得是故意矜持。因而,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平常的一種訪求罷了。至於令後人稱奇的《隆中對》,其實魯肅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為當時的天下已分割殆盡,只有西蜀可做文章,於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嫌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山是時勢的轉折點。自此,三國的歷史幾乎成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個人表演。「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赤壁之戰嚴然成為諸葛亮的一副棋盤;「智取南郡」、「三氣周瑜」——更使劉備得以穩固後方,進兵西蜀。然而,真實的情況顯然不像小說中描述得那樣傳奇,甚至可以說,兩者相差甚遠。在最初的歲月中,真實的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剛出道的「謀士」,不僅沒有在赤壁之戰中叱吒風雲,而且根本沒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


諸葛亮出山後不久,荊州劉表病死,其子劉蹤投降曹操,劉備只得南撤。危難時刻,諸葛亮主動請纓到東吳遊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到達東吳後,諸葛亮面對孫權慷慨陳詞,使孫權堅定了聯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孫劉聯盟,這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勞。至於「舌戰群儒」、「借東風」等一系列傳奇故事實為子虛烏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奇謀則是張冠李戴。赤壁之戰在東吳都督周瑜的統籌指揮下大獲全勝。諸葛亮雖未貢獻於具體戰事,但因遊說有功而被劉備破格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職位只是一個品級不高的「雜號」,與「軍師」相去甚遠,與關羽、張飛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並論。



立足荊州之後,劉備開始按照諸葛亮規劃的方略進軍西蜀,但並未將軍事進攻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而是帶上了新來的軍師龐統一起前往西蜀。諸葛亮被放在大後方,「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說白了就是在後方協調糧草,輸往前線。劉備奪取西蜀後,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前者仍為「雜號」,後者才是「實職」。這時,諸葛亮才開始有了軍事的實權,但他的主要職責仍離不開糧草供應一類的事。據史書記載,劉備外出時,諸葛亮常常負責鎮守成都,供應前線部隊的糧食和兵力。不久,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今屬陝西)進行關乎存亡的軍事對決,在如此關鍵的一仗中,劉備帶在身邊的仍舊不是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軍師法正



為什麼劉備作戰從不帶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呢?劉備的「識人」才能是後世公認的,他不用諸葛亮領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考慮諸葛亮為人持重、擅長內政卻不善機變的特點。那麼,諸葛亮是否具有軍事才能呢?他在軍事指揮中的表現怎樣呢?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權。為了實現先主恢復漢室的宏願,諸葛亮親自率兵數次北伐,與魏國交鋒。在《三國演義》中,這一段歷史被稱作「六出祁山」。但實際上諸葛亮率蜀軍多次北伐魏軍,路經「祁山」出兵的只有兩次。



諸葛亮率軍首次北伐是蜀漢建興六年(228)。他命令趙雲、鄧芝等人從斜穀道(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軍,自己則率大軍向祁山方向進攻。這一計策果然奏效,魏國的主力部隊被調離後,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屬甘肅)見諸葛亮的大軍壓境,紛紛投降。一時關中大震,魏國上下驚恐,魏明帝曹春連忙派名將張頜前往抵抗。諸葛亮派馬謾督軍在前,與張頜在街亭交戰。只知道「紙上談兵」的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指示,指揮不當,被張頜打得大敗,大好的戰局盡失。諸葛亮無奈之下,「揮淚斬馬謖」,收兵回師,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同年冬天,諸葛亮出兵散關(秦嶺北麓),第二次興兵北伐。蜀軍包圍了陳倉(今陝西寶雞),魏國大將軍曹真率軍來救。蜀軍糧草用盡撤兵,卻被魏國將領王雙追擊。諸葛亮率軍一戰,擊退敵軍,斬殺了王雙。此後不久,諸葛亮派將領陳式出兵攻打武都、陰平二郡,魏國將領郭淮救援。諸葛亮聞訊出兵支援陳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蜀漢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次興兵北進,兵出祁山,遭遇魏軍統帥司馬懿的迎擊。魏軍知道蜀軍根草不多,於是堅守不戰。蜀軍用「木牛流馬」運糧,無奈還是糧草不濟,最終退兵。退兵途中,諸葛亮設計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頜。



客觀來看,諸葛亮用兵偏重穩妥,習慣步步為營,而不善於出奇兵。史書記載,蜀漢大將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多次向諸葛亮請戰,願仿照漢初韓信的故事,帶一支人馬作為奇兵。然而諸葛亮為慎重起見,始終沒有採納。過於求穩使得本已處於弱勢的蜀漢局勢很難有驚人的逆轉,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縱觀幾次北伐,諸葛亮用兵雖未獲得實質上的勝利,但也沒遭到什麼重大損失,這對於保存蜀國僅有的實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從幾次與魏國交手的細節來看,諸葛亮總能用計巧取一些優勢,或斬殺對方大將,或奪取一兩個城池。因此,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綜合評價應為「合格」,但絕沒有千古流傳的那麼「神乎其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點古今 的精彩文章:

真實的日本鬼子進村, 抗日老兵: 不要被電視里的帶偏了
岡村寧次教過4個中國學生, 其中3個你肯定知道

TAG:看點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