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顧申曦 幸好我沒提問

顧申曦 幸好我沒提問

▲有鄰,就有知己!

【德不孤 必有鄰】

顧申曦/【芬和她的孩子們07】

人們通常很容易忘記聽過的看過的

卻不那麼容易忘記自己體驗過的

·顧申曦·

兒子滿七歲時,要上學了。

雖然在幼兒園的學前班已經專門安排過有關的活動,讓孩子們對學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兒子那種激動的心情還是會在平時的言行中表現出來。最突出的,莫過於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學生了,已經不是小孩子了。這樣的概念使得他對學校抱有很大的期望。

作為媽媽,一個傳統的中國母親,最關心或者說最擔心的是怕他的學習不如別人好,在學校表現不優秀。為此,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決定每天要關心和督促他的作業,以保證他的學習在班裡名列前茅。然而,開學一個月後,全副武裝的我似乎感覺到了無用武之地。

我和孩子說好,回家後第一件事就要把作業先做好,然後再和朋友玩,所以每天我會注意他有沒有做作業。通常的情況是,我問他時,他都會說做過了,還給我看。幾次下來後,我發現,他只需要用五到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把作業做完。這也太容易了!我心裡埋怨老師給這麼少的作業,怎麼能讓學生的基本功紮實呢?

終於等到第一次開全班家長會,我帶著作業太少的問題去了學校,心想這次我要好好提提這件事。家長們坐在自己孩子平時坐的座位上,桌子,椅子都這麼小,好擠,又好親切!

老師把學生在校園的日常生活、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及這一班級學生要學的基本內容向家長們作了介紹後,就開始讓家長們提問。大家爭先恐後的發言搞得我都沒有機會插嘴,看來家長們都是有所準備的。

仔細聽完他們的提問,我開始慶幸自己沒有提我的問題。雖然表面上並沒有表現出驚訝和不滿,心裡卻不得不承認文化差異的份量。一個外國人住在異國他鄉,最重要的是融入,而不是堅持己見。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在說各自的想法:怎麼讓他們的孩子們能輕鬆地適應?怎樣從單純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轉移到以學習為主的學生生活?比如:

40分鐘一節課的時間太長,因為孩子最長的專心時間只有20-30分鐘。老師不應該強迫孩子坐在座位上,一直到課間休息。

學習是學校的事,學生回家後就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做作業。在家裡,一年級的孩子還應該以玩為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是不是應該把原來在幼兒園同班的學生安排在同桌,這樣孩子們就更有安全感。

孩子回家後看上去很累,是不是學校的壓力太重了?

班裡的窗戶要是經常打開,孩子會不會感冒啊?

等等。

每個人提的問題,都是從關心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有出發,和學習內容沒有太大的關係。你們可以想像我當時的感覺嗎?

老師顯得很平靜,時而解釋,時而反問,是那麼有信心,有準備。是的,他是有經驗的,他已不止一次聽過類似的問題,聽得出他很理解家長的心情,也聽得出他知道如何有的放矢地回復家長們: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他們在學校是安全的,不會有過分的壓力。

老師還補充:作業是一定要做的,但最好不要回家馬上就做。為了讓孩子能夠更有效地記住他們學的東西,家庭作業最好放在放學後的4小時以後再做,因為那個時間重複記憶最佳。放學後馬上就做作業的話,用的還只是即時記憶空間,時間間隔太短,記憶效果低,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幫助……說實話,這是我參加這次家長會最大的收穫。老師的自信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化解了我對學校「太鬆散」的不滿情緒。

一直到兒子小學畢業,女兒也開始上學,我再也沒有太多地關心過他們學了什麼,學到什麼。 有時甚至會忘了問有沒有做作業。但時不時地,孩子會帶回老師和家長共用的「交流本」,裡面有老師寫的「忘帶書了」,「忘做XX作業了」 等等,要我簽字時,這才提醒我,才會又關心幾天 。但下意識里,我關心的只是孩子們的情緒和愛好。

一個秋天的晚上,天已黑了。兒子問我要手電筒,說是要做作業。我沒有多問,就把電筒給了他。

不一會兒,他從外面帶了一把樹葉回來。把葉子撒在書桌上後,就看他認真地挑出了兩片完好無缺的,不同類型的葉子,然後用小心的用透明膠帶把它們貼在作業本里的空白頁面上。看兒子一會兒查書,一會兒寫,一會兒查看葉子,還時不時撓撓頭,跑到廚房接杯水喝......忙了好一陣子。

我好奇地去湊熱鬧,發現在每片葉子周圍的空白處,兒子都寫上了這一片葉子的外形特徵,葉經的排列,生長的特點,再從葉子衍生到那種樹的特徵和分布區域等。密密麻麻,橫著,豎著,斜著寫的都有,似乎把這兩片葉子的有關資料統統寫上去了。

我忽然感悟到:老師布置的這道作業,是讓學生去體驗一段過程,一段從找葉子到寫出葉子的特徵的過程。

這是我放心地把孩子學習的事統統交給學校的理由之一。人們通常很容易忘記聽過的和看過的,但不那麼容易忘記自己體驗過的事。這樣的作業要多布置一些呀!我喜歡這種輕鬆有效的教育方法,還能跟著漲知識。

-End-

顧申曦Maria Gu教練,從小生長於上海,現生活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有一雙聰慧的兒女。ICF認證教練PCC;國際教練學院導師。熱衷於從大自然的細節中體驗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喜馬拉雅上開辦了自己的聲音頻道「從大自然看自己」,歡迎關注。有興趣的朋友還可加入她的「從大自然看自己」的微信群。

GIF

有 鄰 , 就 有 知 己

內容觀點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作者

點此鏈接,查看歷史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鄰書舍 的精彩文章:

TAG:有鄰書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