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楚弓楚得,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射成了獨眼龍

楚弓楚得,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射成了獨眼龍

「楚弓楚得」這則歷史典故,許多人都比較熟悉,講述了「春秋時期的一位楚王,有一次外出打獵,回來的途中把弓給丟了。楚王身邊的人就要去找尋找尋,楚王就說:「別找了,我是楚國的大王,我雖丟了弓。弓卻是遺落在楚國的土地上,將來撿到弓的也是位楚國人。既然是楚人丟了弓,又是楚人撿到了它,還找它做什麼呢?」」。這便是「楚弓楚得」這則成語的由來,我們聽了這則故事也都會很欽佩這位楚王的廣大胸襟。但就是這則故事中胸襟廣大的這位楚王,在一次戰場上卻被敵人打成了獨眼龍。

這則故事中的楚王,是為楚共王,楚共王是楚莊王的兒子。在其繼位初年,巫臣(也叫屈巫,楚莊王、楚共王時期最有遠見與才能的楚國大臣)拐跑了夏姬(春秋時期最為妖淫的女人)而叛逃到了晉國,晉國就任命了巫臣為大夫。當初想娶夏姬為妻卻被巫臣勸阻的司馬子反(公子側,楚莊王的弟弟)這時便勸楚共王重賂晉國,讓晉國不重用巫臣。楚共王認為巫臣雖有過錯,但是其對楚莊王還是忠誠的,就沒有採納司馬子反的建議。

司馬子反便與和巫臣也有仇怨的令尹子重(公子嬰齊,楚莊王的弟弟)合謀誅滅了巫臣的全家。巫臣就讓人帶書信給令尹子重與司馬子反,說:「你們以讒言與貪婪侍奉君主,我必使你們疲於奔命而死。」 巫臣於是向晉景公建言「聯吳制楚」之策略,派其子巫狐庸為特使通好於吳國,將晉楚兩國的先進戰陣、射御等技術全都教給了吳國,吳國便開始迅速崛起了,頻繁地從楚國的後方襲擊騷擾楚國,(史載: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楚國自此便顧此失彼,漸漸地就不能再與晉國相爭衡了。(此為後話)

楚共王十六年,在晉楚的鄢陵之戰中,晉將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羞怒交加,命令楚國的神箭手養由基(有百步穿楊之技)替他報仇,給了養由基兩枝箭,養由基一箭就將魏錡給射死了,將剩餘的一枝箭又交還給楚共王。在當天晚上,楚共王派人召司馬子反商討第二天的戰策,結果,司馬子反卻喝得大醉,於是,楚共王就下令連夜撤兵了。楚共王擔心司馬子反會因此而畏罪自殺,就派人對司馬子反說:「以前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戰中打了敗仗,而自殺謝罪,那是大王沒在軍中;此次打了敗仗,我在軍中,所以,戰敗不是你的過錯,都是我的過錯」。但是,令尹子重跟司馬子反之間也有嫌隙,也派人對子反講:「縱使大王仁慈,不歸罪於你,但你還有什麼顏面活呢?」 最後,司馬子反還是選擇自殺了。

楚共王在其人生的彌留之際,對手下大臣說:「我沒有什麼德行呀,打了敗仗,辱沒了國家,我死後,給我的謚號,就在「靈」與「厲」中間選一個吧!」,「謚號」是對有身份的人的一生功過是非的評斷,而「靈」與「厲」都是「惡謚」。所以,群臣們都面面相覷,不敢答應,楚共王一共說了五次,群臣們才被迫答應。

在楚共王死後,子囊(楚莊王 子)就說:「國君鎮撫南方蠻夷,建有功勛,又知道自己的過錯,應當選擇一個較好的「謚號」,稱之為「共」怎麼樣?」 楚國的大臣們都很贊同子囊的意見,於是便採用了「共」這個謚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晉文公封賞功臣時,為何會遺忘介子推?
諸侯爭霸的巔峰對決,為何楚成王不全力以赴?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