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學,對於華人家庭根本不是個事

數學,對於華人家庭根本不是個事

封面照片是朋友靠譜青年楊小普的原創攝影,友情贊助大叔的公眾號,感謝感謝。

每次看到這樣的報道,我們都會呵呵一下。

我們推數學,洋人推體育。

我們最終能理解洋人推體育,但是洋人永遠也無法理解我們推數學。

我們的世界,做清潔工也需要懂微積分!

阿朱為你翻譯SMH的新聞報道,值得一讀,推薦推薦。

通篇沒圖沒照片,大家就不要費心來問大叔為啥了。

Why not being "scared" of maths delivers big results

By Jordan Baker

當Angel Mok在一所公立小學裡給學生們上數學課的時候,她給學生們出了一道有點繞彎的題目。她至今無法忘記當時在課堂上學生們的反應,英裔背景的學生看著班級里亞裔背景的學生們說:「老師,問他們,他們肯定知道答案。」

「我當時就想,這些才七歲的孩子是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態度的?」

Mik博士現在新英格蘭大學工作,是一名教育學術專家,但是她仍然沉迷於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她數年的研究認知了一個老生常談的主題,那就是,華人背景家庭和其他移民不同,數學對於華人來說就不是個事。

華人家庭也不受所謂「數學大腦」(這個對於數學常見的迷思)觀念的影響,因為很多人認為數學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通過學習得到。Mok博士說:「我忍不住會這樣想,是不是英裔澳洲背景的孩子有一顆『體育大腦』或者是『藝術大腦』?」

華人家庭無論怎樣做,一定有效而成功。倫敦大學的John Jerrim在2014年做的一份研究發現,在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學業評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測試中數學成績,東亞移民的第二代遠遠領先於他們同齡的澳洲出生的本地學生,大概相當於領先正常學校教學進度2年半。

Jerrim博士說:「這樣的現象甚至可以在整個教育系統的平均學業表現中觀察到。」

Mok博士在她最新的研究中,她採訪了中國出生的家長們。這些第一代華裔移民家長都相信,數學只是一門技能,是可以學習掌握的。Mok博士說:「他們不害怕數學,當他們說到數學時都很淡定。他們通常的態度就是會自己想辦法幫助他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自己數學也不好就在子女的數學學習上無所事事。」

華人家長們的態度在更深的層面支持對於儒家文化的研究,就是說,只要努力加毅力。每個人都能達成目標。這是為什麼來自於中國文化背景的學生總是能比其澳洲背景的本地學生更出色的原因之一。

Mok博士說:「這樣的文化在父母如何支持自己的孩子上面產生了不同。和孩子是不是聰明(智商)沒有關係,如果你努力練習,你就會表現更好。澳洲人經常這樣說,華人孩子數學很好是因為他們的家長送他們去補習學校。但是華人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送孩子去補習班呢?」

「我總是對此比較下澳洲的體育運動方面,英裔澳洲家庭可能會這樣說,我的孩子對於踢和投擲方面都不太在行,所以我就需要為孩子做些什麼,比如我會為女兒找一家體育運動俱樂部,那麼她就可以有更多的練習,會比她的朋友們有很多的競技能力。你們想想,這不是很相似的說法嗎?」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對於現在的學生,沒人知道未來的工作崗位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才行。因此,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學會如何學習,而不是學知識本身。

在最近媒體對新州教育廳秘書長Mark Scott的訪談中,Scott先生說,教育工作者要加強這個意識,那就是要教會學生們成為終身學習者。

文化背景上不同的態度不是唯一的因素,Mok博士指出還是有很多其他變數。「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去別的國家,所以那些決定留在澳洲生活的人的想法可能就更簡單堅定一些,他們也許經濟上更寬裕,也許他們是來自於富裕的上流階層。」

另外的一個因素是語言。數學不需要很複雜精確的英文表達和理解,也沒有任何主觀的老師評卷。Mok博士採訪的一個對象說,數學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語言就更主觀人為。寫作就好像是翻譯一樣,特別是如果你來自於一個文化和語言完全不同的國家的話。

居住在悉尼北區的Kam Wong出生在香港,在香港數學是中小學裡必修科目,數學也是大學裡的基礎課程,連她讀的歷史專業也需要先都讀數學基礎課。她熱切希望她的孩子們對數學也有自信,她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灌輸數學概念,比如衡量蛋糕里的各種配方成分,或者在超市裡教會孩子們如何計算打折。她說:「我女兒很想長大了在IT行業工作,所以她需要數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腔調阿朱patrickzhu 的精彩文章:

TAG:腔調阿朱patrickz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