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江浙危急,火速前往增援!曾國藩:不去,以後再說
1857年,曾國藩無奈之下回家丁憂,這一走就是三年,期間也曾屢次上書咸豐皇帝,請他讓自己再次出山,實現剿滅太平天國之夙願。很遺憾,咸豐壓根就不理會他,而是讓其在家中多休息,以免過度勞累。1860年6月,在胡林翼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再加上此時的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攻破,綠營軍統帥和春、張國梁均死於這場戰役,在江南,清朝再也無可用之正規軍。為此,咸豐才很不情願地授予曾國藩實權,讓其署理兩江總督,不久正式任命。
再次出山之後,曾國藩便同胡林翼一起制定東征計劃,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往長江中游之戰略重鎮安慶。為了解救安慶之圍,太平天國決定「西征武昌」,英王陳玉成從江北進軍,忠王李秀成從江南進軍,然後在一起會攻武昌,迫使湘軍主力回援,然後於途中將其就地殲滅。很遺憾,忠王李秀成此時的主要精力都在江浙一帶,對西征絲毫不感興趣,以致「西征計劃」破產,安慶的壓力更大。從湖北撤軍回來後,李秀成接連攻略蘇州、杭州、湖州、常熟等地,將江浙地區的財賦重地悉數納入天國勢力範圍。大清接近一半的賦稅收入就此全無,咸豐皇帝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終日。
由於手頭已經沒有可用之兵,咸豐只能硬著頭皮連續下旨讓曾國藩派遣湘軍主力去江浙一帶作戰,將財賦之地奪回來。可惜,曾國藩壓根就不理會他,直接抗旨不遵,不派一兵一卒前往杭州。要知道,違抗聖旨,可不是一件小事,弄不好還要誅九族呢?此外,曾國藩才剛剛得到重用,居然不知感謝皇恩浩蕩,連皇帝的命令都不放在眼裡。其中之緣由,究竟何在?
其一、地方實力派崛起,中央集權衰落,抗旨又如何。俗話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皇帝未必及時知曉,若想贏得勝利,前線統帥必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應對危局。不過,不聽話的將領,一般都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就算不被砍頭,也難得重用。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崛起,清朝兩大正規軍綠營與八旗一敗塗地,毫無作用,為此,清政府只能依賴地方團練武裝。如此一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地方勢力便不斷崛起,而中央政府的權力卻無形之中被削弱。在此情況下,就算曾國藩抗旨不遵,咸豐皇帝也無可奈何,不能對他怎樣?後來李鴻章同樣抗旨不遵,拒絕派兵圍攻天京,道理是一樣的。
其二、清朝已經無可用之兵,必須仰仗曾國藩,底氣十足。清朝中央政府權力衰落,這自然是曾國藩敢違抗聖旨之原因,但並不是底氣。曾文正之所敢於屢次無視皇帝之命令,就在於他手頭擁有一支直屬於自己的勁旅,而且還是清朝在當時唯一可以依靠的戰鬥力量。1860年6月,江南大營被攻破,南方的正規軍已經毫無用處,指望不上。與此同時,英法聯軍不斷要求修改條約,並陸續增兵天津大沽口,隨時都有可能登陸進攻北京。北方堪稱戰鬥力強大的蒙古鐵騎全部用於拱衛京師,隨時準備迎戰英法聯軍,很遺憾,在不久的八里橋之戰中,這支部隊差點就整建制的被消滅。此時,除了曾文正的湘軍,清朝可以說是無兵可用。
其三、安慶之戰略地位比江浙重要,必要要全力爭奪。從戰略地位上講,安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杭州等地,曾國藩、胡林翼等必定會盡全部力量去爭奪。稍微對地理與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會知道,只要兵力與武器裝備之對比不是過於懸殊,從江浙逆著長江而上進攻南京並取得勝利的,幾乎沒有先例,壓根就不可能。但是,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南京等地被攻破可以說是指日可待,毫無懸念。當年蒙古大軍便是來這麼一招,大軍強攻襄陽、樊城五六年,並將其拿下,沒有了上游的這兩座城市,南宋王朝很快就覆滅了。曾國藩熟悉歷史與兵法,不可能放棄天京的西大門安慶不打,而是去攻擊杭州,做無用功。
其四、曾國藩手頭可用之兵不多,況且嫡系部隊也不想去江浙作戰。僅僅從軍事鬥爭的角度看,安慶的地位確實重要,但從財政上來,江浙等地則遠超安慶。要知道,自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後,江浙的經濟地位全國第一,其所提供的財稅占國家年收入之一半。那麼,曾國藩可否在攻擊安慶的同時派遣一支主力部隊去與李秀成爭奪江浙呢?答案是,不可能,因為手頭無可用之兵。要知道,曾國藩的軍隊不是國家的,糧餉只能自己籌集,兵力過多,則無法供養,部下自然會潰散。例如,湘軍精銳盡出攻擊安慶,但滿打滿算也就兩萬左右。此外,嫡系部隊曾國荃吉字營也不願意去江浙作戰,因為他們不想錯失拿下金陵之首功。
後來的戰果表明,曾國藩是對,安慶陷落後,天京西大門被打開,太平天國無險可守,很快便失敗。那麼,如果當時曾國藩聽從命令,大軍前往江浙與李秀成進行決鬥,結果如何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圖文編輯:曹海麗
※如果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揭竿而起,清軍能否順利入關?
※作為同盟者,韋昌輝為何要誅殺石達開?看完你就知道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