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拉美跌完亞洲跌 新興市場陷「多米諾骨牌危機」?

拉美跌完亞洲跌 新興市場陷「多米諾骨牌危機」?

六月以來,全球宏觀經濟形勢進一步複雜化,部分亞洲新興國家股匯債市場接力拉美新興市場,進入動蕩期。截至本周一(6月25日),MSCI新興市場指數較今年一月底的峰值累計下挫15.36%,徘徊在2017年9月底的水平。令投資者更為擔憂的是,這種趨勢還有下行的空間。

「今年4月(拉美)和6月(亞洲)的市場波動,實際上是新興市場更大範圍調整的兩個不同階段」。滙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部聯席主管、董事總經理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鑒於亞洲各國擁有數額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資本充足的銀行,它們的處境相對穩健。

他還表示,得益於中國強勁的需求,亞洲新興市場增長的基本面依然向好,亞洲地區的經濟體量能夠很好地應對這些外部挑戰。

從拉美到亞洲 新興市場上演資產拋售潮

近期美元強勢上漲,接連突破93、94大關,在6月19日更是一舉衝上95,創2017年10月以來的新高點。此波美元走強在新興市場掀起了一陣風暴,先是五月初以來,阿根廷比索、巴西雷亞爾、土耳其里拉和南非南特等率先「中招」。

進入六月以來,隨著國際金融環境變得愈發複雜,韓元、泰銖也遭遇了拋售,在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中屬於下跌最為劇烈的幾個品種。6月21日,因泰國央行宣布維持利率不變,泰銖兌美元一度下挫0.5%,觸及去年11月中旬以來最低位,本周一(6月25日),泰銖兌美元繼續下跌;自6月6日到6月25日下午3時,韓元兌美元亦累計重挫4.5%。

亞洲方面,彭博摩根大通亞洲美元指數(ADXY)自6月6日至今,持續了近三周的跌勢,現已跌至2018年以來的新低。

本周一(6月25日),亞洲幾個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再度下跌——菲律賓比索兌美元下跌0.44%、印尼盾兌美元下跌0.48%、泰銖兌美元下跌0.09%、韓元兌美元下跌0.52%。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6月7日以來,印尼、馬來西亞、韓國、菲律賓等多個新興市場股市也同樣延續跌勢。6月7日至上周五(6月22日)收盤,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在兩周多的時間內累計下挫4.6%。同期,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IDX)回落4.2%,泰國SET綜合指數回落5.7%;在6月20日進入熊市後,菲律賓PSEi指數在6月21日再度大跌逾2%,創2017年1月以來新低,並進一步跌至熊市區域,該指數從1月26日的歷史高位已累計下挫超20%。此外,MSCI AC亞太指數自一月底的峰值已累計下挫9.7%。

本周一(6月25日),亞洲新興市場漲跌互現——韓國KOSPI指數小幅收漲0.028%、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收漲0.38%、泰國SET綜合指數收跌0.1%、菲律賓PSEi指數繼續下挫,收跌1.08%。

亞洲新興市場資本外流速度創2008年以來新高

儘管許多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構都對亞洲市場的經濟基本面讚不絕口,但隨著全球流動性緊縮顯現,一些人逐漸開始發出警告——即使是那些增長前景和債務融資前景良好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或許也免不了遭受衝擊。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在美聯儲漸進式加息的背景下,美元不斷走高,年初至今,新興市場國家累計收緊貨幣政策超過20次。6月以來,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新興市場均提高了官方利率。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公布的數據,繼美聯儲6月14日宣布今年第二次加息後,海外投資者共從新興市場資產撤出高達55億美元的資金,其中42億美元來自股市,13億美元來自債市。

截至6月15日當周,在美國上市交易的新興市場相關ETF基金整體資金流出規模創2014年1月以來新高。其中,有27億美元的資金從發展中國家市場相關的ETF基金中撤出,為一年多以來最高單周流出量,且是前一周的7倍左右。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受貿易緊張影響,投資者從全球和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撤出的資金創下紀錄,而美國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入量則高達51億美元。EPFR數據顯示,在截至6月20日的一周時間裡,全球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出量創下了81億美元的紀錄,而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出量也創下了60億美元的紀錄。過去一周,美國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入量為51億美元,與全球和新興市場基金的資金流出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亞洲新興市場持悲觀態度——美銀美林上周一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指出,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包括泰銖和菲律賓比索在內的部分亞洲貨幣將略有升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近期泰國GDP增速在3.5%以上,仍然處於本世紀以來最長的增長周期當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從年初至今表現最好的10種新興市場貨幣中,有6個來自亞洲市場,表現排名靠前是馬來西亞林吉特和人民幣。

目前,歐美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持續,加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全球市場避險情緒高漲。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投資者從印度、印尼、菲律賓、韓國、泰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股市撤出資金已達190億美元,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快的資金外逃速度。

10年過去了,如今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美元不斷攀升,全球流動性逐漸緊縮的環境下,新興市場已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先後遭遇衝擊。那麼,投資者是否需要擔心2008年的噩夢重演?


兩次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根源不同 十年前的噩夢今日不會重演

2007年夏天,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到了2008年,危機進一步激化,率先波及一系列發達經濟體,隨後新興經濟體也陷入動蕩。回顧當年亞洲新興市場的表現,2008年亞洲明晟新興市場指數的年跌幅達到52.96%,較上一年大跌94%。

反觀這一次,根據彭博彙編數據,今年以來共計190億美元的海外資金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以及中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撤出,撤出速度創下2008年以來最快。

那麼,這一次海外資金的迅速撤出,加之亞洲新興市場近期的低迷表現,是否是十年前的金融危機重演的預兆?

回看2008年美元走強引資本撤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05年至2015年這10年期間,EPFR通過追蹤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的資本流入情況,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其中2008年9月15日至2009年11月24日這一階段被稱為「去槓桿化階段」(Deleveraging period),期間美元在危機爆發後,出現短期走強,造成資本從亞洲主要新興市場撤出,迴流至部分發達經濟體。其追蹤的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及印度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2年的一份報告中具體分析了在這些亞洲新興市場不同類型的資本流動的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查閱報告時發現,在上述「去槓桿化階段」,亞洲新興市場的直接投資有小幅下降,但是投資組合的流動,以及銀行和其他私人資本流動的波動性更強,這兩類資本在當時較大規模地撤出亞洲新興市場。

美國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在2010年曾針對2008年金融危機出具了一份研究報告,提到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對於這場危機造成全球性影響的根本原因雖爭執不下,但有一個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可:在2000年早期放寬的美國抵押貸款的信用標準,以及貸款拖欠率和止贖現象的上升,對美國一系列金融機構產生了巨大衝擊。

同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研報中表示,其研究佐證了前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恩(Mervyn King)的一個觀點,「資本的流動(為危機引爆)提供了燃料,發達經濟體未充分設計和監管不足的金融體系隨後引燃了這些燃料,最終造成了一場席捲我們所有人的風暴。」

▲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地區或國家的資本流入情況

資金大規模撤出亞洲這次是什麼原因?

2018年4月下旬以來,拉美新興經濟體率先遭遇動蕩,6月來,亞洲新興市場又受波及。近期,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及地區貨幣表現低迷,190億美元的資金大舉撤出,這股風暴究竟因何而起?

據彭博社報道,面對貿易爭端逐漸升級以及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信號釋放,投資者們近來拋售了大量新興市場資產。即使是那些經濟增長前景被看好以及債務情況良好的國家也未能從這場經濟動蕩中得以倖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滙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對於此次亞洲新興市場受到衝擊的主要原因,他表示:「新興市場正面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強和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上升。經過多年相對低廉的全球融資成本後,投資者正在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這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波動性。」

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環球市場研究部東亞區主管陳仲華(Cliff Tan)也認為,美聯儲漸進式的加息步伐導致了美債收益率更快地區域正常化。「這降低了新興市場本幣債券收益率的相對吸引力。此外,在當下這樣的壓力下,市場往往更注重經常賬戶的可持續性。」陳仲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道。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貿易帶動了亞洲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製造業發展,全球的貿易衝突給這些國家造成了一定壓力,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海外資本的撤出。

2008年的噩夢不會重演撤出總量雖大但比例較小

事實上,2008年那場席捲全球的風暴起源於美國次貸危機,許多發達經濟體內部「本土化」金融失衡的問題被暴露,最典型的特徵是過度依賴銀行體系提供的批發投資及在住宅市場出現的資產泡沫。金融體系本身的設計弊端,再加上遭受危機的各國當時對資本流動的監管不力,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至2009年11月這段「去槓桿化」階段期間,美元走強引起了資本規模撤出亞洲新興市場。

十年之後,大規模的資金快速地從亞洲主要新興市場撤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對於悲劇重演的擔憂。

但是回看十年前的那場危機,風暴是以美國為中心向外輻射,先波及的是一批發達經濟體。

而今天,美國經濟發展穩定,失業率再創新低,此番波動最為嚴重的地區是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那些擁有大量債務和政治不穩定的地區。面對美聯儲的不斷加息,美元的持續走強,再疊加全球貿易爭端,那些經濟基本面不夠穩健的國家或地區一時無法很好地消化壓力,部分國家再加之國內政治不穩定的因素,從而出現貨幣大幅貶值,外資出逃的情況。

兩次資本從新興市場大規模流出的根源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看來,市場對於十年前噩夢重演的顧忌似乎是多慮了。

范力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明確表示,十年前的噩夢並不會在今日重演。「儘管流出資金的數量聽起來很大,但應該記住的是,亞洲經濟體也是新興市場資金流入的最大受益國。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的資金外流規模很大也並不奇怪。此外,與過去10年相比,如今投資於亞洲新興市場的外國資本要多得多,因此,目前的資本外流在亞洲金融體系和經濟體中所佔的比例較小。」他說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莞澤鑫投資 的精彩文章:

美聯儲第二次加息鮑威爾發表重磅消息!黃金走勢大起又大落
6月OPEC會議還會討論減產?本周油價或跌破60美元

TAG:東莞澤鑫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