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舊動能轉換:為什麼是「轉換」而不是「替代」?

新舊動能轉換:為什麼是「轉換」而不是「替代」?

新動能

是指具有創新特徵、領先特徵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

VS

舊動能

是指低效率、低質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和傳統經營管理模式。

要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舊動能,是因為新動能尚未完全形成,舊動能還在發生作用,在這個轉換期,不能出現真空,要穩妥續接。經歷一定的發展階段,新動能完全替代舊動能後,又會出現滿足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動能,曾經的新動能會逐漸變成舊動能,因此,新舊動能的創新發展不能止步。

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關鍵及動力

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是以質量強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是以質量強國發展實體經濟、優化經濟結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自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強有力的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新舊動能轉換的主線與重點

新舊動能轉換的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展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和測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測度是需求的持續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創造新需求或適應現有需求。因而,需求增長特別是消費需求增長速度是否超過投資需求增長速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幾乎遍及所有的產業和經濟體制改革領域。自主創新,既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市場需求的支撐。

自主創新的市場需求主要為:

創新提升產業鏈,滿足現有的需求

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改革經濟體制,改善供給體系,釋放潛在需求

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與發力點

實體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是深科技創新。深科技創新,可以帶來大量實體經濟的增長、就業增長和收入提高,有助於突破經濟增長的瓶頸,優化供給體系,消彌經濟下行壓力,降低企業和政府的債務槓桿,化解銀行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進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增長。

老舊小區改造是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力點。對老舊小區進行「電梯平層入戶」為核心的綜合改造,是以房地產存量快速刺激中國經濟增長,是房地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不僅可以給傳統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自主創新留出時間和空間,還可以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經濟動能轉換過程中的兩個實施機制

一是長期和短期相結合的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機制。在新常態下,需要以新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強化政府的綜合配套改革,跨越原有的障礙,使新的全方位改革能夠成為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需要更加註重供給政策的作用,供給政策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對經濟增長都可以發揮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特別是在長期中,供給政策效果更為顯著。長期和短期相結合的政策更有利於經濟新舊動能轉換。

二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相結合的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機制。勞動力結構動能轉換實施機制方面,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要完善勞動力結構優化機制,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本結構動能轉換實施機制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動力需要從物質資本驅動向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驅動轉變,還應優化投資主體結構和供給主體結構,改變過分依賴政府投資的情況,加強社會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技術結構動能轉換實施機制方面,應該由依靠投入傳統生產要素促進經濟增長向依賴技術進步和創新轉變。

註: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2018年6月甲

編輯:李思琪

視覺:王嘉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