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貨幣過多要分清「流動性」與「抽瘋性」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從人的心理來說,貨幣過多,『抽瘋性』就會急劇增長。『激情難於抑制』,就出來搞『泡沫過程』。搞股票、藝術品還不夠,還是搞房子農產品等有『剛需』的過癮。所以,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可以這樣概括:由於貨幣過多,導致民眾『抽瘋』越來越厲害,把一些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實體經濟價格也搞成了泡沫過程,供求曲線失效,市場經濟體系價格信號失真,宏觀經濟亂象叢生。另一方面,貨幣多,也產生了較大的『流動性』,推動市場經濟體系做了很多實事,也有很多成績。」讀者朋友們不妨可以猜一猜,這是陳經老師寫於哪一年的文章?
文章中指出,貨幣過多,只要不是惡性通貨膨脹,都不是中國受不了的現象。只要商品價格是「供求曲線」決定的,以中國的生產力與人民的勤勞堅韌,供給上得來,價格就控制得住,沒有戰勝不了的經濟困難。把「流動性不足」與「抽瘋性過剩」分開來處理,調控也就有了方向,天長日久,自然就會有效果。
一.貨幣過多,「泡沫過程」取代「供求曲線」
現在輿論基本有了共識,中國貨幣發行過多。官方還沒有承認,但不少學者已經不加掩飾地作出了批評。房價暴漲,進一步演化到農產品等多種基本生活物資價格猛漲,對貨幣當局的政策產生越來越大的輿論壓力。現在M2達到70萬億人民幣,已經是世界最高,超過美國的8.8萬億美元。如果繼續執行M2年增17%的計劃,2012年M2將達到100萬億,2017年超過200萬億,2020年將超過300萬億。
民眾「錢毛了」的情緒相當嚴重,由此產生相當多的投機行為。包括房價猛漲,股市暴漲暴跌,大蒜生薑等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煤炭、石油、棉花、礦石等生產原料的價格也是上竄下跳,給生產企業的經營造成極大困擾。相當多企業的成敗,不在於生產搞得好不好,而是看進貨出貨的時機把握。這樣,生產企業也就被動或者主動搞起了投機,或者擔心風險收縮生產。
經濟學裡的價格變化本來有個「供求曲線」,一般都可以解釋得通。價格上漲,供給增加,需求下跌,價格動態平衡。這種價格變化,是「理性」的,是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的基本出發點。價格有變化是好事,是「信號」,能夠指導社會生產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啥東西短缺了價格上漲,於是就多生產,過剩了不掙錢就少生產,是很好的自然調控,「看不見的手」。計劃經濟價格拍腦門決定,最後資源配置失敗。
本來價格變化是好事,投機潮一起,邏輯就扭曲了,價格沒有信號意義了。價格上漲,供給未必增加,需求未必下跌,投機邏輯如股市一般難於預測,經常造出拋物線式的暴漲暴跌。這種類型的價格變化,可以用「泡沫過程」來概括,這就是「非理性」的。價格如果由「泡沫過程」主導,社會生產就會亂套,從而資源配置失效。近年來中國明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泡沫過程」,取代原本正常的「供求曲線」,所以宏觀經濟出現了許多亂象。
以房地產為例,房價原本是較為理性的。也有漲有跌,但基本是跟著「供求曲線」來的。價格有所上漲,也是真實的居住需求驅動。現在回頭說,4-5年前房價基本合理,雖然也漲了不少,但沒有泡沫,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房價就進入了「泡沫過程」,還影響到了生產,影響到了全社會。一些地產公司說,賣房的還不如炒房的掙錢。早早建成賣出,只掙一點小錢。於是就捂盤捂地,啥也不幹,捂它幾年反而掙得最多。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控制供地,把地價炒上去更好。後來就發展到「只給富人建房」,真要房的老百姓買不起,房子有餘的富人繼續猛買,這是惡劣的資源配置失效,導致社會觀念扭曲。
大蒜生薑等農產品也是這樣,本來有它自己的價值規律。旺季漲一些,淡季跌一些,短缺漲過剩跌,是有一定的波動,甚至波動相當大,用供求曲線都可以解釋。典型的就是豬肉,2007年確實是產量大減,所以漲價很多,拉高了CPI。但是,這一輪的農產品價格暴漲,不是供求的問題。漲價的邏輯不是有很多人忽然想吃大蒜生薑,或者產量劇降,雖然也有這樣的因素。根本原因還是許多人主動去「預測」進而「自我實現」了農產品價格大漲,這是泡沫過程的典型邏輯。管它短缺還是過剩,反正1-2元先「建倉」,拉高到7-9元「出貨」,總能掙。應該說沒有明顯的一個「大莊家」,而是眾人合力搞上去的。不是某幾個人搞陰謀,而是社會整體的投機風氣造成的。
通常的「泡沫過程」只是對參與者危害較大,套在頂上了損失慘重。如一些人炒玉石、炒郵票、炒藝朮品,甚至炒股票,都可以算是與他人無關,風險自擔。對這類「泡沫過程」,老百姓雖然也有怨言,但基本能平穩接受。股市從6000點跌到1600多點,沒有多少社會亂象。這類商品或者資本品,它的特點是「可以不參與」,所以對社會的整體危害也不大,調不調控都那樣。在以前中國沒多少錢的時候,也有多輪這類「泡沫過程」,對社會經濟影響不大。這些泡沫過程,會導致局部資源配置失效,但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會影響社會經濟的根本。即使荷蘭鬱金香泡沫的故事是真實的,它也不是荷蘭海上霸權衰落的原因。
貨幣發行過多,「泡沫過程」的魔爪終於伸到了房子、農產品這些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商品上來了。需要極其嚴肅地指出,這些生活必需品,一旦進入泡沫過程,它的邏輯會比通常的泡沫更加複雜,時期可能更長,而且人人都受影響,危害極大。嚴重情況下會綁架整個社會經濟,使一國經濟也泡沫化。由於政府會出於各種邏輯試圖「調控」宏觀經濟,就會主動被動地參與到泡沫過程中來,讓這種泡沫過程的發展非常難於預測。比如人感覺房價是泡沫了要破了,可它卻繼續吹大。又或者泡沫得正歡,忽然來個調控又僵住了。這類泡沫會影響國家的根本,需要主動去解決,任其發展,可能會導致經濟崩潰之類的大災難。
就中國的情況,房子、農產品的價格上漲是「泡沫過程」的直接結果,和「通貨膨脹」或者「惡性通貨膨脹」有區別。在「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切價格都將在短期內加幾個零這樣上漲。中國不是這樣,漲得凶的翻十倍一般也要較長時間。在「長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任何物價都將上漲,而且不可逆。中國也不是這個情況,電腦、汽車等商品近十年算是下跌的。中國已經有「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大量商品價格肯定永遠不會比十年前更低了,但沒到房價漲十倍這麼多的程度。房價、農產品短期內漲這麼多倍,它的原因就是「泡沫過程」,就是投機心理。所以,有些人說,錢多了房價就得漲這麼多倍,這就是找借口,把「泡沫過程」與「通貨膨脹」混為一談。
當然,泡沫過程的興起,與貨幣過多有關。但這不是一定的事,貨幣多了,不一定就有泡沫過程,還需要其它條件。比如大米價格,就沒有出現明顯的泡沫過程,沒有漲太多。這顯然是因為國家對此有限制,人不太敢炒大米。這種限制,也不一定是有明確的法規,而是有一個控制的框架,如中央控制的糧食企業。實踐中就是沒漲太多,即使國際糧食價格猛漲,中國也沒有漲。
房價、大蒜生薑等小品種農產品,由於貨幣過多,再加上「讓炒」,就搞起了泡沫過程。只要「讓炒」,又貨幣過多,那麼「適合炒」的必然會被炒,泡沫過程遲早發生。許多商品顯然是在泡沫過程中,反過頭又說明「貨幣過多」了。
另外,還有許多價格上漲現象,應該不是「泡沫過程」,而是「長期通貨膨脹」的結果,包括「經濟活動貨幣化」的影響。比如出去吃飯,員工服務費顯然漲了,而且也降不下去,但這未必是壞事。再比如一些資源品的上漲,也有長期性,油價肯定不會下30美元了(註:沒想到2016年短暫下了30美元)。包括農產品的價格上漲,也有自然因素,不炒也會漲一些。
二.「流動性不足」與「抽瘋性過剩」
如果覺得以上的分析可信,那麼自然的結論就是,要讓「泡沫過程」主導的瘋狂價格,又回到「供求曲線」的正常邏輯中去。我確信這是中國經濟正確的調控方向。
為什麼以前調控房價的法子不對?因為從來沒有說不讓炒。你只要有錢,就可以買,那等於只要錢多,就隨便炒。錢確實多,所以就炒成了。再加上一些限制供給的錯招,自然就越調越漲。增加供給作用也不是太大,至少短期內作用不大,因為人可以炒「稀缺地段」,這沒法增加。能漲的倍數,從投機的瘋勁來看,顯然還沒到頭。如果讓炒,還能繼續漲,十萬一平也是可能的。就是三個條件:讓炒、適合炒、貨幣過多。
那麼是不是把「貨幣過多」解決掉,就能調控成功?實踐證明,這基本沒有可操作性。貨幣過多了,是一種「現狀」,有它的歷史成因。不是說你「過多」了,就可以通過啥妙招短期變回「不多」讓一切正常。按照M2的形成原理,它是一份基礎貨幣,再加上三倍的借款,這樣生出來的。這個貨幣乘數不高。2008年,其實還沒真把M2往下降,只是緊縮抽流動性,就一堆問題出來。房價到是跌了,但社會生產也亂套了。原因是,中國是一個商業社會了,要乾地球上最多的經濟活動,人和公司不能白乾,需要錢來推動,需要流動性來支持,所以,這些錢還是需要的。甚至每年M2往上增加都是需要的,就別提減少了。可能增速17%是過高了,但總得有個10%以上的增速,不能太低,做的事是真的多了。
但為什麼說「貨幣過多」呢?這是指靜態的錢,是太多了,全世界最多。而這些錢動起來,提供的「流動性」,其實還不夠。靜態多了,動態不夠。因為「流動性」不足,所以民眾收入不高。如果「流動性」像美國那樣強,那就像一個水流網路系統里,水流粗水速急,網路節點的過水量就大,相當於人的收入高消費也高。世界是有「流動性過剩」,一些專家就把這個詞抄到中國,也「流動性過剩」扯來扯去。其實中國是「流動性不足」,還去搞緊縮,自然是胡搞。
流動性不足,但人存下的錢可不少。這些錢,它的總量非常巨大,幾十萬億。它跑出來搞「泡沫過程」,也不會給實體經濟提供什麼「流動性」。從一個賬號跑到另一個賬號,還是存款,再在銀行里生成一個房貸,房價卻漲了一倍,也就是中介與銀行能掙點錢去花。這不是用於生產能給人民群眾提供收入的流動,而是炒買炒賣的投機搬遷。我們看生產消費資金水流在網路里自然流動,是一個個勞動節點流過去的,很自然,節點上的老百姓都能獲得收入,也有錢消費。但這種炒房的錢,它的數量很巨大,卻沒有「流動」的韻律感。上百萬的錢從一個節點猛地跳到另一個節點,這根本就不是「流動」,而是「抽瘋」。可能國際上說的「流動性過剩」,是指這種「抽瘋」的錢多了。經濟學家如果把「抽瘋」與搞生產的「流動」混為一談,自然無法理解事情的真相。
所以中國不是「流動性過剩」,而是「抽瘋性過剩」。2008年的調控不加區分,把本就不足的「流動性」進一步收緊。雖然「抽瘋性」也下去了,股市跌光光房價也跌了,但實體經濟也失速了,還不如不搞。2009年又放鬆,流動性是增加了,經濟增長又上10%了,但「抽瘋性」也回來了,房價「報復性上漲」得更猛,股市也出了不少漲10倍的股。
像加息、調準備金率、貸款額度之類的總量控制,都是將「流動性」與「抽瘋性」混為一談的法子。所以「投鼠忌器」、「二難」、「房地產綁架經濟」之類的感嘆就出來了。
從人的心理來說,貨幣過多,「抽瘋性」就會急劇增長。「激情難於抑制」,就出來搞「泡沫過程」。搞股票、藝朮品還不夠,還是搞房子農產品等有「剛需」的過癮。所以,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可以這樣概括:由於貨幣過多,導致民眾「抽瘋」越來越厲害,把一些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實體經濟價格也搞成了泡沫過程,供求曲線失效,市場經濟體系價格信號失真,宏觀經濟亂象叢生。另一方面,貨幣多,也產生了較大的「流動性」,推動市場經濟體系做了很多實事,也有很多成績。
所以,貨幣過多是一個「現狀」,它有利有弊,可以把它當一個中性的詞。有利就是國際國內都有錢做事,「流動性」上來了,各種工程建設順利完工。弊端就是「抽瘋性過剩」,泡沫過程影響民生,資源配置失效。
為什麼貨幣過多,它的原因是「流動性」不足,水流不夠,只好用總量來補。抬起一桶叫「新增貸款」的水澆過去,網路里水量大了,推動經濟建設搞成了。水流過去,大部分跑到一個叫「富循環」的池子里,在那存起來或者搞「抽瘋性」去了。下一年想做事,就得準備更大的水桶。
如果貨幣自發的「流動性」越來越快,推動事情順利做成,那麼水桶反而不需要了。這種前景下,中國人民就是一年年增收,消費也大增,但新增貸款減少,M2增幅降低。如果實現了這種前景,那麼「流動性不足」就解決了,年頭一長,就不需要「貨幣過多」了。那時,「抽瘋」的情緒也就能化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即使實現這樣的良好前景,也肯定仍會有一段貨幣過多的時期。那麼,就要解決「抽瘋性過剩」。可以看出,目前多個大城市的限購就是一種限制「抽瘋性」的招數。想要抽瘋,卻無法成功。對於炒賣農產品,我看可以把一批行為人的賬號凍結一下,讓人來解釋清楚再放開。回過頭看2009年初的經濟刺激政策,貸款可以增加,但要同時配合上限購,那就是不錯的政策組合了。
以後如果再有經濟困難,或者要刺激經濟,要增發貨幣,都是可以理解的。貨幣過多,只要不是惡性通貨膨脹,都不是中國受不了的現象。只要商品價格是「供求曲線」決定的,以中國的生產力與人民的勤勞堅韌,供給上得來,價格就控制得住,沒有戰勝不了的經濟困難。把「流動性不足」與「抽瘋性過剩」分開來處理,調控也就有了方向,天長日久,自然就會有效果。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