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仗之時,旗幟兵身先士卒,為何旗手犧牲後,旗幟始終不倒?

打仗之時,旗幟兵身先士卒,為何旗手犧牲後,旗幟始終不倒?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自詡龍的傳人,因此我們的徽章,圖案也多具龍圖騰,即使在大清尚且有龍紋的旗幟。但自從北洋分裂以後,我們也革新了旗幟設計,但是既然是象徵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特有標誌,就不只是用於樹在軍隊廣場中供人禮拜這麼簡單。

暫且拋棄古代旗幟不談,因為在封建社會時期,軍旗上標記的或是國家的名稱,或是領軍人物的姓氏。近現代軍旗與之不同,因為各地軍閥混戰,所以從顏色和樣式上都要有所區分,否則軍閥混戰,軍隊若只認軍旗,這仗就沒法打了。

以奉系軍閥為例,1916年張作霖先執掌奉天后就以紅黃藍白黑五色制定條帶狀軍旗,定義其為安國軍大元帥旗,其大致繼承北洋政府的旗幟設計模式,取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共和之意,所以張作霖也有袁世凱一樣,招攬天下英才的雄心。

而且此五色也代表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五德,當時張作霖找到設計師韋明,和他說,你給我設計一個好的軍旗,我要有氣勢的,講道理的。

因此五德的含義被其納入軍旗之中,當時韋明和大帥說,五色旗還象徵著東西南北中,也就是中國大地的全部,希望大帥早日統帥中國,張作霖聽說,連拍手說了三個好。

但是隨著1928年張作霖身死皇姑屯,東北的旗幟也是時候該變變了。張學良接受楊宇霆建議改旗易幟,併入國民革命軍,舉起了青天白日旗。但是內部人員當時是不服的。

當時臨綏駐軍司令于學忠就以軍隊,軍服和軍旗不協調為由上言張學良,吉興,徐寶珍等均附和,但當時張學良對俄中東路事件新敗,日軍對東北虎視眈眈,只有易幟一條出路。

但是即使如此,東北軍也並沒有放棄妥協,1930年獨立騎兵第四旅駐通遼郭希鵬部一團嘩變,在東北軍揮師入關參與中原大戰之際拒絕發兵,最後還是旅長親自去團部,解除該團營級以上軍官職務才最終解決,所以因為旗幟而釀成慘禍的也有發生。

一般在打仗中,旗幟兵作為一支軍隊的標杆,往往都是舉著軍旗跑在軍隊前面,一般在軍隊彈盡糧絕的時候,中國,日本無論哪個國家也不得不展開肉搏戰,這時旗幟兵就率先拔起軍旗衝出陣地。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內部腐化,臨陣竊逃,實力不支退守山海關,在城西紅瓦店一帶挖壕據守,少帥臨危授命率一個團死守山海關。

團長不像以往軍官手拿毛瑟槍或日式步槍,而是舉起奉軍軍旗衝鋒陷陣,最終以一個團的犧牲,肉搏守衛住了山海關,為議和,劃灤州、榆關為緩衝之地,奉軍退回關外贏得和談籌碼。

所以旗幟兵真的很少犧牲?當然不是,反而樹大招風是最容易被敵軍炮兵和飛機轟炸的,但是只不過旗幟兵作為軍隊的精神支柱,只要一軍之兵看見軍旗,就表示建制還在,長官還在,部隊還在,自然起到提升士氣的作用。

因此一般旗幟兵如果中彈犧牲,鄰近的士兵就會接手並繼續高舉軍旗,如此反覆,直到克敵或是全軍犧牲。122師師長王銘章駐守藤縣,並為部隊配了「死字旗」,在守衛藤縣過程中,很多人都是為了樹立旗幟而犧牲,這在日軍看來匪夷所思,但是卻是川軍,是中國軍隊的信仰。

旗幟的作用不僅在於提升士氣,代表軍隊,代表國家,而是一個民族,一支鐵軍的鍛煉和升華,如今屈辱的歷史已過,我們的五星紅旗飄蕩在世界東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書記載 的精彩文章:

以前烏鴉遍地飛,現在怎麼一隻烏鴉都見不到了?原因很簡單
越軍監獄裡面有什麼?讓人勃然大怒

TAG:史書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