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課標組核心成員董小玉:數字化閱讀時代,語文教學如何變革?

新課標組核心成員董小玉:數字化閱讀時代,語文教學如何變革?

當前,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發展趨勢,

2017高中語文新課標把「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列為七大必修任務群之一,

這股數字化浪潮,會對我們的教學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聽聽課標組核心成員董小玉教授怎麼說。

董小玉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原院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

高中語文課標組核心成員

基於生態語文理念的

數字化閱讀:價值審視與路徑選擇

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發展趨勢。數字化閱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也是不可逆轉的。數字化閱讀是對生態語文理念的生動實踐和全新探索,它對閱讀的改變不僅僅體現於閱讀載體的改變,更體現在閱讀主體習慣的變化與閱讀思維的進化上。我們唯有順勢而為,方能適應並發展。

一、數字化閱讀的生態語文實踐邏輯

1. 功利化抑制:應試語文的現實檢討

領會生態語文與數字化閱讀之內涵意旨,首當檢討應試語文之弊,即機械與功利的教學實際。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育缺乏生態審美的場景體驗,「灌輸」靜態知識成為常態。語文課堂抑制了學生自由探究的慾望和自主表達的激情,學生原本的審美感知與情感體驗被蒙蔽,這種「非生態」的教學大大減弱了語文課程應有的詩意靈性、激情浪漫、審美想像。它以理性的知識傳授和機械的能力訓練抹殺了語文「妙不可言」的韻味,剝奪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咀嚼涵泳的過程,遮蔽了學生審美的想像空間,限制了學生的思想火花與情感體驗。伴隨著「真語文」的討論思潮,一種源生於莊子「道法自然」思想的教育理念近年來開始嶄露頭角。《莊子·外篇·繕性》中提及:「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即提倡無所作為,讓萬事萬物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移植至語文教育領域,生態語文理念便順勢而生。

2. 生命化滋養:生態語文的理想圖景

明辨生態語文與數字化閱讀之內在關聯,要確定生態語文的應然視點,即生態語文的理想願景。何謂生態語文?一言以蔽之,生態語文即以「立德樹人」為內核,以發展學生情、理、智、趣等為目標,以自然性、自主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徵,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自能學習」「自我發育」的生命化過程。具體而言就是把「以人為本」貫穿語文教育的全過程,藉助數字化閱讀的方式,直抵語文教育的本質和靈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充滿詩意地閱讀、靈動自由地思考與表達,充分享受語文學習的詩性和快樂。即學生在生態語文的場域中觀照生活世界之豐,激揚主體間性之活,達至意義生成之善,體悟詩性邏輯之美,從而建構一種和諧的、生長性的語文生態環境。

3.嬗變化成長:生態閱讀的數字化浸染

釐清生態語文和數字化閱讀之邏輯關係,要展望生態語文的可能路向,即生態語文的數字化嬗變。生態語文是學生主動在場參與、無虛飾矯情、自然真實的交流對話。生態語文閱讀對閱讀者提出了「五官通用」的要求,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推動生態語文向著個性化、人性化、詩意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信息化浪潮的不斷推進,數字化對傳統閱讀環境的浸染為生態語文提供技術的「加持力量」,使語文閱讀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掙脫應試教育的枷鎖,為生態語文教育開闢出一條路徑。具體而言,數字化閱讀指依靠各種數字化平台或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並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它閱讀方便,具有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能實現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信息的深度融合。數字化閱讀不僅是整體感知文字、聲音、圖像的途徑,也有助於通過場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實現閱讀主體的自主自由、閱讀客體的異彩紛呈以及閱讀過程的趣味盎然。

二、生態語文理念下數字化閱讀的價值審視

1.回歸原汁原味的審美本質

數字化閱讀以其生活本位閱讀取向推動語文課程回歸開放、友愛、包容的真語文本質。語文學科是一種最自然的生態場,它來自生活,去往生活。生態語文,實際上就是要營造學習語文的生態系統,在一個動態的、開放的、豐富的知識生態環境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心靈更好地成長和放飛。生態語文注重潛移默化,它不僅能熏陶人的心靈,開闊人的胸襟抱負,提高人的品行修養,更將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發育、文明傳承提供廣闊的土壤和無限的張力。生態閱讀即在閱讀中涵泳體悟,質疑批判,交流互動,發展思維,審美體驗,認識世界。生態閱讀是踐行生活語文的基礎。葉聖陶曾說:「教育不以生活為本位而以知識為本位,是一大毛病。」生活是語文之源,實踐是語文之本。數字化閱讀正力圖打造生態式閱讀,回歸原汁原味的真語文。相比傳統閱讀,這種生態閱讀更具審美情趣,更具詩情畫意,也更具生活氣息。作家喬伊納·安妮·菲利普斯強調要「把生活中的各種圖像存放在頭腦里」。從一定意義上說,數字化平台所打造的生態閱讀已踐行了生活語文的基礎,生活里到處都有閱讀的影子,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閱讀狀態。

▲葉聖陶

2. 重建真實「在場」的教學場景

數字化閱讀以其非線性閱讀邏輯重建自由、平等、交互的生態教學場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是一種思維碰撞、心靈交流和情感交融的動態過程。數字化閱讀既是這樣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是閱讀者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傳統的閱讀形式單一,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形式多限定在文字表述中,內容的意義理解一般只能遵循「符號編碼—閱讀解碼—理解意義」的路徑。「解碼」的過程往往與讀者本身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想像能力、聯想能力等密切相關,意義理解並不容易。數字化閱讀賦予讀者一種強烈的參與性、臨場感、認同感、在場感,人類傳統的線性、抽象的邏輯思維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感性、具象的想像性思維。數字化閱讀的「非順序性」閱讀特徵從根本上打破了紙質文本構成的線性閱讀邏輯,數字化閱讀的交互性讓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快速。讀者與作者的即時「在場」、讀者與讀者的即時「在場」成為一種新狀態。目前,一些閱讀網站已經實現了讀書筆記的共享,交互的啟發與碰撞必定推動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入。布魯姆在《如何讀,為什麼讀》中說到:閱讀是一個孤獨的習慣。信息浪潮下的數字化閱讀已經把閱讀從一種私人行為變成一種隨時隨地的社交體驗。數字化閱讀更加註重意義的生成,其符號和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鮮活,更能調動人的多樣感知器官,讓意義的接受和理解變得更加容易。數字化平台的閱讀通過生與師、生與本、生與生的「對話」,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從被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從接受到探究的轉變,為「師—生」「生—生」的無障礙平等交流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布魯姆

3.塑造自由快樂的「讀屏習慣」

時代發展必然推動人類閱讀習慣的改變,這種改變很難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數字化閱讀以其多元化的閱讀介質培養讀者自由快樂的學習習慣。古人讀文言文,形成了沒有斷句而又語言精練簡潔的閱讀與表達習慣。民國時期,讀者習慣於繁體字豎排的書籍,形成了「豎讀」的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書籍由簡體字橫排,讀者形成了「橫讀」的習慣。數字化閱讀興起,「捧書而讀」的習慣逐漸被需要「捧屏而讀」的電子化終端瓦解,「讀圖」削弱了「讀字」,「聽」削弱了「讀」,數字化閱讀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傳統和閱讀習慣。《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凱瑟琳·貝爾說:「我們正嘗試利用數字內容塑造讀者的日常習慣。」「讀首詩再睡覺」的微信公眾號則在每晚十點聚集上萬人共讀一首詩,讀首詩再睡覺,讓讀詩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讓靈動的詩歌與高雅的文學逐步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上,只有當經典文本從書架和圖書館中走近讀者,讓閱讀變得唾手可得,才能搭建起便捷、自由與快樂的閱讀場域,學生的閱讀才能真正實現由「灌輸式」向「生態式」的範式轉型,學生才能形成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閱讀思維。

4.追尋精神世界的生命外延

數字化閱讀正以其多層次、多媒體的閱讀體驗增益讀者的精神世界。古往今來,不管媒介的發展帶來閱讀形式多大的變化,其對人生命意義的建構是毋庸置疑的。步入數字化閱讀的叢林,依靠快速的檢索功能和超文本的鏈接方式,經過閱讀者評判的「經典」俯拾即是,人們能在推薦、共享與選擇性閱讀中汲取思想精華,多維度建構生命體驗。數字化閱讀將成為這種體驗的數字化實踐,進而成為新時代人的數字化生存的一種本質需求,一種與時俱進的興趣,一種文化的內驅力。在數字媒體化的今天,我們更能夠從數字化閱讀中得到生命的生長與延伸,獲得文化上的生成與拓展。

三、生態語文語境下數字化閱讀的路徑選擇

1.形式選擇:應更加註重審美的場景化

媒介造就環境。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閱讀對象不再僅僅是紙質書籍,從Kindle式的電子讀物,到有聲圖書,再到融聲音、圖片、文字、動畫等於一體的增強型電子文本,內容豐富、形式多變的文本信息被呈現給讀者。人們對閱讀的感知由單向的線性文字的純視覺感知,轉變為融視覺、聽覺、觸覺等於一體的多種感知集合。閱讀載體和形式的變革背後,實際上是現代人的整體閱讀環境的變化。在數字化閱讀中,圖、文、聲、色兼具,眼、耳、口、手、心共用,形式多樣、生動逼真,且內容更新方便快捷,更加有利於新科技、新發明、新發現等知識信息的閱讀。在形式上,數字化閱讀具備印刷媒介無法比擬的互動性和高參與性的特點。超文本鏈接方式、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將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多角度、多視點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除此之外,多媒體技術還拓展了傳統閱讀的想像空間,信息解碼的「場景化」與信息編碼能夠建立更加優化的信息通達渠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字化閱讀正在開創一個「在場」的非紙質的閱讀時代。

2.內容選擇:應更加註重經典閱讀

經典永不過時,而且在網路信息繁榮的今天,我們更應重返經典閱讀之鄉。生態閱讀倡導自然、審美、人文、經典,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的閱讀狀態。數字化閱讀改變的是人們閱讀的方式而非內容,判別閱讀是否膚淺,既取決於閱讀者是否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決於作品本身是否能夠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膚淺。數字化閱讀是閱讀行為的現代化演進表徵,與其墨守成規地批判、抵觸與抗拒,不如審時度勢地接納與吸收。當下我們的首要之務,是思考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開闢出一條經典閱讀的路徑,即在數字化閱讀過程中做到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讓「指尖閱讀」和「埋首經典」二者在閱讀的場域中和諧共生、比翼雙飛。

3.載體選擇:應更加註重個性化的打開方式

閱讀載體的變化促使人們閱讀方式的變化。人類的閱讀載體經歷了從甲骨、竹簡、布帛、紙張等傳統載體到以網路化、數字化為特徵的新媒體的演變。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閱讀幾乎在一夜之間流行開來:智能手機憑藉其低成本、易攜帶、互動性強等優勢快速地被人們所接受,成為現代人進行數字化閱讀最主要的移動終端。2009年秋季,亞馬遜公司將其生產的數字閱讀器Kindle正式推向了學校,並與多所學校簽訂協議,用Kindle中的電子教材取代紙質教材。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率增長顯著,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較2015年79.6%略有提升;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時代,電子閱讀不僅在量上迅速擴大,在質上也提高很快,它走出了過去傳統、封閉的閱讀空間,使人更容易接觸到關於書的推薦信息,專家薦書、社交媒體薦書也都開始成為日常。電子閱讀使得人在不同閱讀材料、對象間穿梭跳躍,完全打破了書的物理形態局限。「數字化」儼然已成為全民閱讀的打開方式,只是這種方式還有待完善,亟待人們屏心靜氣,沉澱思想,通過對碎片信息的篩選抵達深閱讀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化的閱讀環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多形式、多向度、多元化的語文讀寫的生態場。

▲數字化教學

4. 方式選擇:應更加註重輕閱讀與深閱讀的平衡

數字化閱讀容易陷入輕閱讀的陷阱。「讀圖」「讀視頻」「微閱讀」「快閱讀」以及信息過剩等諸多因素極容易導致讀者進入淺閱讀狀態。所謂淺閱讀,或曰輕閱讀,就是一種輕鬆的、簡單的、娛樂性的、不求甚解的閱讀。淺閱讀不能深入,容易演化為淺思維,這對生態語文而言是災難性的,必須著力避免,更加註重深閱讀的引導。深閱讀就是深度閱讀,講究反覆咀嚼、品味、思考,講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它以獲取知識和能力、提升自身為目的,使讀者學習知識向「精深專」的方向挺進。信息化時代,輕閱讀不可避免,而深閱讀極容易匱乏,必須通過閱讀形式的豐富多樣,閱讀內容的豐富多彩,先進閱讀理念的積極倡導以及閱讀活動的積極開展,實現「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實現深閱讀方式的自覺選擇。

生態語文需打破不同媒介之間的壁壘,改變對數字化閱讀的偏見與反抗,以兼容並包的態度接納之、運用之,在生成與生長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與閱讀素養,在共通共展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人文情懷,最終達至數字化閱讀與紙質閱讀共繁榮的局面,這是生態語文的應有之義。

END

▍文章來源:《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2018.02

▍編輯:葛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TAG: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