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大學」如何糾偏
日前,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要對大學生合理「增負」,改變輕輕鬆鬆畢業的情況,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應該扭轉。
我們現在的高校制度是「嚴進寬出」,大學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放養」,全憑自覺,制度約束不強。而本科恰恰是科研創新能力的關鍵培養期。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學裡翹課似乎不足為恥,畢業論文幾成「雞肋」。久而久之,中國學生難免不會讓人形成這樣一種「偏見」:基礎教育學霸,創新教育學渣。
高等教育從來就不容易,越是高等教育,越是刻苦,才符合成才規律。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往往負擔很重,近年來「減負」之聲不絕於耳。與之相反,歐美國家的中小學教育則相對輕鬆,高等教育則相對嚴格,嚴進嚴出。有種說法,完美的學生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匹配歐美的高等教育,可惜現實是骨感的,這樣的學生往往漂洋過海,為他國做嫁衣裳。
大學四年,理應是學生最勤奮的四年。即使大學因擴招而「走下神壇」,「精英」屬性漸失、「大眾」色彩轉濃,但大學生依舊被視為人才,否則也不會成為當下「搶人大戰」的主角。放眼全球,隨著受教育人數的擴大,各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大學教育的「貶值」,去精英化,但中國似乎這種「跌落」更加明顯。
中學之所以「玩命」,是因為高考不跟你玩虛的,始終伴隨著淘汰率。學生目標明確,哪怕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弊端,但至少時間大多用在了學業上。大學之所以「快樂」,是因為大家基本都能畢業,學不學無所謂,學好學差無所謂。相當多的學生精神鬆弛,沉迷於網路遊戲。文憑依然值錢,學校招牌在找工作中仍具決定作用,因此「放鬆」成為一種怪異的理性選擇。
每年,當高校畢業生進入招聘季,社會單位更多是進行「身份甄別」,而不是「質量判斷」。也就是說,你是否出身名校,比你是否足夠優秀,更具權重。這就對學生造成了暗示,只要畢其功於一役考進名校,只要在中學「玩命」,就能夠形成一鎚子買賣式的人生競爭優勢,獲得一個四年時間可以快樂、偷懶的身份。
無論是「雙一流」的高等教育目標,還是因「中興事件」引發的對國產關鍵核心技術的追求,都離不開高質量的、創新型的人才大量湧現,而這如果離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便無從談起。我們常說,所謂大學,非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同樣,所謂大學,在大樓和大師之外,還應該有著高素質的本科人才,他們不僅僅只是為了四年後的一紙文憑而蹉跎。
※租金還貸款 華普超市澄清藏匿收入
※中高端市場將成手機競爭主戰場
TAG: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