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觀測到的宇宙真的和未觀測到的宇宙是一樣的嗎?如何才能證明?
人類觀測是建立在一定技術基礎上的實踐活動。只是觀測,沒有探測相配合,局限性非常明顯。不說別的,只說銀河系,到今天為至,我們發布的銀河繫結構圖真是這樣的嗎?要證實這個結果,人類必須遠離銀河系最近10萬光年才可觀測銀河系的全景圖,近期顯然不可能。
但是,系統論卻可以利用功能與結構研究法進行,不需要觀測這種技術手段,只看眼前,就可以精確預測宇宙的基本結構。根據宇宙系統的整體性原則,宇宙雖大,仍是系統的表現形式。各處的基本規律是相同的。銀河系基本與宇宙同歲,有科學家計算只比宇宙晚一億年,可以推理其餘星系也是同時誕生的。宇宙大爆炸後,相同的物質不可能有的結成星系,有的還是星雲狀態,因為系統的形成與完善是必然趨勢。所以,我們觀測到的宇宙是宇宙不同的演化階段,就像個人的一生無法呈現出來。其實人類社會所呈現的就是個體的生命過程。所以,觀測到的宇宙與未觀測到的宇宙大同小異。
宇宙是系統,是特殊的生命體。它的存在目標照樣是最優化。它的存在結構是分層次的。銀河系是整個宇宙的最高層級,太陽系是當之無愧的頂尖。這個頂尖雖然不是地理位置的頂尖,卻實精神頂尖。它的使命是完成宇宙的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最優化。它的一切都是為頂尖服務的,也就是為人類文明服務的。所以,看著宇宙龐大複雜,如果用系統的眼光去思考宇宙,分析宇宙,會發現宇宙很單純,一點都不複雜,也具有層次性,有序性,自組織,整體性的系統特點。唯一目標是最優化。
作為宇宙系統的整體性原則,宇觀尺度上必然是均勻的,宏觀尺度上差異較大。所以,沒有觀測的宇宙與觀測過的宇宙基本相同。
宇宙是客觀存在的,宇宙的範圍不應以人類的觀測能力為限制。何況人類的觀測能力是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今天我們用來觀測的各種光線、射線等,其傳播速度都不會超過光速。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今後不會有更先進的觀測手段和觀測媒介。即使人類不能觀測,宇宙中還有其他文明可能觀測到。即使任何生物都不能觀測到,那也是客觀的存在。我們不能說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就不存在,或者就不是宇宙。
至於說我們觀測到的區域,和沒觀測到的區域,有什麼本質區別。這個恐怕就要等有一天我們觀測能力提高了,可以觀測到那裡時再有確切的答案。不過現在我們可以推理一下。
在我們目前所能觀測的區域內,分布著眾多的星系,星雲。在星系、星雲之間是空曠的太空,或許有一些小的塵埃以及非常稀薄的粒子。那麼在我們所觀測的區域之外呢。
一種可能是哪裡可能仍然是一些星系星雲,和我們觀測的區域差不多。另一種可能是我們可觀測的區域就是一群相對獨立的星系集合,再外面相當距離內就是一片虛空,什麼也沒有。所以我們才不能觀測到更遠更多的空間範圍。這樣二者就有本質的區別了。
第一種情況是我們的觀測能力不夠,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隨著觀測能力的提高,觀測範圍不斷增大,就會出現第二種情況。那是我們無論怎樣也觀測不到更多的物質存在。
這就好比,我們生存在一個島上,開始我們所認知的範圍很小,僅是這個島嶼的一小部分。後來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認知範圍不斷擴大,到達島嶼的邊緣。此後無論認識能力如何提高,也只能認識到整個島嶼。當然再進一步,換一種認識方法,會認識到海洋的存在。等到能夠遠洋時,會認識到其他島嶼的存在。或者會有其他島嶼的智慧生物,偶然來到這個島嶼,告知一些外面的情況。
宇宙學原理認為,宇宙空間具有均勻與各向同性。這個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是一個假設,沒有辦法證明。
換句話說,即使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對,宇宙學原理也可能是對的。
其實,未觀測到的宇宙處於我們的光錐之外,我們看不到,除非有遠程的量子糾纏,否則實際上它也不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這個是我的看法。因為我們的大部分物理現象都是局域的。當然,不排除暗能量或者暗物質與這些未觀測到的宇宙有關係——也許暗物質暗能量是這些不可觀測的宇宙在我們這個宇宙的投影,就好像太陽下的斑駁樹影一樣。
實際上,我們人類文明目前還在初級階段。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還很少,我們實際上是科學的新生兒。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會進步,也許那個時候我們能更好理解宇宙的本質。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現如今觀測到的一百多億光年外的某些星星,現在是不是已經毀滅了?
※宇宙最終會一直沉寂下去,進入一個完全死寂的狀態,沒有時間沒有物質!
TAG:易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