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疾病要斷根,關鍵是養心!附四招養心大法!

疾病要斷根,關鍵是養心!附四招養心大法!

每個臟器里都藏有一個「神」。神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當五臟生病時,實際上,它所對應的情緒也肯定受傷不淺。

因此,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比如說,有的人經常性地頭痛、沒精神、心裡不舒服。但如果把頭痛治好了,精神自然會好,相應地,心裡也會舒暢無比。

一種情緒(神)對應著一種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在情緒(神)那裡找到根源。因此,如果在養生保健的過程中做到「身神同補」,那效果就很好了。

比如說乳腺肌瘤,《外科正宗》認為它的發病原因是「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所以,即使乳腺肌瘤已經治好,但如果在後期的保養中忽視了情志調養,還是經常愛生悶氣,東想西想,結果很可能讓乳腺肌瘤再次發作。

無論是治病還是防病,只有「身神同補」,才能使疾病徹底斷根,不再複發,讓身體真正強壯起來。

無心病,心肝脾肺腎才補得進

《黃帝內經》講:「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是說,如果心裡不平靜,人體所有的臟腑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心為五臟之主,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不良情緒的出現都會連累到它。心最勤奮,又是最容易受傷的。

《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叫「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這裡的「主」,就是指心。心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的情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人才會長命百歲。

1

心陽不足會造成腎精虧損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心腎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係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於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會造成腎精虧損。

2

心裡事太多,脾會不舒服

脾主運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的運化,被人體消化、吸收後才能變成血液。但是,如果沒有心陽的存在,脾的運化功能就無法實現。

舉個例子,很多身體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補藥,都不見效。到醫院去檢查吧,又查不出什麼問題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心裡裝的事太多了,有事沒事去想一些沒必要操心的事,分散了心陽。

思慮過度容易傷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造成少食、腹脹、身體乏力等「心脾兩虛」的癥狀。

3

心肺合作,清濁之氣才能交換

心主血,肺司氣,血是氣的載體。肺吸入的清氣需要通過血液的運化才能分布到全身各處;濁氣也要依附於血液才能到達肺部,通過肺的呼吸排出體外。

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運行才會通暢,讓體內的濁氣正常地和大自然的清氣相替換。這就是中醫上常說的「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的道理。

4

心情不好,揉肝經帶來好心情

心與肝之間的關係就更好解釋了。心主血,肝藏血。我們心情不暢的時候,最需要肝臟來疏泄情緒。

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壓抑時會感覺心前區憋悶,兩肋也有疼痛感,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因為兩肋是肝臟所在的位置,也是肝經經過的位置,肝氣鬱滯就會引起兩肋疼痛、脹悶。

總的來講,心的不適都會影響到肝、脾、肺、腎。《黃帝內經》中關於五髒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將軍,肺就像宰相。將軍或宰相出問題了,都會影響到君王的決策。如果單是將軍出問題了,對宰相的影響卻很小。唯一不能出問題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龍顏大怒」了,將軍、宰相的日子都好過不了。

掌握四招養心大法

1

動作、穴位、飲食養心

夏日由心所主。與心氣相通,心要工作,就必然會累,因此炎夏要重視養心。除了湯藥、針灸以及推拿、食療之外,亦可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以刺激心經,達到養心之效。

一則雙手指交叉翻掌外撐,兩小魚際根部使勁;

二則雙上肢在體側外開45度,然後以小指為軸努力外翻手掌;

三則雙手握緊單杠,利用體重懸垂數十秒鐘。以上動作皆自然呼吸。

養心要穴——極泉穴:它屬於手少陰心經,在腋窩頂點、人體腋窩下的兩條筋脈之間,腋動脈的搏動之處。

極泉穴為心經上的穴位,是解郁的大穴。經常鬱悶,可能是心氣鬱滯的現象,彈拔極泉穴,就能緩解鬱悶的現象。

彈撥方法

1.彈撥的人一手托起被彈撥的人左側上肢,使其腋窩暴露;

2.另一手食、中指併攏,伸入腋窩內,用力彈撥位於腋窩頂點的極泉穴。

飲食養心心主血脈,心若過度勞累,就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心其色為紅,自然的紅色食物有養心之效,如西紅柿、紅葡萄酒、烏梅、胡蘿蔔等;心通於火,午時火最旺,要小睡片刻;心在液為汗,炎熱則當汗出,能解心之熱。

2

靜坐、站樁養心

靜能養心,故要學會靜心。患病的人最忌煩躁,越是煩躁,其心越是不安,心越不安,其臟腑越不和,其病亦越不容易康復。

佛家講,要保持靈台清靜;道家講,靜能生定;儒家講,靜能生慧;醫家也講,靜者壽,躁者夭。靜心,不只是靜坐,還包括對世事恬淡自安的態度。

中年之後正氣漸虧,此時要開始重視養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獨宿、默坐。

素食有利於脾胃運化升清,則腸中之氣不濁,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獨宿意味著減少房室,從而可以將養腎精,腎精充足則先天之本不傷;默坐可養心,心神以靜為養,以動為泄,久久靜坐則心神內斂,五臟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患者最好堅持靜坐或站樁,這是身心皆靜的最好法門。關鍵不在坐,或站,而在靜,要身靜、心靜、神靜。因為靜則生慧,靜則陽藏。這是陽氣的歸根,是真正的調和陰陽之道。

求醫有效,可以緩解一下癥狀,但醫療的作用非常有限,醫療改變不了病人的心。心既是致病之源,亦是治病之本。安心才是大病康復的關鍵。放下心事,盡量快樂,行善助人等法,都可實施。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怡情養心

充滿怨恨惱怒煩的心境,必會影響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充滿快樂、善良、慈悲的心境,則能讓臟腑和諧,氣血和暢,其健康必然有保證。醫療往往只能緩解一時的病痛,若想真正康復,關鍵還在於養心。

心為健康的主宰,要想健康,先需養心。心若不妄動,則氣血通暢,臟腑和調,自然不病。若因此而心中生起怨恨惱怒煩等不良情緒,受傷的最終是自己。

養心要怡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七情過激之傷。不僅要去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心理,亦需忌勝負心。勝也罷,負也罷,淡然處之即是。

4

疏通經絡養心

按揉心包經可以緩解「心累」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

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準,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鐘。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可寧心解悶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

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5秒,休息3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朗朗上口的道醫治病穴位歌
道醫小課堂:八大醫案讓你初通道醫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