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腦如何在「知道」與「無知」之間做出決定

大腦如何在「知道」與「無知」之間做出決定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圖片來源: Human Brain Project

我們時而會對「求知慾」如饑似渴,時而又會覺得「無知是福」而享受放空,那麼問題來了,在特定的時間裡,我們是如何在這兩種心態之間進行選擇的呢?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心理學家們發現,我們的大腦利用與評估獎勵(比如食物和金錢)相同的演算法和神經結構來評估獲取信息的機會。

這項由惠康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將發表在《PNAS》上,該研究還發現,人們既願意為擁有良好預期的事件的提前支付金錢,也願意為即將發生的不好事情花錢來保持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無知。

UCL實驗心理學家,高級研究人員Tali Sharot博士說:「對知識的追求是人性的一個基本特徵。然而,在關於健康和財務的問題上,人們有時會選擇保持無知。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腦的獎勵迴路會選擇性地獲取關於未來良好結果的信息(就其本身而言這也是一種獎勵),而非不利結果,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知道』並不一定招人喜歡。」

在該研究中,有62名參與者完成了一項計算機任務,並被詢問他們是想要獲取關於抽獎結果的信息還是保持無知,抽獎結果既有可能是良好預期(贏的概率更高)也有可能是不利預期(輸的概率更高)。無論參與者是否選擇知道結果,抽獎都會中,他們會在遊戲結束的時候得到全部獎勵。

此外,36名參與者的大腦活動在他們執行任務時被掃描。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獎勵系統的活動(伏核和腹側被蓋區)會對獲取良好中獎預期的信息產生反應,而不會對預期不好的信息產生反應,這種模式類似於大腦對物質獎勵的反應。這種大腦信號獨立於受測者在確定是否中獎和預測他們信息偏好時的大腦反應。

Sharot博士說:「當參與者們被告知即將獲得信息時,如果傳達的好消息更多,我們就更容易觀察到與獎勵處理過程相關的典型神經信號。這項發現可以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們在認為自己的錢變多的時候更願意查看銀行賬戶,而懷疑存款變少的時候卻不願意去查看賬戶了。」

首席作者Caroline Charpentier博士說:「我們的發現與這樣一種理論符合,即信仰本身是有實用意義的。這意味著,相信某事會發生也能影響我們(以消極或積極的方式),類似於真正的事情影響我們的方式。」

「因此,人們傾向於尋求能夠產生積極預期的信息,避免產生消極預期的信息,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有時候會逃避疾病篩查,即使這些篩查能夠求他們的命。」

參考文獻:Caroline J. Charpentier el al., "Valuation of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in mesolimbic reward circuitry," PNAS (2018)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建立器官特異性血管遺傳靶向技術
刪除一小段DNA,改變天生性別!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