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是個人?「吹牛」最初只為渡河?……這15個有趣的小典故,你都知道嗎?

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是個人?「吹牛」最初只為渡河?……這15個有趣的小典故,你都知道嗎?

原標題: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是個人?「吹牛」最初只為渡河?……這15個有趣的小典故,你都知道嗎?


啥?要學歷史?


背那個哪年發生什麼事兒?不是吧!


我堅持不了咋辦?


嚴肅而凝重是人們對歷史普遍的認知

而這份深刻也超過了當今人們


對精神釋放的渴求。


但歷史真的是這樣的么?



並不是!


今天我們換種方式讀歷史。


下面這些趣味歷史小故事,


想必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讓你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愛上歷史!


「五官」原指五個官員?



黃帝戰勝蚩尤後,定都涿鹿城(今河北涿鹿縣),開始治世大業。他封馴服七種野獸的馬師皇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馴服六畜;封在戰場上救死扶傷的炎帝為醫政官,管理醫藥和治疾;封理財有方的嫘祖為財政官,專管國家經濟;封屢立戰功的力牧大將軍為軍政官;封聯繫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為行政官。後來,這5位官員都作出很大的貢獻,因而得到黃帝的嘉獎。黃帝說:「多虧了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臉上增了光彩呀!」從此,人們便稱臉上的口、鼻、眼、眉、耳為「五官」。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個人如果連續問另一個人幾個問題,對方都答不出來,我們就會說對方「一問三不知」。這句話最早見於《左傳》。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以為對敵情不甚清楚,不可輕舉妄動,他對荀瑤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所謂「三不知」就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為什麼富家子弟叫「紈絝子弟」?



由來於古代人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所謂裳就是大裙子。一走,兩腿呼呼進風。有錢人為保暖,兩條小腿各套上長筒襪,這種襪子叫"絝"。更有錢人用細滑的絲織品做襪子,就叫"紈"。西漢宮女穿"開襠褲"說的就是這種襪子(那時候沒內褲)。這也是"紈絝子弟"一詞的由來。


王府井是誰家的井?


外地人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往往會奇怪:哪家王府的井這麼有名?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因明代這條街上有10座王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其中以豫王多鐸府最大。多鐸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特別尊崇,故清代多稱此街為「王府街」。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朝重新釐定地名,因街南端有一甜水井,故與王府合稱,改名為「王府井」。


「吹牛」最初只為渡河



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黃河上游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木製船難操縱還常被撞壞,沿岸居民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古代沒有打氣筒,要想將羊皮袋灌飽氣,就只能靠嘴吹了。而牛皮袋由於體積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大家都會認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喜歡誇口炫耀自己的人,當地居民往往會說:「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牛(皮)」成了「誇口說大話」的代名詞逐漸流傳開來。


「毛遂自薦」第二年毛遂自刎



在中國歷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門客,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膽識和智慧,自薦出使楚國,促成了楚、趙合縱,同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這就是「毛遂自薦」。但是毛遂之死卻算得上一個悲劇。據史料記載:由於毛遂促成了楚國與趙國的「合縱抗秦」大計,挫敗了秦軍的侵犯,從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別賞識。在「毛遂自薦」的第二年,燕軍派大將軍粟腹領兵大舉進犯趙國,由於平原君沒有意識到毛遂只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率千軍的將才,便力舉毛遂統帥大軍前去禦敵。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這就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毛遂自刎。從「毛遂自薦」的輝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慘,短短一年,毛遂從人生的頂峰墜落低谷,乃至殞命,這不能不讓人嗟嘆。


「人不可貌相」說的是誰?


「人不可貌相」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麼,那個「不可貌相」的人是誰呢?這個人複姓澹臺,名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人。他天生異相,面貌醜陋,去拜孔子為師孔子愛答不理。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澹臺滅明自學成才後,四處遊歷講學,名氣傳遍各諸侯國。孔子不勝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慢慢這句話成了「人不可貌相」的提醒。


古代考中狀元


為何稱為「獨佔鰲頭」?



科舉時代,經殿試由皇帝欽點為進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狀元,謂之「獨佔鰲頭」。傳說鰲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龜或大鱉,法力無邊,他原本是海龍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漿液,被罰到東海為鰲。老祖宗往往視鰲為保護神。唐宋時期,在宮殿門前台階上鐫刻巨鰲的浮雕,所以宮殿又稱鰲宮。殿試錄取的御賜進士中,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要到天子座前的階下迎接殿試榜。其中狀元位置居中,且稍前於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頂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塊御道石正中鐫刻的巨鰲頭部,獨個踏在鰲頭之上,這就是「獨佔鰲頭」的由來。


「小鳥依人」最早形容男人



《說文解字》說:「雀,依人小鳥也。」這是「小鳥依人」一語的最早出處。麻雀之所以「依人」,當然是因為凡人所居之處都能找到吃的。 「小鳥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且是形容男人。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長孫無忌品評當朝人物,評論到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時,李世民說:「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褚遂良是李世民的書法老師,他也像麻雀一樣棲宿在皇帝身邊。用「小鳥依人」形容他,這是等級製造成的視覺效果。


生意人為何被稱為商人?


西周初期,周公東征平叛後,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商朝遺民被迫集中到洛陽,既無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土地,只好東奔西跑做買賣。隨著民族融合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周朝的少數貴族也開始做買賣。商人漸漸地就失去了「頑民」的貶義,成為從事商品買賣的職業專稱了。商人群體作為社會的客觀存在,後來成為了封建社會士、農、工、商社會四階層之一。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朝人以及商朝遺民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


紅纓槍上的紅纓並非裝飾



很多人認為紅纓槍槍頭處的紅纓只是裝飾,其實不然。槍的纓也是實戰的需要。當槍刺進或是抽出敵人的肉體時,會有血噴出。為了防止血濺,有紅纓和無紅纓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無紅纓,有的戰士被敵人的血濺污得滿身,而有紅纓,則可大大減少血濺,槍桿也不容易打滑。而選紅色是因為血的顏色在攻擊時可以給對手造成錯覺,增加士氣。


「一日三餐」源於何時?



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秦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當時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音同雍),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稱「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古人認為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是一種越禮行為或特別的犒賞。由於生產力發展,糧食充足,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


「朋」和「友」含義有別



在古代「朋」和「友」是兩個詞。「朋」在古代是一個貨幣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元角分,通常是五貝為一朋。《詩經》中就有:「即見君子,錫我百朋。」而「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兩隻右手合在一起,表示兩個人握手的意思。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原本不相干的詞聯合了起來,如《論語 》中「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裡的「朋友」和今天意思一樣。

哪些事登三寶殿?



佛教把佛、法、僧視為「三寶」,「三寶」所在的殿就是「三寶殿」,一般都稱為「大雄寶殿」。佛教的善男信女何時去「三寶殿」呢?按規矩,初一、十五拜佛誦經要去;新年、節日祈福祭天要去;遇戰禍、災荒、婚喪、生日、病痛等事時要去;求神拜祖要去;做法事、舉行某種儀式、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要去;病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等因許願後要還願也要去。可見無事的時候,誰也不會去「三寶殿」。後來,「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有事不會登門造訪。


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是個人



通常人們認為「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是山東境內五嶽之首的泰山,但實際上泰山是一個人名。 春秋時代著名木匠魯班對徒弟很嚴厲,每隔一段時期,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 魯班徒弟中有個叫泰山的,由於他一直不專心跟師傅學習木匠手藝,總是別出心裁,鑽研竹器製作,結果被魯班攆出了「班門」。 一年之後,魯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人擺出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竹製傢具出賣,愛才的魯班很想結識一下,結果發現這是他的徒弟泰山所做。魯班大吃一驚,慨然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歷史,就是你知道和想知道的那些過去的故事,通過故事學歷史的確是一個絕佳的方法。其實,歷史上的很多事兒都不是那麼的嚴肅,如果你深入發掘,歷史是可以博你一笑的。


-END-


本 期

作品來源|教育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麗水市教育局 的精彩文章:

TAG:麗水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