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誦讀——永恆的「不滅之火」

《大學》誦讀——永恆的「不滅之火」

原文: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譯文: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音頻:陳怡逸(陳小毛)、王芙萍(王百川)

各位川粉,大家好,我是王百川,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仁」

這段文字舉例證明上文「一言僨事,一人定國」的意義,更指出了「一言」、「一人」的具體內容。其一,用仁義謙讓引導天下而不是用暴虐貪戾來引導天下,這是有歷史經驗為教訓的。堯舜用仁義引領天下,老百姓就跟隨他們追求仁義,國家安定,百姓樂業;桀、紂用暴虐號令天下,老百姓就依從了他們,也從他們那裡學會了暴虐,以暴制暴,最終推翻了他們。現在看起來,整個封建社會也正是遵從著這一法則進行朝代更迭、歷史變遷的。創業者往往仁義謙讓,而天下歸心;守業者常常昏聵暴斂,而天下喪失。其二,身正令行,言行一致。這裡「正」就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行為要能夠給別人、給老百姓帶頭、作榜樣。這樣,一身正氣,率先垂範,即使不發號施令,天下百姓也能夠以其為榜樣,仿效遵從。反之,要求別人做到的,向老百姓推介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自己卻不喜歡,甚至表面上一套背地裡一套,所倡導的與自己的嗜好不一致,老百姓就無法仿效遵從。其三,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身上具備了正確的理想、信念、行為、美德,而後再向他人推廣自己身上已有的這種理想、信念、行為、美德;自己身上去掉了不足、缺點,然後再去批評別人的不足和缺點:這才是君子的德范,這也是身正令行、言行一致的根本原因。

百川認為,「仁」是儒家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詞典上這樣解釋:「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仁」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親愛的川粉,您怎麼看?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小編(魏小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三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三三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