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功臣,老將軍用壯烈的方法保全家人,令人唏噓的洪武英雄
傅友德跟朱元璋一樣,出身都是平民,在元朝末年,活不下去的他也參加了農民起義,在多年的征戰中,弱小的人都死去了,活下來的都是強者。從軍十一年後,傅友德遇到了朱元璋,他覺得遇到了對的人。朱元璋看人的本領也很強,一下就看出了傅友德的才能,任命他為將,君臣二人從此一起征戰天下。
朱元璋的眼光很准,傅友德在此後的表現,果然是一流武將的水準,他南征北戰,七次隨大軍討伐北元,後來當主帥,收復雲南貴州,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誇他是武將功勞第一大的,後來論功行賞,傅友德被封為潁國公,而且被朱元璋賜予了免死金牌。
伴君如伴虎,特別是跟朱元璋一起。朱元璋從骨子裡就認為皇權大過天,所以殺起人來,毫無愧疚。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呲之以鼻,但是孟子死了兩千年了,朱元璋拿他沒辦法,而且朱元璋要以儒學治天下,也不能禁止亞聖的學說,但他來陰的,他把《孟子》拿來改,不合意的就刪掉,改完之後就成了《孟子節文》了。胡惟庸案,藍玉案,朱元璋殺起功臣來,毫不手軟。
胡惟庸案,胡惟庸確實是有貳心,但造反那麼大的事情,在沒有豎起反旗之前,不可能有多少人真正的參與,他是宰相,天下的文官武將,跟他有聯繫的,很多只是工作關係,朱元璋就是不講道理,有點關係的都要殺。
藍玉案,朱元璋怕自己死後,孫子朱允文鎮不住這些功臣,所以也是大開殺戒。所以從根本上說,朱元璋就是認為皇權至上,任何影響皇權的因素,統統都要扼殺在萌芽之中,而且他是天子,想讓誰死,誰就得死,死了也不能有怨言。這是朱元璋早年生活環境,養成了他這樣的性格,這是他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都說宋朝羸弱,可是宋朝亡時,十萬軍民跳海自盡,明朝亡的時候,陪著崇禎皇帝一起死的,僅僅只有一個太監,從大明建立開始,朱元璋就已經把天下人殺的離心離德了。
傅友德躲過了胡惟庸案,躲過了藍玉案,因為他雖然是沙場宿將,可是傅友德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所以富貴之後,並不忘本,沒有像藍玉那樣驕橫。錦衣衛為朱元璋殺人羅織證據,在傅友德這裡找不到任何的把柄。這麼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朱元璋還是不想放過他,因為他立的功勞太多,處在他的位置,對朱家的皇權就是一個威脅。
沒有理由就找理由,1394年,這個時候大明開國群英都死的七七八八了。朱元璋召集了一次宴會,文武官員都要來參加,傅友德也來了。傅友德的兒子傅讓也在,作為功臣子弟,傅讓也在軍中任職,他被派到這個宴會當守門官。出身平民的朱元璋,訂立了許許多多的新規矩,不是每個人都能記得一清二楚的。傅讓就犯了一條規矩,他的劍囊沒有按照規範佩戴。朱元璋對傅友德心中有根刺,他特別的注意傅友德的兒子,一下就看到了傅讓著裝不規範,他沒有按照規定懲罰他,而是一聲不說的走進去了。宴會進行到一半,朱元璋突然跟大家說傅讓不守規矩,然後指明,讓傅友德去殺了他的這個兒子。
軍中的同僚多半被朱元璋借故殺死,傅友德不笨,他知道朱元璋的秉性,可是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朱元璋會在這麼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上面翻臉,如果朱元璋的命令他不聽,這就是一個現成的把柄,欺君罔上,禍及家人。傅友德也許想過,如果在大殿之上,百官面前,跟朱元璋苦苦哀求,或許他能逃過一劫,可是朱元璋的性子擺在這裡,這次不殺,下次因為別的什麼小事發飆,還能逃得過嗎?而且老將軍性格耿直,要做婦人之態哀求朱元璋,他做不到。於是,傅友德真的出去殺了傅讓,然後提著頭回來,自殺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大怒,可是在眾人面前,因為小事逼死老將軍,他臉皮再厚也不能若無其事,所以雖然生氣,他也只能下令,將傅家所有人流放,而不是誅殺。老將軍傅友德,用這麼壯烈的方式,向朱元璋的枉殺功臣抗議,也保全了自己其他的家人。
大明的洪武群英們,跟著朱元璋光復河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跟著朱元璋這個只重皇權的人,這是他們個人命運的不幸,令人唏噓。
※文官請命北伐,皇帝贊他忠心卻不發一兵,他毅然出征,功績不遜岳飛
TAG:悅兒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