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作者丨JennyLiu

№.1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在失去後,沒有經歷過哀傷,就會進入抑鬱。

足以見得,我們平常不太願意看到的哀傷,哭泣等這些負面情緒並不是一種病理狀態,反而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狀態了。

那些能夠體驗哀傷的人,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後自己走出來,那些走不出來的,都是因為沒有辦法體驗哀傷,只能轉向為自我攻擊,不斷地對自己批評,責備和否定。

自我攻擊是摧毀一個人的最具殺傷力的方式之一。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的大部分父母是不允許孩子哀傷的。

周末逛商場,看到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嚎啕大哭,還一邊跺腳一邊發出『啊』的尖叫聲,非常歇斯底里的樣子,距他前方100米左右,是小男孩的媽媽,很生氣的對著孩子吼道:你再哭,我就走了......

說罷,便頭也不回的地繼續往前方走去,以此希望孩子停止哭泣。

這個小男孩看到媽媽走了,哭的更撕心裂肺了,但又不得不加快腳步追上媽媽,看起來既憤怒又害怕。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圖片來源丨蒂莫西的奇異生活

№.2

為什麼我們不希望孩子哭?

大部分父母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能哭,尤其是不能在別人面前哭,不然就是懦弱,脆弱的表現,

所以在我們的文化中,特彆強調隱忍啊,堅強啊之類的特質,哀傷,哭泣這些都是矯情,都是作,是不成熟的表現,即便真的很難受,大多數情況下也是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默默地崩潰。

對一樣東西長時間排斥和壓抑,自然就會產生厭惡和逃避,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父母一遇到孩子大哭便會焦慮、厭惡的主要原因。

一焦慮就會忍不住吼孩子,讓他停下來別哭。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太『愛』孩子了,愛到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忍受一切。


孩子吃飯太累了,我來餵給他吃吧。

孩子走路太折騰了,我來背他吧。

孩子學習太辛苦了,我來替他寫作業吧。

孩子受傷哭了,我的心都碎了,我不能讓你哭

.......

於是,使出渾身解數要博孩子開心一笑:

逗孩子玩,轉移注意力,買買買等等,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無論哪一種原因,都能說明一點:很多父母不接納孩子,不允許孩子哀傷。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圖片來源丨蒂莫西的奇異生活

№.3

接納孩子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他不哭

也許有些家長會反駁:

我有接納孩子啊,孩子一哭我就對他說:好了好了,媽媽知道你很難受,也知道你不開心,別難受了哈~

可是孩子卻還是哭個不停啊?

我沒有指責,沒有制止,也理解了他,接納了他的情緒,卻還是哭,所以嘛,接納也沒啥用,還不如靠吼。

不是接納沒用,而是我們誤解了接納的真正含義。

嘴裡說著『寶貝,別哭了,我知道你的傷心,你的難受.....』可實際上心裡想的是『』唉呀,好煩吶,你鬧夠了沒有啊,什麼時候停下來啊。『』

說是接納,其實是把接納當成了止哭的一個工具,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孩子聽從自己的旨意:你倒是停下來啊,哭啥哭。

假設你是以下場景里的主人公,面對別人的反應,你是什麼感受。


情景1: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大哭,媽媽的反應

1、你的玩具被人拿走了,我知道你很難過,心裡很不舒服,好了好了,媽媽知道了,沒事的,別難過了......(然後做一些事情讓孩子儘快開心起來)

2、你的玩具被人拿走了,一定很生氣的,如果我的東西也被人拿走了,也會很難過的,媽媽知道這種感受,想哭就哭吧。(不做什麼,只是無聲陪伴或者擁抱)

情景2:一個女生的小狗丟了,很傷心,她男朋友的反應

1、小狗丟了,知道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沒事的,小狗會回來的,會好起來的。(然後做一些事情讓女生開心一點)

2、我知道你很難受,我以前也丟失過一隻小狗,也很難過,特別能理解你這種感受。(沒有做什麼,無聲陪伴或擁抱)

反應1雖然有理解和安慰,但都是希望對方立刻走出情緒,

反應2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接納了對方的情緒:你可以在你的情緒了待一會兒,而且我會陪你。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我是否允許你有負面情緒,做到這點才是真正的接納。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圖片來源丨蒂莫西的奇異生活

№.4

假裝共情是一種無能為力的陪伴

試想一下,當你處於哀傷,難受的情緒中時,有人在你身邊鬥志激昂的各種正能量,各種喊口號:會好的,沒事的,開心點,去大吃一頓就好了.....

你的哀傷會消失嗎?

不會的。

因為在對方眼中,你是無力的,是個有毛病的人,是被需要拯救的人,而你不但要自我催眠無視自己的哀傷,還要感謝Ta的安慰和陪伴。

就像很多時候,家長們面對嚎啕大哭的孩子一樣,說一大堆『我理解你,我知道了,你看,我們去玩那個吧,很好玩哦,擦乾眼淚就帶你去哦~』的話,其實最終目的是把孩子快速從負面情緒里拉回來,不要哭。

如果用了各種方法還是沒有走出來,就會有一種挫敗感,(我沒有能力讓孩子走出來,我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人),同樣的,孩子也會有挫敗感(難過是不可以的,我做不到馬上開心,我是有毛病的人)。

『我理解你』變成了『不要哭』的包裝手段,那麼所有的共鳴和也只是在假裝共情而已,所有對孩子做出的『補償』行為也只是一種無能力的陪伴。

這種陪伴是帶著焦慮的:

你看到對方有情緒,你很焦慮不安,然後會失控,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對方哀傷的行為。

允許孩子哀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圖片來源丨蒂莫西的奇異生活

所以,遇到孩子的負面情緒時,不需要太用力。

只需要安靜的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當下的哀傷,難過和哭泣,陪他在情緒的盒子里待一會兒,等到孩子平靜下來,再告訴他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名校碩士宅家啃老: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成了坑
端午到,這些「傷娃」的事,你還一直在干?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