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書法:分開出路兩重山
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
自魏晉書體的發展成熟,書法藝術進入新的境界,「二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們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書法發展的主流體系。隨即而來的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晉、唐雙峰並峙,構成了書法的基本傳統。
五代從公元907年開始,一直到公元960年結束,前前後後共計53年。907年,朱溫廢掉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李柷(唐昭宣帝),篡位稱帝。自此拉開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序幕。期間只有楊凝式,獨立撐起五代的書法大旗,
宋太祖趙匡胤終結了這個亂世,但如何能避免成為第六代,宋代的統治者和文人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終他們找到了方法,宋繼唐後,承傳開拓,形成了璀璨恢宏、獨具風神的宋代文化。書法的發展,也逐漸在亂世的廢墟中生存發展,走出一條「尚意」的道路。
從唐代後期開始,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價值地位進行了重新估價,提出「六博之上、文章之下」的觀點,使書法藝術逐漸成為知識階層(文人)的一種「雅玩」,成為表現文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問修養及性情趣味的一種藝術形式。宋代書法尚"意",是對唐人書法尚"法"的一個創作理念上的更新,是對書法作為藝術這一形式的發展與詮釋,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強調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
宋代書法家大都是頗具才情的文人、詩人、詞人,其書法之特長,也正在於超脫理法,而傾慕趣味,對於書法練習是出於文人的「寓於己意,以樂其心」的愛好而持之以恆的,體現個人性情,突出書家的有意識的的藝術創造性。在進行文化整理的同時,宋代的文人們對傳統經典進行了整理與重新解讀 ,賦予書法以全新的內涵。
叢帖始祖 ——淳化閣帖
淳化三年(992年實)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重要節點,它主宰了中國書法的發展方向。宋太宗時留意書法翰墨,購摹古先帝王名賢墨跡,命王著刻工為十卷,以棗木鏤刻之,是為《淳化秘閣法帖》。《淳化閣帖》開啟了官刻叢帖之端,從而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風。《淳化閣帖》問世後,宋太宗「凡大臣登二府(中書省、樞密院),皆以賜焉。」這不僅對古代書法藝術起到了保存作用,而且產生了極大的傳播功能,由此帶動了全國上下習帖、刻帖之風。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善於理性思考的一個朝代,格物致知是這個時代的理學追求。這種追求影響到書法領域,那就是宋人對古文字學和碑刻學的研究,並且取得豐碩成果。
文人書法的興起,是宋代書法實踐的一個重要特徵。宋代是一個文化盛世,是大批文人聚集的黃金時代,從政治、經濟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文人印記,由於他們不僅擅長行書,而且都是大文人,不論書寫還是作畫,都要把自己的文人修養融入其中,從而拉開文人書法的時代序幕。
書法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備,是宋代書論的又一重大貢獻。宋代書法家大都是文學家、畫家,有的還是朝中重臣,不僅廣聞博識,也是文化領軍人物。正是憑著書家們的強大文化優勢,宋代書法理論才能超越盛唐書論氣派,形成更加完備和獨立的科學體系,為書法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系統的理論指導。
綜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強調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重視自身的修養,既不是簡單否定前人,也不是簡單回歸前人。蘇軾認為「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簡單一句話,概括了宋人學習書法秘訣和方法,成為後人學習書法的金玉良言。
愛書法,愛運動,關注六博之上。
TAG:六博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