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化,十九個超級城市的傳說
中國嘗試將自己重新塑造成一系列的大城市的集合體
中國的城市是一個奇蹟,在過去的40年里,城市人可擴張了5倍達到了目前的8.13億。但是其中有2.5億人因為不擁有城市戶口僅僅是居民的身份,他們不能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務,限制他們的是城市戶口。
於是中國打造了又大城市和周邊較小城市組成的經濟圈的模式,這個模式成為19個經濟圈,這些地方的經濟活動涵蓋了全中國經濟活動的十分之九。
最終中國將打造一個包含數個超級經濟圈的國家。
目前運行得很不錯的有三個:毗鄰香港的珠三角,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
「這裡,老外開始擔心這種由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將引起發展僵局和浪費」
這裡舉了一個例子,住在無錫的胡小姐,每天要搭乘半小時的高鐵(過去要花好幾個小時)去往150公里以外的上海上班,無錫的生活成本更低早就了這種選擇,而她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
這也許與倫敦或者紐約曼哈頓的人脈群眾有些類似,特別是提到胡小姐的火車通勤之旅時。但有3個特定讓中國的超級城市圈顯得不同:首先是人口量級,目前全球最大的城市圈是東京(4千萬人可),而談到長三角區域,這裡有1.5億人口,接近東京城市圈的四倍。中國計劃打造的5大城市圈的平均人可數是1.1億。當然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這些城市圈的面積也更大。(最大的長三角覆蓋了4.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幾乎和荷蘭的國土面積一樣大小)
「對比一下,長三角人可1.5億,荷蘭人口1千7百萬。前者是後者的8.8倍」
第二個特點是作為連接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也就是高鐵/輕軌(子彈頭列車)。高鐵擴大了中國城市圈的覆蓋能力,目前京津冀城市圈有5條高鐵線,到2020年,將再新增12條,到2030年再增9條。
第三個特點是城市圈從上至下的天然屬性,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將圈內各城市的發展聯繫在一起,通過搭配不同的產業結構和資源來打造下一個矽谷,或者類似的地方。不同的是中國對發展干預得非常嚴重。為了估計人們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城市圈,政府通過戶口政策設立了人口遷徙的壁壘。比如當上海在接受外來移民更加挑剔的時候,旁邊的南京就對大學畢業生開放得多。
支撐城市圈的概念的提出,是集聚效益理論(theory of agglomeration benefits),它認為城市越大,則生產率越高。更大更整合的勞動力市場讓僱主更好的找到合適崗位的僱員。各公司也能更好地專業於各自領域,組成產業鏈。知識得到更好的分享和傳播。在發達國家,城市的人口翻番將帶來2~5%的生產率提高。
學者認為中國的發展從這種理論中獲益將可能更大,也許是因為這些城市低人口密度有關。拿人口較稠密的廣州舉例,如果其人口密度與韓國首爾一樣,它將可以容納額外的4百20萬人口。
"廣州目前人口1千4百50萬(和荷蘭全國人口差不遠),相當於增加了30%"
但中國政府長期以來都對超級城市的出現比較抗拒,中國希望其兩個最大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在2035年時人口不超過2千3百萬和2千5百萬,這隻比現在的人口數多一點點。城市規劃者認為,他們可以從別處「借來」規模,原則上,城市可以擁有集聚的好處,而擁塞則更少。紐約大學的學者認為,如果整合得當,中國的城市圈將達到世界其他地方未曾達到的高生產率。他甚至認為這產生的差距可以和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和其他地區的差距相媲美。
目前,這個超級高效城市圈的計劃還是一個願景,中國從2006年第一次提及此計劃,到2016年第一次具體表述出來,這19個特定的城市圈,目前只有少數是有具體詳盡的發展計劃的。說一說和出政策還是有很大距離的。
TAG:奔跑吧大西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