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經八十一難,苦練七十二變,克隆猴團隊迸發中國創造力!

歷經八十一難,苦練七十二變,克隆猴團隊迸發中國創造力!

圖說:「中中」、「華華」剛出生時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一片茂盛的草地上,幾隻小猴時而依偎在獸醫的懷裡懶洋洋地曬著太陽,時而相互嬉戲玩耍,其中一隻還特別喜歡抱著另外一隻,儘管對方「一臉嫌棄」。沒錯,它們就是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目前已經回歸猴群,正和小夥伴一起茁壯成長。

圖說:「中中」、「華華」在獸醫帶領下親近自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這項在全球生命科學界引發轟動的中國創新,背後是一支「土生土長」的科研隊伍。昨天下午,市科技系統紀念建黨97周年主題活動暨中科院神經所克隆猴團隊先進事迹報告會舉行。這些沒喝過「洋墨水」的科研人,用最樸實的話語,講述了「最強創造力」背後的點滴。他們都不約而同感謝了一個人——中科院第一個外籍所長,也是目前在任所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蒲慕明院士。為了更好地為祖國科創貢獻力量,他悄然於2017年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同一年,世界上第一對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想當初,在全世界都不看好中國掌握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時候,蒲慕明支持孫強團隊開始這條註定充滿艱辛和風險的原創科學之路。如今,他和孫強團隊有一個共同的「小目標」:爭取年底前生出模型猴。

圖說:克隆猴團隊 主辦方供圖

「千里馬」遇「伯樂」

在克隆猴的科研團隊里,沒有人有耀眼的「帽子」,卻個個身懷絕技。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台主任孫強是姐妹倆的「爸爸」。當蒲慕明向正在西雙版納工作的孫強拋出繡球的時候,他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副研究員。當時,孫強儘管已經在試管猴研究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但因為合作團隊提供的病毒滴度不夠,轉基因猴創製遲遲不能成功。同時,隨著研究項目的結題,孫強繼續開展非人靈長類相關研究的科研條件也將失去。儘管他心有不甘,但現實的困境逼迫他不得不考慮轉變科研方向。

圖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 主辦方供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強與蒲慕明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相遇了,蒲慕明了解到了孫強多年的實踐基礎和技術水平,感受到孫強內心強烈的科研慾望,決定把建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台的重任交給他。「蒲先生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的夢想延續!」2009年,躊躇滿志的孫強帶著願意跟隨他的幾名技術人員,租借了蘇州一個「淘汰」的舊猴場,快速建成了平台。近十年的研究過程里,經歷過論文無法發表的「難產期」,也經歷過去年8月培育的克隆猴出生數小時夭折的大喜大悲,孫強和他的團隊堅持了下來。這份堅持,讓中國閃耀世界舞台!

圖說:「中華」姐妹躺在王燕的臂彎里曬太陽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顯微鏡前一坐就是6小時,分得清160隻猴子的臉

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克隆如此困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細胞「去核」這隻攔路虎。顯微鏡下,偏振光閃得發亮,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劉真手持10微米的細針,穿過直徑僅100多微米的卵細胞,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如今,劉真可以在52秒內完成6個卵母細胞的「去核」過程。「注核」過程僅需15秒就可以完成。在孫強看來,細胞「去核」「注核」技術,劉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然而,僅僅「去核」這一步驟,劉真就練習了多年。「用小鼠細胞來熟悉這項技術,我就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往往顯微鏡前一坐就是6個多小時。」

在克隆猴姐妹倆的接生醫生王燕身上,也流淌著堅守的汗水。僅在去年一年,觀察母猴月經次數就達到5.8萬餘次,平均每天要觀察160餘只。全年365天,近七成的夜晚,需要王燕和團隊其他獸醫一起值夜班監控孕猴,而每天早晚8點注射超排藥物更是個雷打不動的活兒。王燕分得清每一隻猴子的不同長相,了解它們的喜怒哀樂,而猴子們也最信任這位「燕子醫生」。

抱定信念,英雄不問出處

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投入成本高、產出周期長、研究團隊少,蒲慕明院士當初搭建這一平台時,沒少聽到反對的聲音。「但蒲所長力排眾議,頂住了壓力,面對『舉報信』,他堅持引進靈長類的骨幹團隊,並調動一切資源,提供建設條件。」神經所黨委書記王燕回憶。

有些人或為了接觸最前沿知識,為了「鍍金」去國外深造或工作,但孫強帶領的團隊不為所動,抱定研究「大問題」的信念,把自己最黃金的年華奉獻給了中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2010年,劉真來到神經科學研究所讀碩士,畢業後他也有機會到國外頂尖研究所深造,但報考時對孫強的承諾和對攻關體細胞克隆猴的夢想讓他有些「小猶豫」。「當時我問蒲所長,是不是必須要有國外發論文的履歷才能留下,蒲所長很堅定回答,只要你有所長,我們不看重有沒有喝過『洋墨水』。」那一刻,劉真堅定了自己留下來的選擇。獸醫王燕如果到大城市的寵物醫院工作,可以做著輕鬆幾倍的工作,掙著更高的薪水,但她感覺自己在團隊里找到了使命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在蒲慕明看來,本土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目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正積極提供適合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創新文化氛圍,樹立「以實績論英雄」的價值評價導向。「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對世界將有的貢獻,不僅是在科技前沿做出一批重大的科研創新成果,更要能在國際科學界注入獨特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率先解決全球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國家級非遺「羅店龍船」精彩亮相 第十二屆羅店龍船文化節開幕
原來你是這樣的烏克蘭!進口博覽會了解一下

TAG:新民晚報 |